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10篇 |
地质学 | 52篇 |
海洋学 | 1篇 |
综合类 | 2篇 |
自然地理 | 13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12个站点多种木本植物的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和叶全变色期观测数据,通过统计物候期的频率分布划分了上述3种物候期的观赏季节,分析了过去50年最佳观赏日的变化趋势,为旅游管理部门及游客的游憩活动安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最佳观赏日在不同站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展叶最佳观赏日范围为3月16日(桂林)到5月5日(哈尔滨);开花最佳观赏日从4月3日(昆明)到5月24日(牡丹江);叶变色最佳观赏日从10月1日(牡丹江)到11月30日(上海)。展叶、开花最佳观赏日和纬度显著正相关,叶变色最佳观赏日和纬度显著负相关;② 部分站点过去50年最佳观赏日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北京和西安,展叶和开花最佳观赏日都以超过1.6天/10年的趋势显著提前,而叶变色最佳观赏日显著推迟(北京:1.6天/10年;西安:2.1天/10年)。③ 观赏季起止时间和最佳日期受站点气温控制。展叶、开花最佳观赏日与站点春季(3-5月)气温显著负相关。站点春季气温每升高1 °C,展叶和开花最佳观赏日分别提前4.02和4.04天。叶变色最佳观赏日与站点秋季(9-11月)气温显著正相关,在空间上对气温响应的敏感性为2.98天/°C。 相似文献
122.
山东1736年来逐季降水重建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清代雨雪档案记载及现代农业气象与气象观测记录 ,根据降水入渗的土壤物理学模型与水量平衡模型 ,恢复了山东济南、泰安、潍坊、菏泽、临沂等 5个地区 1 736~ 1 91 0年逐季降水量 ,建立了各站 1 736~ 2 0 0 0年的逐季降水序列。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各站间的季节降水变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与一致性。 1 761~ 1 770年、 1 781~ 1 790年、1 791~ 1 80 0年、 1 80 1~ 1 81 0年、 1 981~ 1 990年等 5个年代的降水明显偏少 ,1 861~ 1 870年、1 871~ 1 880年、 1 881~ 1 890年、 1 90 1~ 1 91 0年等 4个年代则明显偏多。其变化总趋势可概括为 :1 8世纪中前期 ,山东降水相对较多 ;1 8世纪中期起进入少雨期 ;1 9世纪中后期转为多雨期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初 ,降水明显减少 ,再次进入相对少雨期 ;2 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后 ,降水又一次降至较低水平。 1 990年起 ,山东降水有所回升 ,重新进入了相对多雨期。 相似文献
123.
过去气候的突变以地质方法得到很多证据,但在历史时期则发现不多。本文利用文献档案资料建成2000年来的旱涝气候序列,发现280年和1230年前后有过两次突变。本工作着重给出突变前后的旱涝气候分布类型的差别,即从空间分布上探讨被突变界开的气候阶段所具有的特色,280~1230年间,我国气候大趋势是不稳定的,而且涝的界线一再受到NE-SW走向的等高线阻挡。气候突变事件的证据说明,气候系统的运动具有两种模式:渐变和突变。 相似文献
124.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即将开始的控制大气CO2浓度的国际谈判,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提供定量数据.作者指出:要实现控制大气CO2浓度的长远目标,在目前由少数国家主导的且备受争议的减排话语下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建立以各国排放配额分配为基石的全球责任体系.本研究首先论证了“人均累计排放指标”最能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正义准则,然后设定2050年前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70ppmv的目标,接着以1900年为时间起点,对各国过去(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量、应得排放配额以及今后(2006-2050年)的排放配额做了逐年计算,并根据1900-2050年的应得配额数、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量、2005年的排放水平、1996-2005年排放量平均增速这四个客观指标,将世界上大于30万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为四大类: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排放总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2005年前,G8国家大多已经用完到2050年的排放配额,累计形成的赤字价值已超过5.5万亿美元(以每吨CO2价值20美元计),这些国家即使今后实现其提出的大幅度减排目标,它们在2006-2050年的人均排放量上还会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并还将形成6.3万亿美元的排放赤字.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低,大部分处在第3和第4类,即今后尚有较大的排放空间.中国尽管可占全球2006-2050年总排放配额的30%以上,但今后只有降低排放增速,才能做到配额内排放.最后围绕与国际谈判相关的9个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5.
