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来利山锡矿床位于喜马拉雅—特提斯构造域东端,三江构造带南段西缘,是滇西地区著名的锡多金属矿床之一。为探讨矿床成因,进而为找矿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对该矿床黄铁矿进行标型矿物学研究。来利山锡矿成矿阶段发育大量黄铁矿,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黄铁矿进行研究,发现黄铁矿存在不同程度的类质同象取代现象,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图谱和吸光度均存在一定差异,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特征峰向短波方向漂移; 成矿阶段黄铁矿吸光度比值与成矿阶段呈规律性变化。上述成果对该区进一步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位于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弧地区在印支期内发育大规模酸性-中酸性岩浆活动。近年来,前人对该地区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着眼于侵入岩,对火山岩的研究偏少。本文对分布于滇西北中甸格咱地区的中酸性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分析,2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变化于214~212Ma,表明其为晚三叠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Si O2含量为53.37%~63.77%,全碱含量达5.19%~7.16%,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岛弧火山岩特征。所测锆石εHf(t)值介于-0.04~3.06之间,大部分为正值,显示出幔源岩浆特征,相对应的锆石Hf同位素二阶模式年龄为1.05~1.25Ga。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构造地质特点认为,格咱火山岩形成于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西向俯冲构造背景,其源区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岩浆上升过程经历了壳源沉积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63.
权瑞  董国臣  李玉成  刘昕曜  杨洋  任龙 《现代地质》2015,29(6):1284-1295
洪山岩体是太行山南段中生代侵入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碱性岩特征。洪山岩体南北两侧尚出露有火山岩类,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较少。首次报道了洪山火山岩的锆石 U-Pb 年代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 Hf 同位素数据。锆石 U-Pb 定年结果表明,洪山火山岩形成年龄为(132.8±1.1) Ma,与洪山正长岩基本同期。其岩石类型为粗面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具有富Al2O3(15.13%~16.78%)、高TFeO(5.61%~8.69%)、富碱(K2O+Na2O =9.72%~11.13%)的含量特征,无Eu异常(δEu=0.97~1.02),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8.61~12.30),富集Rb、Sr、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而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洪山凝灰岩锆石测得εHf (t) 值变化范围为-20.51~-12.34 ,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TCDM)为1.9~2.5 Ga。洪山凝灰岩与洪山正长岩是同期-同源的岩浆作用的产物,形成于早白垩世由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转变的构造格局,是EMI型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富碱的基性幔源岩浆上升,提供的热量诱发古老下地壳物质重熔,又与该壳源熔体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镁铁质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64.
西藏拉萨地块西部扎布耶茶卡火山岩的成因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不断发现的碰撞后钾质和超钾质岩石,对于揭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以来高原岩石圈的深部作用与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布在拉萨地块西部扎布耶茶卡东岸的钾质和超钾质火山岩主体喷发时代为中新世(约16Ma),出露面积约为400km2,火山岩持续喷发0.45Ma,估算的喷发速率约为0.26×10-3km3/a。岩石包括3种类型,第一类(约16Ma)为超钾质的粗面安山岩,SiO2低(55%~58 %),高Fe2O3、MgO、TiO2;第二类(约27Ma)为钾玄质的响岩和粗面岩;第三类是高SiO2的钾玄质—超钾质粗面岩(SiO2=59%~64%)和流纹岩(SiO2=69%)。岩石显示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度富集和部分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部分中酸性岩石显示高Sr低Y的埃达克岩的属性。岩石的Sr-Nd-Pb-O同位素组成与拉萨地块典型的超钾质岩石明显不同,显示亲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的地球化学特征。扎布耶茶卡不同类型的岩浆代表了碰撞后高原南部岩石圈减薄作用导致的岩石圈不同层次的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65.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未发现侏罗纪火山岩;在冈底斯东部地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几乎同时发生于南冈底斯(叶巴组火山岩和鸟郁、尼木花岗岩类)、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宁中、金达、布久花岗岩类)和北冈底斯(聂荣花岗岩类),中晚侏罗世接奴群和拉贡塘组火山岩断续分布于北冈底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零星分布于沙莫勒一麦拉一洛巴堆~米拉山断裂以北。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古地磁重建资料和其他新发现.认为冈底斯带侏罗纪这种岩浆活动的特点可用班公湖一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66.
