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5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珠江口夏季水体中的氮和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1999年7月17~28日于珠江口现场调查和实验的资料,研究夏季水体中氮、磷的分布、形态变化和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该海域氮含量高,N/P属于世界上高值区之一.从河口向外海运输过程中,氮和磷的形态和浓度均有剧烈的变化.虽然氮在中途中有新源的补充;但由于外海水的入侵稀释、生物吸收和形态变化的迁移作用,NO3-和可溶无机氮的浓度总的变化趋势仍是随盐度增大而大幅度地降低,以至珠江口外出现N/P低于16.由于夏季水体层化稳定,在表、底层其生物地球化学变化方向相反,PO43的浓度变化互成镜像关系并可按盐度分为3段不同特征的反应区.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在大部分区域是磷,但从口门至最大浑浊带和口外区则分别是浊度(或光照)及可溶无机氮.现场培养实验再现了真光层和底层氮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差异并表明磷的循环和再生比氮迅速;在可溶无机氮浓度大且高N/P的海域,磷的再生可成为水华的引发因素,而氮被耗尽却是水华消亡的原因.总体上夏季该区水体氮的迁出率比磷高.于水体层化稳定的区域,氮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在真光层以浮游生物吸收占优势、在下层以有机物的降解和可溶无机态的再生为主,当层化消失、上下水体充分混合则可完成循环.  相似文献   
62.
2000年夏季南海环流的改进逆方法计算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基于2000年8月航次在南海调查资料,采用改进逆方法,并结合TOPEX/ERS分析的SSH分布,获得以下的主要结果:(1)南海中部和西南部环流系统主要受反气旋环流所支配.主要有越南东南反气旋涡W1,其水平尺度约为300km,垂向深度可达1000m以深,流速很强,其最大流速为79cm/s左右,还有暖涡W2以及吕宋岛西南反气旋涡环流系统W3.其次,在反气旋涡W1与W2之间还存在气旋式涡C1.其水平尺度比暖涡W1小得多,流速也较强.两涡W1与C1之间存在一支南向流,它们组成一个准偶极子.(2)在暖涡W1的西侧存在西边界流,即北向射流,其流速很强,约在12°N流向转向东北.(3)南海北部环流系统主要受气旋环流所支配.在断面N2附近及以北存在一个气旋式环流系统.其次,在海南岛东南存在一个尺度不大的反气旋环流系统.(4)南海东南部环流系统主要受气旋环流所支配.主要有在巴拉望岛以西存在尺度较大的气旋环流系统,以及暖涡W1东南存在一个气旋环流系统.其次,在加里曼丹岛西北还存在范围不大的反气旋环流.(5)比较1998年夏季航次与2000年夏季航次时计算结果,虽然它们在定量上有些变化与差别,但在定性上它们的环流结构有十分相似之处.这表明,南海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6)比较2000年夏季南海水文结构,流函数分布以及TOPEX/ERS的SSH分布,它们在定性上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63.
我国的海洋环境科技需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海洋环境与我国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安全改革开放20余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洋的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的海洋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1986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仅为226.62亿元;到1995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2463亿元;到2005年,总产值超过16987亿元,比上年增加12.2%,占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到4%。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每年有2100多万人员从事涉海行业。预计到201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5%以上,预计2020年将占6%以上,接近或达到世界经济强国的水平。海洋与我国国家安全和权益…  相似文献   
64.
基于日本“长风号”调查船在 1 997与 1 998年 1 0个航次的CTD资料 ,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算方法对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进行计算 .1 997年 5月出现了El Ni no现象 ,东海黑潮流量在 1 997年夏季减少 ,1 997年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也减少 .在 1 997年 1月与 6— 7月 ,即El Ni no现象出现前后 ,东海环流的流态有些不同 .在 1 998年 4至 1 1月黑潮在PN断面出现多流核心的结构 ,特别在 1 0— 1 1月出现 3个流核心 ,黑潮主流核的位置秋季时东移 .1 995年与 1 998年都是东海黑潮异常年 ,这些异常现象可能与冲绳岛以南出现的反气旋涡的强度变化以及从El Ni no现象过渡到La Ni na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65.
东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一个两层原始方程数值模式,对东海的环流现象进行了机制性的探讨。从整体上来看,海区的一些主要流态特征彼此密切相关,且在动力上都是比较稳定的。黑潮在台湾东北的入侵主要表现在下层。底斜联合效应(JEBAR)、惯性效应、摩擦效应都是这支入侵流态的发生机制,而底形与行星β效应则使它表现出向岛强化的特征。下层黑潮入侵后,大部分作反气旋回转,成为台湾暖流(TWC)下层的外海分支。TWC下层沿岸分支能否形成,则取决于黑潮入流上下流速比γ的大小,以及上层海峡入流是否北上。TWC上层流动的形成是海峡水入侵后在β效应作用下的结果,它在温州外海也将分出一支向外海流去。文章指出,台湾东北的冷水块不是“尾涡”所致,而是下层黑潮舌状入侵的具体表征;台湾北部的暖涡则是上层TWC北上时与冷水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本文对钓鱼岛以北的锋涡与逆流现象也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66.
冬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冬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在南海北部,流态主要受黑潮的影响,除了东沙群岛西南的大陆架海域以及吕宋岛北部西岸附近各为一反气旋涡外,整个南海北部为一气旋式大环流所控制.(2)在南海南部主要是风生环流,源自粤西沿岸的水体在东北季风的作用下顺南海西边界岸线向南流动,形成一支相当强的西边界流;同时,由于受北康暗沙以南的陆架坡底形效应和β效应的作用,使得在南海南部出现以一个反气旋涡在南沙海槽处产生、发展并向西传播乃至衰减的约50d的周期性过程  相似文献   
67.
CONTINENTAL SHELF WAVES ALONG THE COASTS OF CHINA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Spectral analys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time-series data from 16 tide stations and nearby weather stations along the coasts of China during the winter of 1980-1981 and the summer of 1981. After removing the wind and barometric effects, the authors found the signals of the southward moving sea-level variations at about 0.21 and 0.32 cpd along the coasts of the Huanghai Sea,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in winter, and only the 0.26 cpd southward moving sea-level variation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summer. Using simple analytical models based on idealized bottom profiles of the China Seas, the observed phenomena can be explained as the lowest-mooe continental shelf waves travelling along the coasts of China.  相似文献   
68.
长江口南港环流及悬移物质输运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王康墡  苏纪兰 《海洋学报》1987,9(5):627-637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导出了河口区相对观测层次的物质断面传输公式.该公式与他人的公式比较,增加了反映环流及振荡切变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有关项.通过实例计算证明,这些项中的某些项至少对于长江那样的河口区是重要的.本文还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该区的环境系统和影响物质传输的主要因素,进而对该区物质传输的态势及动力机制得到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69.
苏纪兰 《海洋学报》1984,6(6):717-726
浅海风生流场控制方程中一般都忽略侧向摩擦项,即不考虑沿岸边界层。本文对其影响作了探讨。通过对几个例子的渐近分析,认为在沿岸水浅时,忽略沿岸边界层是有效的,但是在沿岸水深相当深而水深变化区又足够窄时,忽略沿岸边界层会导致风生流场解的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70.
苏纪兰  袁耀初 《海洋学报》1984,6(6):822-823
“论地壳构造运动”一文(以下简称为“地运”文)发表以后,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我们曾提出不同的看法,之后,就我们所知,刊物上已先后有三篇文章引用了“地运”的观点,为了能有更多的人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把对该文的一些意见写出来供大家讨论并请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