126.
从官修正史、方志和历朝纪事本末、区域气象灾害年鉴等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关于陕甘宁交界地区(元前期陕西四川行省的西北部以及元后期的陕西行省和甘肃行省的交界地区,主要包括宁夏府路、河州路、巩昌路、奉元路和延安路之间的部分)的水涝、干旱等气候信息共240余条,利用湿润指数法、旱涝灾害定级法对其于湿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208-1369年期间,陕甘宁交界地区气候总体以干旱为主.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比例为85/38.按照旱涝变化类型可将研究区旱涝变化过程分为三个时段,1208-1240年是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局部时段偶发水涝灾害的时期;1240-1320年,基本持续干旱,而且极端干旱事件频发;1320-1369年,旱灾略有好转,但是旱涝交并发生.蒙元时期陕甘宁交界地区的干湿变化具有明显的转折性和周期性.转折主要发生在1230年和1325年前后,以此两点为界,前后气候变化类型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蒙元时期的干湿变化具有10年和23年的准周期,均与太阳活动周期吻合,说明蒙元时期区域干湿变化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7.
土地利用图斑综合是实现其多尺度表达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相邻图斑的融合、相离且语义邻近图斑的聚合、狭长图斑的综合以及要素边线的化简等。通过以下4种方法实现图斑综合:①以要素间语义相似度为先决条件并顾及空间拓扑关系建立邻近度分析模型,通过模型检索要素的最邻近图斑实现数据融合;②以相离要素缓冲区交集中的节点建立多边形要素填补桥梁区域实现要素聚合;③以相邻要素的缓冲区将狭长区域剖分,并融合到周围要素的方法来实现狭长图斑的综合;④以Douglas-Peucker算法实现要素边线化简。上述方法对普通图斑及特征图斑均提出了各自适应的综合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模型及算法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各地类面积平衡、也能有效控制要素变形、合理压缩数据并保证地图简洁、美观,保证自动化制图综合的简捷高效。 相似文献
128.
贵阳木本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1978~2007年贵阳站的物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贵阳站71种木本植物春秋季芽膨大期、展叶始期、始花期、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等5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贵阳年平均气温在振荡中明显下降,其中夏季气温降低最为明显,2月平均气温略有上升;春季芽膨大期、展叶始期和始花期等三种物候期均呈现出提前趋势,而秋季叶完全变色期和落叶末期呈现推迟趋势;春季物候期与物候期发生前若干月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好,特别与当月和上月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其中,2月月平均气温是影响春季三种物候期的关键指标,除此之外,贵阳站2、3月的日照时数也对春季物候期的提前起到促进作用;秋冬季物候期变化和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均不明显,这同秋季物候变化的复杂性和秋季物候期所受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129.
1736~1999年西安与汉中地区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重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基于现代气象资料所建立的西安、汉中地区冬季降雪天数与年冬季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清代档案所记载的西安与汉中地区冬季降雪日数,恢复了西安与汉中地区1736~1910年的年冬季平均气温,重建了1736~1999年西安与汉中地区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这两个地区年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18世纪和20世纪为暖期,19世纪为冷期,且20世纪的增暖趋势明显。与利用树轮重建的镇安初春(3~4月)温度序列对比分析表明:西安、汉中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与镇安初春温度的低频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镇安较西安与汉中有明显的位相提前。 相似文献
130.
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今年爆发的SARS对中国旅游业冲击很大。本文利用双变量ARIMA模型,结合突发事件后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曲线研究本次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根据同类事件旅游心理恢复期的研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笔者讨论了恢复期分别为12、18、24个月时,SARS对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当恢复期为12个月时,入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平均降幅为1796%,入境旅游人数共减少238493万人次;当恢复期为18个月时,入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平均降幅为1707%,入境旅游人数共减少311703万人次;当恢复期为24个月时,入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平均降幅为1655%,入境旅游人数共减少385233万人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