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晚冰期以来的环境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层剖面的沉积类型、孢粉、pH值、有机质、CaCO_3和地球化学气候指标C等分析,认为本区晚冰期以来一直处于荒漠环境,气候变化可划出四个阶段:13-10kaB.P.气候寒冷。温凉,干旱,湿度相对后期较大;10-8kaB.P.气候温暖干旱,湿度相对减小;8-3kaB.P.气候炎热干旱,湿度最小;3kaB.P.至今气候温暖干旱,湿度较前增大,气候及环境与今相似。  相似文献   
92.
在鄂尔多斯高原萨拉乌苏河中下游地区,传统认为河湖相沉积的萨拉乌苏组实际上包括了一套以风成沙沉积为主的城川组地层。城川组风成沙与该河上游的马兰黄土是同期风力作用下的沙相和黄土相沉积,两者呈相变关系。而马兰黄土、城川组与真正属于河湖相沉积的萨拉乌苏组地层为上下叠覆的关系。这种地层接触关系,由地层中遗存的脊椎动物化石绝灭种比例的差别得到佐证。本区萨拉乌苏组地层形成于晚更新世前期,马兰黄土、城川组形成于晚更新世后期。  相似文献   
93.
鸣沙表面结构特征与共鸣机制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鸣沙发声机制是风沙物理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采自沙漠和海滩哑沙及敦煌鸣沙山鸣沙变哑的哑沙的冲洗实验、玻璃微珠表面化学溶蚀实验、表面覆盖实验及SEM的分析. 发现: 鸣沙发声与沙粒表面有无 SiO2凝胶无关, 也与其表面的化学组成无关, 而与自然沙粒表面由风蚀、水蚀、化学溶蚀及硅凝胶沉淀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多孔(坑)状物理结构所构成的共鸣腔有关. 其共鸣机制与亥姆霍兹共鸣腔相似. 其次, 粉尘或更细的黏粒等杂质侵入沙粒表面的孔洞所产生的阻尼作用, 可导致鸣沙共鸣机制丧失而变为哑沙. 因此, 清除石英颗粒表面各种细小杂质对多孔结构的污染是恢复哑沙发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4.
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共和盆地在自然带上属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与干旱荒漠地带之间的高原温带内半干旱干草原和干旱荒漠草原的过渡生物气候亚带, 高寒干旱的气候和丰富的第四纪砂物质是我国沙漠化得以发生、发展的地区之一, 这对当地农牧业生产, 特别是龙羊峡库区造成巨大威胁。为此, 本文探讨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危害的基础上, 并提出土地沙漠化的初步区划、防治原则、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5.
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流域土地沙漠化状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一江两河流域(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是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人口和耕地都占西藏自治区的一半以上。西藏重要的城市, 如拉萨、曲水、日喀则和江孜等, 都在这一流域之内。  相似文献   
96.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河套西部五十年代开始营造的大型防沙林带, 最窄的为100-200米, 最宽可达3-4公里, 全长为175公里。它与封育的沙生植被相结合, 形成平均宽达5公里的绿色带, 对控制北部乌兰布和沙漠的入侵起着屏障作用。其中坝楞公社一段位于磴口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图1)。该公社西、西南、西北为乌兰布和沙漠, 南北长15公里, 东西宽2.5-5公里, 总面积5万多亩, 而沙漠占60%以上。  相似文献   
97.
本文在全面阐述 1 37Cs法技术原理的基础上 ,选择青海共和盆地作为研究区 ,探讨 1 37Cs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野外考察和大量 1 37Cs取样分析 ,初步查明了共和盆地 1 37Cs的区域和剖面分布特征 ,确定了区域 1 37Cs背景值 ,建立了风蚀速率的 1 37Cs评估模型 ,估算出土壤风蚀速率 ,并结合近 40年来区域环境变化的背景资料 ,综合分析现代风蚀过程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初步得出以下结果 :1.通过对共和盆地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 1 37Cs取样分析 ,基本查清了区域 1 37Cs分布的若干特性 ,分析了一些典型剖面的 1 37Cs深度分布及其机制。据测定 ,共和盆地 1 37Cs活度平均值为 (4.84± 0 .34 ) Bq· kg- 1 ,1 37Cs总量平均值为 (15 13.83± 10 8.37) Bq· m- 2。不同类型土地 1 37Cs活度的排序为 :林地 >干湖盆 >高寒草原 >旱作农田≈干草原 >固定沙丘 >荒漠草原 >流动沙丘 >风蚀地 ,1 37Cs总量的排序为 :干湖盆 >林地 >流动沙丘 >高寒草原 >旱作农田≈干草原 >固定沙丘 >荒漠草原 >风蚀地。2 .在所测 1 37Cs样品中 ,以沙丘砂的 1 37Cs含量最为典型 ,主要表现在 :一是含量小 ,平均值为 (1.6 3± 0 .15 ) Bq·kg- 1 ,接近 1 37Cs探测的最低下限 ;二是含量均匀 ,无论在区域上 ,还是在剖面分布上 ,大  相似文献   
98.
近30年来民勤土地荒漠化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航测资料和 80年代中后期及 90年代中期LandsatTM 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 ,在GPS的辅助下 ,对遥感图像进行精确的几何纠正 ,并投影到统一的坐标系统 ;在建立统一的解译标志基础上进行人工判读 ,并利用GIS对荒漠化土地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 ,调查了中国典型的荒漠化地区———甘肃省民勤县的荒漠化土地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近 30年来民勤县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 ,但是1 985年以来荒漠化土地的扩展速度有所变缓 ;流动和半流动沙丘的面积持续增大而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 ,利用野外调查和各种数据分析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近 30年荒漠化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
敦煌莫高窟的风沙危害与防治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的分析表明,本区现实的风沙危害主要是来自鸣沙山沙物质所形成的戈壁风沙流,而沙山及其前缘小沙丘的移动对洞窟威胁不大.窟顶戈壁带不仅是一个天然输沙场,而且是阻止沙山和前缘小沙丘向窟区移动埋压的天然屏障.由此提出要保护莫高窟免遭风沙危害不是防治沙丘前移而是戈壁风沙流.为此,应在沙山前缘采取阻、固沙措施,不能在戈壁区设立任何阻沙工程,以免引沙入窟.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