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3篇 |
免费 | 193篇 |
国内免费 | 1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0篇 |
大气科学 | 83篇 |
地球物理 | 121篇 |
地质学 | 304篇 |
海洋学 | 217篇 |
天文学 | 15篇 |
综合类 | 40篇 |
自然地理 | 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1.
92.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简称CDSN,下同)11个台的宽频带长周期(VLP)数字记录对1990-2012年间的124个极远震记录进行了分析处理,在震中距100.0°~179.0°之间,获取了CDSN11个台站的Pdif波的震相数据,得到了Pdif波在地球核幔界面上衍射的运动学特征和《Pdif波走时表》。所得结果大大拓展了Pdif的记录范围,在144.0°~179.0°之间弥补了《IASPEI1991地震波走时表》的缺失,为更大范围内的Pdif震相分析提供了参考标准,有助于提高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分析水平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以及对地球核幔边界物理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3.
吴仁哲;黄心茹;李勇;李名语;孙涛;王晓文;刘国祥 《测绘地理信息》2023,48(6):78-82
雪线的高度分布变化常作为冰川的标志线,反映了冰川积累和消融物质平衡盈亏的分布。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雪线分布信息,以时序星载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光谱像元灰度的梯度变化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绿色波段像元灰度信息的自适应遥感影像分割方法,并以此估算雪线的高度变化。为验证方法的可行性,选取布加岗日冰川作为典型研究区,使用1994—2016年间的6景多光谱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近20余年间,布加岗日冰川雪线高度存在持续上升趋势,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规律,这也侧面印证了东坡冰川降水量大幅小于西坡;在雪线时空变化方面,布加岗日冰川东坡雪线的升高速率明显高于西坡,抬升最快、最慢和平均速度分别为19.75m/a、1.26m/a、10.13m/a。该方法和结果可为冰冻圈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4.
我国每年产生的铜尾渣超过1 500万吨,持续堆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而资源化处理则通常能够充分利用铜渣当中的资源并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危害。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铜尾渣资源化利用制取蒸压砖并副产铜精矿、铁精矿和重介质的工艺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案最主要的环境影响为人体毒性(33 886 kg 1,4-二氯苯当量 /资源化1 000吨铜尾渣);水泥生产阶段环境负荷最高,在7种环境影响类别中均有最高的贡献;贡献最明显的关键物质为氮氧化物,其对富营养化、酸化、光化学污染贡献占比分别为94.1%、42.0%和24.3%。将生产蒸压砖和副产的铜精矿、铁精矿、重介质所避免的环境影响纳入考虑范围之后,发现该铜尾渣资源化方案能够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5.
96.
认识沉积环境有机碳留存状况是阐述油气形成过程中有机碳早期成岩的关键内容。以南海珠江口盆地及其邻近海域为背景,通过研究表层沉积物中脂类化合物的形态组成,认识脂类有机碳的来源和留存状态,阐述特征脂类分子的早期成岩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为0.22%~0.66%,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布在-20.88‰~-22.93‰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海源特征。沉积物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6种脂肪醇、8种甾醇和植醇;总脂肪酸、脂肪醇、甾醇和植醇含量分别为12.57~40.27 μg/g、5.35~8.98 μg/g、0.15~3.75 μg/g和0.01~3.99 μg/g干重,总体表现为靠近珠江口和台湾海峡略高。脂类化合物的存在形态以游离态(FR)和碱性水解态(BH)为主,酸性水解态(AH)贡献较低;其中植醇和甾醇呈现显著的BH优势,植醇中未检出AH组分的贡献。脂类化合物主要来自于海洋现场生产,海洋微藻和细菌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1.18%~33.78%和11.02%~15.64%,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低于5%。来源于硫酸盐还原菌的支链脂肪酸在靠近珠江口海域高达1.79~2.62 μg/g,占总脂肪酸的5.14%~6.50%,并与硫酸盐还原过程相关的古菌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97.
为了探索BP网络的参数调整特性,进行了参数α、β的选取对BP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模型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通过BP网络用于气象预测建模的参数调整个例分析表明:参数α、β的取值对BP模型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但参数值的调整尤其是β值的调整对建模的收敛速度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99.
100.
用三峡及邻区(东经108°~113°,北纬29°~33°)地质资料,地震资料,现 场地应力测量资料论证三峡及邻区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稳定性及其分区特 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