董亮琼  董国臣  黄慧  白洋 《中国地质》2016,(5):1737-1749
岩浆活动在板块构造机制中可以看作是大洋板块俯冲或者大陆板块碰撞等过程所伴随的深部作用响应,也是探索深部作用过程的"岩石探针"。土鲁音岩体位于东昆仑东部,紧邻昆中断裂南部区域。在详细野外调研基础上,主要对土鲁音花岗岩体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土鲁音岩体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其Si O2为68.49%~70.87%,全碱含量为5.94%~7.16%,K2O/Na2O比值为0.34~0.57,Mg#值中等(35.92~41.86),A/CNK值(1~1.07)均小于1.1,属弱过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体稀土总量较低(118.91×10-6~143.97×10-6),(La/Yb)N为4.17~9.14,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分布的特征,弱负Eu异常,且显著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土鲁音花岗岩体侵位时代(245.1±3.3)Ma,和区域内下得波利、埃坑德勒斯特花岗岩体具有一致的成岩年龄,同属印支早期产物。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壳源部分熔融成因,并有幔源物质及热流参与,结合区域已有的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地质资料,笔者认为土鲁音岩体形成于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67.
滇西昌宁-孟连带三叠纪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癞痢头山、云岭和耿马岩体位于昌宁-孟连带的中北段,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三个岩体几乎同期侵位于约231Ma。这三个岩体的SiO2含量为65.65%~67.68%,富钾(K2O/Na2O=2.71%~1.42%)和较低钙CaO(1.35%~2.98%),铝饱和指数(A/CNK)为1.10~1.22,富集Rb、Ba、Th、U、K、La和LREE等元素,相对亏损Nb、Ta、Ti、Zr及Hf等高场强元素。这些特征表明3个岩体属于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这三个岩体负且变化范围大的锆石εHf(t)值(-26.8~-8.2)和古老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1.2~2.7Ga),表明它们主要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如含长石和黑云母且贫粘土的杂砂屑岩)的重熔,并有不同程度的幔源物质加入。它们可能侵位于后碰撞背景,可能指示缅泰马微陆块与思茅地块的主体碰撞在232Ma之前(即晚三叠世之前)已经发生。  相似文献   
68.
西藏雅鲁藏布蛇绿岩形成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鉴别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本文对西藏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中部日喀则地区夏鲁蛇绿岩中的基性岩石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为低钾亚碱性玄武质岩石,具有低TiO2(0.64%~1.5%)、低K2O(<0.69%)、富Na2O(2.5%~6.0%)、烧失量普遍较高(2.0%~7.5%)的特征,表明样品普遍遭受蚀变。岩石具有与N-MORB类似的稀土元素和总体一致的微量元素特征,但是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了洋脊玄武岩向着岛弧岩浆作用的过渡趋势。日喀则蛇绿岩不是典型的洋中脊成因,应为SSZ型蛇绿岩,可能形成于与洋内俯冲有关的SSZ型的弧后或者弧前盆地中。对东西延伸超过1500km的雅鲁藏布蛇绿岩246套基性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的地球化学判别,表明至少存在大陆岛弧型、地幔柱-洋内热点型、洋中脊-大洋岛弧型和典型大洋岛弧型等四种类型洋壳,揭示了特提斯洋存在多种构造环境的特征,有利于恢复和还原一个长期演化的、丰富的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69.
西藏早侏罗世聂荣岩体中偏基性包体与酸性寄主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以及相互关系尚未得到很好约束,直接限制了对聂荣微陆块在早侏罗世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中的作用的认识。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对采自聂荣地区的一对花岗岩及其闪长岩包体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原位Hf同位素分析。寄主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85.1±1.5Ma,闪长岩包体的结晶年龄为183.6±1.1Ma,指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同时侵位。寄主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17.8~-0.9,其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变化于1.3~2.4Ga,闪长岩包体的锆石εHf(t)值和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值分别分布于-11.9~-2.9和1.4~2.0Ga,均表现出很大的变化范围。同时于~185Ma结晶的两种岩浆锆石Hf同位素的不均一性和继承锆石的出现,指示了聂荣微陆块早侏罗世中期发生了古老基底深熔或重熔的熔体和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岩浆间的混合,之后再与围岩混染的岩浆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70.
张翔  董国臣  薄海军  韦少港  王鹏  张虹 《地质通报》2014,33(12):1918-1928
统计浙江、湖南、江西、湖北、新疆、青海、云南、广西、福建、河南、贵州、安徽、广东共计13个省(自治区)61个典型钨矿床(矿区)的自然重砂矿物报出情况,计算各重砂矿物的报出频率,分析得出矽卡岩型、热液型和斑岩型3种类型钨矿床所对应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及标型矿物组合。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矿物组合既有相似处也有各自的代表标型。如此按照矿床类型建立的自然重砂矿物组合及其含量变化,对建立自然重砂找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