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0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3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常霜雪记载及植物物候记述,推算了中国东部地区部分年代及每3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并结合有关自然证据,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距平较现代约低05℃,最冷的30年(480s~500s)较现代约低12℃,是一个可与小冰期相比拟的寒冷气候阶段。2)魏晋南北朝的温度存在“冷-暖-冷”世纪波动;其中两个冷谷为270s~350s及450s~530s,当时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分别较现代低05℃(270s~350s)和09℃(450s~530s);而360s~440s虽然相对温暖,但当时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仍较现代略低。  相似文献   
142.
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17,自引:8,他引:109  
20世纪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比较系统地收集,整理并校准了民国与1949年以后的各种土地利用调查、普查与遥感资料,对土地利用变化概貌、耕地、林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等进行了统计与比较分析,用比较翔实的数据揭示了20世纪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史实。  相似文献   
143.
20世纪前、中期中国农林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综合采集20世纪前、中期全国多种宝贵的土地利用数据, 特别是早期的一些土地利用资料,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大陆部分省区按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分为7个区: 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及黄土高原区、东南沿海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蒙新区, 分别对各区的农林土地利用, 即耕地、林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大部分地区耕地面积有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 20世纪50~60年代, 各区的耕地面积增加较多, 最大年增长率为2.63%, 区域差异较大; 20世纪前、中期林地面积以1949年为界, 此前总体下降、此后有一定的增加趋势. 有林地面积也呈现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别, 70年代后期多数地区林地面积减小严重. 20世纪前、中期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人口增加、粮食生产、政府政策变更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大, 自然灾害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回顾和评述了50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认为今后在方法论上,需进一步强调以自下而上方法为主,以自上而下方法为辅,把所研究的部分置于整个系统之中;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看,系统分析和综合集成的方法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研究方向方面,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正向着综合区划的方向发展。现代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将会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和实现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综合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研究仍是综合格局和过程,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操作平台。应不断加强与人文地理学的密切结合,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45.
We review here proxy record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Holocene, especially the last two millennia. The quality of proxy data, methodology of reconstruction, and uncertainties in reconstruction were emphasized in comparing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clarify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Holocene. The Holocene climate was generally warm and wet. The warmest period occurred in 9.6-6.2 cal ka BP, whereas a period of maximum monsoon precipitation started at about 11.0 cal ka BP and lasted until about 8.0-5.0 cal ka BP. There were a series of millennial-scale cold or dry events superimposed on the general trend of climate changes. During past two millennia, a warming trend in the 20th century was clearly detected, but the warming magnitude was smaller than the maximum level of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nd the Middle Holocene. Cold conditions occurred over the whole of China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AD 1400-AD 1900), but the warming of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D 900-AD 1300) was not distinct in China, especially west China.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 especially east China. The modern warm period has lasted 20 years from 1987 to 2006. Bi-decadal oscillation in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was apparent over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Solar activity and volcanic eruptions both were major forcings governing the climate variability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相似文献   
146.
从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看20世纪增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以重建的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地区冬半年温度距平序列为基础资料,从温度程度,冷暖变化速度和历史相似型3个方面,对20世纪增暖在过去2000年中的位置予以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虽然20世纪暖期的温度程度非常明显。但至目前为止,其温度程度和波动幅度均没有超过过去2000年曾经出现过的最高水平,20世纪增暖实质上是气候从寒冷阶段(小冰期)向温度阶段转变的快速升温过程,速率虽非常大(1.1℃/100年),但这一升温过程与过去2000年中其它气候由寒冷阶段向温暖阶段转变的过程相似,并不是唯一的。其中从百年际波动看,20世纪暖期的温度距平不但低于世纪暖期后期温暖时段(1200′s~1310′s),也低于隋唐暖期(570′s~770′s)及中世纪暖期前期的温暖时段(930′s~1100′s),从30年际变化30年相当;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最暖年代的温度距平与中世纪暖期前期的最暖年代极为接近,另外,从中国过去2000年的冷暖阶段变化过程看,20世纪暖期的最可能相似型为隋唐暖期(570′s~770′sAD),而不是中世纪暖期,同时可能是由于受到195′s以后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作用日益增大的影响,1980′s以后的升温速率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47.
我国历史时期冷、暖期旱涝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全胜  张丕远 《气象学报》1991,49(4):654-658
本文应用了复经验正交函数分析(Complex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简称CEOF),讨论了我国历史时期四个时段(即:1620—1649年(冷Ⅰ),1840—1869年(冷Ⅱ)以及1780—1809年(暖Ⅰ),1910—1939年(暖Ⅱ))的旱涝特征。  相似文献   
148.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文中主要从以下 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1)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全球变化结构的重大调整 ;(2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包括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性贡献 ,国内全球变化研究队伍和研究设施的基本情况等 ;(3)中国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已经启动和即将启动的与全球变化研究有关的项目或行动计划 ;(4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49.
1963-2012年中国主要木本植物花期长度时空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花期物候变化研究对赏花活动安排、园林景观布置和致敏花粉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始花期与盛花期的变化趋势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很少有研究辨识了花期长度的时空变化。本文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统计了1963-2012年中国42个站点23种广布木本植物的花期长度变化趋势,分析了花期长度变化的时空格局、种间差异和变化形式。主要结论为:所有的259条花期长度时间序列中,61.39%的序列呈延长趋势,其中显著延长的占21.24%(P<0.05)。灌木花期的延长趋势比乔木更加显著。东北地区南部、华中和华东地区的多数站点花期长度主要呈缩短趋势。在东北地区北部、华北、西南和华南地区,大多数物种的花期长度呈延长趋势。花期长度变化趋势在20°N~22°N间最大(0.94 d/a)。西部地区(87°E~112°E)的花期长度变化趋势(平均0.28 d/a)高于东部地区(平均0.05 d/a)。花期长度的总体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3-1980年(偏短)、1981-1997年(与多年平均值接近)和2001-2012年(偏长),但不同物种的花期长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在花期长度延长的序列中,43.39%是因开花始期提前程度大于开花末期;在花期长度缩短的序列中,62.00%是因开花始期提前程度小于开花末期。  相似文献   
150.
1755、1849年苏皖地区重大洪涝事件复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清代档案资料,复原了1755年和1849年苏皖地区的洪涝实况,并对其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探讨了洪涝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755年雨季持续时间长,春、夏、秋3季都发生大涝,淮河以北及江淮地区尤为严重;而1849年雨期提前,大雨多发,长江沿江和长江以南地区洪涝严重;1755年和1849年是苏皖地区历史上非常严重的洪涝年,其洪涝程度可与该地区20世纪所出现的特大洪涝灾害相比拟;另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1755年和1849年洪涝与ENSO和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