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31.
我国北方上更新统城川组的建立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李保生  董光荣 《地质论评》1993,39(2):91-100
在传统认为属河湖相沉积的萨拉乌苏组,经研究在其上部划分出一套以风成砂沉积为主的城川组。城川组风成砂与马兰黄土是同期风力分异出来的产物;城川组的沉积相、沉积环境和古生物与其下的萨拉乌苏组是不同的。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城川组,马兰黄土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萨拉乌苏组为晚更新世早期;前者相当于玉木冰期,推测年代距今70000a。  相似文献   
132.
埒藏高原高寒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的沙漠化土地,根据沙漠化程度可划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三类。根据地表物质组成可划分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两大类。本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860.9km^2,其中轻度、中度及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530.5km^2,752.9km^2和578.6km^2。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分别为916.4km^2和944.5km^2。主要分布河谷地区,尤以雅鲁藏布江宽谷地段面  相似文献   
133.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几个问题:以南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23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认为本区土地沙漠化形成时代至少始于早中更新世,其发展模式为非沙漠化环境与沙漠环境之间的正逆交替过程。其生物气候带分别经历过干冷多风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暖湿润或温凉稍湿的森林草原、疏林草原的多次变更。土地沙漠化和生物气候带的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波动引起的我国北方生物气候带水平摆动相吻合。因此,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取决于当今全球气候波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4.
130ka来陕北黄土高原北部的气候变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北部两个典型的地层剖面的岩性特征、磁化率曲线等古气候相关指标,认为130ka来该区域气候经历了四个明显的暖湿期与干冷期的交替变化。这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所反映的古气候旋回及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并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5.
末次冰期以来贵南少地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陶贞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4,14(2):42-48
通过对青海贵南县凤凰山地层剖面的沉积相、磁化率曲线特征分析认为:(1)末次冰期以来,贵南沙地的土地沙漠化发展模式以正,逆过程相交替为基本特点;(2)贵南沙地的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与气候的干冷和暖湿变化所导致的水平生物气候带移动密切相关;(3)随着CO2等温室效应气体的增多,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季风雨区扩大,本区降水量可能增加,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将是,正过程有所抑制,逆过程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36.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开发和建设区,但区内沙漠化的迅速发展对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危害并构成严重威胁,亟待对本区的沙漠化问题予以充分研究,通过对该区沙漠化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其沙漠化的成因与发展趋势,认为本区的沙漠化是缓慢的自然沙漠化过程为基础,自然与人为因子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人为加速与加剧过程,是人类不合理的,强度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贫乏的  相似文献   
137.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拉乌苏河地区是我国北方晚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命名点。但长期以来,对这套地层的看法多有分歧,特别是在地层的沉积相划分,地层时代以及该地层反映的古气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从历史回顾、分歧焦点和新的进展三个方面,评述和总结了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8.
王贵勇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5,15(2):124-130
戈壁是荒漠景观的基本类型之一。从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角度出发,将戈壁定义为干旱大气与砾石堆积体和裸露基岩表面相互作用的界面,由这个面覆盖的区域称作戈壁。在干旱大气环境下,砾石堆积体或基岩表面经历了机械风化作用、盐分风化和盐分微地貌作用、风力作用及荒漠漆发育等外力作用,使其与其它地区的砾石堆积体或基岩表面出现本质的不同。戈壁面特有的地质、地貌特征指示了干旱气候的存在,其中记录的有效信息可为研究干旱区气候、环境变化及新构造运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9.
风洞与野外输沙率的分析和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沙坡头、龙羊峡两地风洞和野外输沙率的实测数据, 对风速与输沙率进行了统计处理, 着重分析风洞与野外输沙率的差异及其原因, 并提出用风洞模拟实验输沙率去估计和代替野外输沙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0.
平口式集沙仪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研究风沙地貌的形成、变化以及设置人为防沙措施,均与风沙流结构有关。而要了解风沙流结构特征必须借助于集沙仪在野外和室内风洞中进行风沙流观测。因此,集沙仪质量的好坏,是直接影响风沙流研究水平高低的关键问题之一。多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在我国从事风沙研究工作却长期使用高20厘米的阶状式集沙仪大家知道,这种集沙仪的设计是以风沙流中的沙量主要甚至全部分布于20厘米以下这一高度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