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探讨了如何综合多种设计模式构建数据持久性框架.简要介绍了J2EE平台技术和设计模式的概念.描述了如何运用J2EE设计模式建立的数据持久性框架,并以在社区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为例,讨论了这种框架的具体运用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2.
A mesoscale torrential rainfall event that occurred over eastern China in June 2013 is analyzed by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mesoscale convergence line and a weak convective cloud line formed over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Hangzhou Bay during the onset of the torrential rainfall event. A meso-vortex appeared over the confluence point of northeasterly flow associated with the Yellow-Sea high, easterly flow from rainfall area, and southeasterly flow from the Hangzhou Bay. The meso-vortex with a horizontal scale of 10–20 km lasted for about 1 h for stable surface circulations. The analysis of radar retrieval reveals that the meso-vortex in the boundary layer occurred at the south of strong radar echo. The formation of the meso-vortex turned to enhance convergence and cyclonic vorticity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hich strengthened updrafts that are tilted into convective clouds and caused torrential rainfall. Thus, the occurrence of the meso-vortex in boundary layer is one of the mechanism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convectiv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3.
苏涛 《北京测绘》2018,32(5):586-589
运营地铁周边的基坑建设会引起地铁隧道结构变形。以往依赖人工的变形监测方法,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不高。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高精度全站仪、红外测距仪及数据自动采集器的全自动变形监测方法,通过合理地布设基准点、监测点,并安装相应的仪器,在施工前采集初始值,施工开始后每天采集多次观测值并及时进行数据检验与处理,即可实时地监测在垂直、纵向、横向三方向上的位移。以便准确地发现变形,合理地指导基坑施工。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准确监测基坑施工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双基地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双基地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是由一个常规多普勒天气雷达和一个或多个远程被动低增益接收机共同组成,是大气风场探测领域的新技术之一。文中首先在瑞利散射假设的前提下,考虑了雷达波的偏振方向、散射体的空间位置等条件,推导了小球形粒子散射函数在双基地雷达系统中的表达形式,建立了双基地雷达气象方程,并将该方程应用于双基地雷达的探测能力、有效探测范围等方面分析,模拟计算了侧向散射能力和被动雷达回波功率在空间的分布变化,为探讨去除旁瓣影响提供了依据。通过分析证明了双基地雷达系统工作状态垂直偏振优于水平偏振的结论。在入射波为水平偏振情况下,高空探测好于低空,而垂直偏振情况则是低空的散射能力强。如果采用双线偏振发射体制,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偏振波组合,能够有效扩大双基地探测的范围和信息量。在水平偏振情况下较强回波区域在基线附近和被动雷达一侧的基线延长线周围。由于侧向散射强度低于后向散射强度,双基地雷达对于弱天气回波不太敏感,它的探测范围小于单基地雷达的探测范围。在双基地雷达探测中旁瓣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中对双基地雷达参数进行了模拟回波强度计算,并与实测回波资料进行了比较,两者较一致,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被动接收天线的垂直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25.
综合运用常规、非常规加密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1° X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主汛期湖南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影响系统复杂多变,由暖区暴雨、中层冷平流入侵暴雨、锋面暴雨组成,冷空气入侵时降雨效率最高,小时雨强与累计降雨达到最强;副高明显偏强,较历年同期偏西24...  相似文献   
26.
研究了双多基地多普勒雷达资料的配对方法、风场反演的区域和精度,并研制了基于三维变分方法的双多基地多普勒雷达系统的风场反演系统.利用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一个主动雷达和两个侧向接收天线组成的双多基地多普勒雷达系统获取的外场试验资料,进行了风场反演试验.该风场反演方法利用主动雷达和被动接收系统测量的径向速度作为弱约束,用质量连续方程作为强约束,来反演三维速度场.利用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ARPS)模式模拟的一次龙卷过程的结果,进行了风场反演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双多基地多普勒雷达系统能较准确再现龙卷的中尺度特征和强上升气流的结构,从上下两个方向进行垂直积分可以减小垂直速度的反演误差,利用两个侧向接收系统的资料能进一步减小径向速度随机误差对风场反演的影响,增大风场反演的范围.三个分系统单独获取的资料空间配对效果很好,利用不同雷达径向速度反演的风场比较近似,反演的风场与径向速度定性分析和速度方位显示方法(VAD)结果比较一致,该双多基地多普勒雷达系统同步观测技术设计合理,在实时探测三维风场特别是探测近地层风场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7.
