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河套东南角理想剖面”的新近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以在萨拉乌苏河流域近年命名的“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作为河套东南的理想剖面,描述了其地层特征,讨论了地层磁化率值和粒度分布与气候变迁的关系,研究提出,该剖面记录了150ka BP以来毛乌素沙漠27个旋回的砂丘与河湖相和古土壤互为交替的演化历史;剖面风成砂丘的堆积时期和河湖相或古土壤发育时期分别主要与过去冬季风和夏季风作为加强有关。根据中国沙漠及黄土区现代沙尘暴发生的区域特征认为,米浪沟湾剖面记录的150ka来的27次砂丘期代表了中国沙区存在27个沙漠堆积时期。  相似文献   
162.
中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沙漠化的成因   总被引:58,自引:5,他引:5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沙质荒漠化的综合分析后认为,第四纪期间不同时间尺度沙漠化的成因是有差异的。1万年前的更新世期间,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甚微,沙漠化的出现和逆转主要受地球轨道要素制约的万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控制;1万年来的全新世特别是近2000年的历史时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已越来越大,但沙漠化仍然主要受制于千年和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20世纪以来的现代时期,沙漠化过程既受数十年或数年的干湿气候波动作用,也受到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的影响,但后者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63.
沙尘暴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60,自引:71,他引:160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发展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从沙尘暴的基本特征与危害,沙尘暴形成原因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沙尘输送及沙尘暴灾害防灾减灾对策研究等几方面,对沙尘暴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较系统地反映了沙尘暴研究的某些进展。  相似文献   
164.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几个问题:以南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23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认为本区土地沙漠化形成时代至少始于早中更新世,其发展模式为非沙漠化环境与沙漠环境之间的正逆交替过程。其生物气候带分别经历过干冷多风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暖湿润或温凉稍湿的森林草原、疏林草原的多次变更。土地沙漠化和生物气候带的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波动引起的我国北方生物气候带水平摆动相吻合。因此,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取决于当今全球气候波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5.
青海贵南草原沙漠化影响因子的贡献率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影响因子贡献率是目前沙漠化研究的焦点之一,诸因子对沙漠化发展的贡献和对沙漠化现状的贡献是这一科学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用风洞模拟实验和137Cs示踪技术,建立了青海贵南现代草原沙漠化多因子方程,分别区分了该区风速变化、植被变化、牲畜践踏(滥牧)、樵采破坏(滥樵)和草地开垦(滥垦)等五个主要影响因子对沙漠化现状及其发展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牲畜践踏、樵采活动和草地开垦对沙漠化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54.78%、4.66%和40.56%,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是近40a来沙漠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平均侵蚀风速变化很小,对沙漠化发展的贡献率为零。植被盖度的变化对沙漠化发展具有显著的贡献,但在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尚不足于对植被盖度造成明显影响的前提下,对沙漠化的影响作用被进一步归结为人文因子的贡献。沙漠化现状是在自然沙漠化过程的基础上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进一步叠加的结果,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对当前沙漠化现状的贡献率分别为27.8%和72.2%,人文因子中牲畜践踏、樵采活动和草地开垦对沙漠化现状的贡献率分别为39.55%、3.37%和29.28%。沙漠化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因时、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166.
王贵勇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5,15(2):124-130
戈壁是荒漠景观的基本类型之一。从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角度出发,将戈壁定义为干旱大气与砾石堆积体和裸露基岩表面相互作用的界面,由这个面覆盖的区域称作戈壁。在干旱大气环境下,砾石堆积体或基岩表面经历了机械风化作用、盐分风化和盐分微地貌作用、风力作用及荒漠漆发育等外力作用,使其与其它地区的砾石堆积体或基岩表面出现本质的不同。戈壁面特有的地质、地貌特征指示了干旱气候的存在,其中记录的有效信息可为研究干旱区气候、环境变化及新构造运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7.
末次间冰期以来我国东部沙区的古季风变迁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根据130ka BP以来东部沙区的地质记录,将本区古季风划分为末次间冰期(130~70kaBP)夏季风为主时期、末次冰期(70~10kaBP)冬季风为主时期和冰后期(10kaBP至今)夏季风为主的不稳定时期3个演化时期,以及末次间冰期(120ka BP和100~95kaBP)冬季风增强期、末次冰期(59~21kaBP)夏季风增强期、冰后期早全新世(10~7.5kaBP)夏季风增强期、中全新世(7.5~4kaBP)夏季风鼎盛期和晚全新世(4kaBP至今)夏季风衰弱期等若干阶段。冬、夏季风的转换以突变为主。夏季风北界位置从末次间冰期的马鬃山-乌兰巴托退至末次冰期的黄土高原砂黄土带北界附近,复又进到全新世最佳期的山丹-雅布赖山一带,最后退到现代阴山北麓-呼伦贝尔一线,反映东亚季风环流的夏季风呈现波动减弱的趋势。影响季风变迁的因素复杂,特别是全新世期间的短周期波动应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68.
魏文寿  董光荣 《沉积学报》1999,17(A12):840-845
根据古尔班通古特的自然与气候条件,对不同下垫面区域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和地表与大气的长波辐射热量以及沙层热通量收支状态2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波支和固定沙模层的热量传输差异主要是由地表状况、沙层性质和气温等因素决定的。流沙漠区反射率和长波辐射大于固定沙漠区。沙漠层热通量随白天以感热、夜间以潜热的形式向大气传输,形成了沙漠地区对辐射热量特有的响应与反馈交换传输过程。同时,依据实测资料和地球表面热量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