叶缘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现代植被木本双子叶植物全缘叶物种百分比与年均温的函数关系,定量重建化石植物群古年均温的方法。该方法在新生代植物群的古年均温定量重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基于世界不同地区现代植被的研究表明,尽管全缘叶物种百分比与年均温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但其相关性具有地区差异性。本文旨在总结叶缘分析法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基于中国植被建立的叶缘—年均温中国模型;同时,采用该模型重建了中国新生代不同时期植物群的古年均温,且与前人采用其它模型得到的年均温重建值相比较。结果表明,叶缘—年均温中国模型能够有效地重建中国新生代植物群的古年均温值。  相似文献   
28.
锦葵科(Malvaceae Juss.)翅子树属(Pterospermum Schreb.)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该属化石目前只在印度有少量记录。本研究报道了产自云南省景谷县(23°31′N, 100°42′E)下中新统三号沟组的翅子树属叶片化石。通过形态学研究鉴定出3个种:双兴翅子树(P. shuangxingii Y. S. Zhao, J. Huang et T. Su sp. nov.),叶片偏小型,顶端截形并具3浅裂,与现今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大花翅子树(P. grandiflorum Craib)形态较为相似;云南翅子树近似种(P. cf. yunnanense H. H. Hsue),叶片偏小型,顶端不分裂;翅子树属一未定种(Pterospermum sp.),叶片中型,叶片顶端具齿。景谷县翅子树属化石的发现证明,早中新世该属就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化并繁盛至今。综合本研究以及已有证据,翅子树属可能从印度次大陆起源,随后向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的热带地区扩散,最终形成了现今热带亚洲的分布格局。此外,本研究还描述了翅子树属化石叶片上的9种昆虫取食类型,与该属现生种叶片的昆虫取食形态一致,表...  相似文献   
29.
韩子轩  苏涛  支蓉  封国林 《大气科学》2017,41(6):1316-1331
本文利用OAFlux资料研究了1958~2015年北半球冬季太平洋蒸发量在不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位相下的分布特征,并从水汽收支的角度分析了蒸发量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ENSO主要影响热带东太平洋、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和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的蒸发量。El Ni?o(La Ni?a)时水汽在北太平洋中部异常辐散(辐合),有利于当地大气水汽含量减小(增大),造成蒸发量增大(减小);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异常的水汽辐合(辐散)有利于蒸发量减小(增大);除此以外,蒸发量在热带东太平洋蒸发量增大(减小)则主要是降水量增大(减小)导致。与此同时,ENSO对上述海区蒸发量的影响还受到PDO的调控,当PDO处于暖(冷)位相时,El Ni?o(La Ni?a)造成蒸发量异常程度在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显著增大,这主要是由降水量增大(减小)引起的大气水汽含量减小(增大)所致,此时对应着风暴轴异常增大(减小);当PDO处于冷(暖)位相时,El Ni?o(La Ni?a)造成的蒸发量异常程度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显著增大,而这与湿度变化引起的水汽平流异常程度增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0.
基于不同再分析资料的全球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8套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全球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对比分析了各套资料的异同点,研究结果表明:各套资料全球蒸发量的空间分布型基本一致,均具有明显的海陆、经向分布差异,并且同纬度陆地上高海拔地区蒸发量小于低海拔地区.各套资料蒸发量的时间变化形势不尽相同,其中MERRA,ERA-Interim,NCEP-R1和NCEP-R2等资料全球平均蒸发量的逐年变化基本一致,而CFSR与ERA-40资料更为接近;各套资料陆地平均蒸发量的逐年变化差异较大,其中MERRA,CFSR和NCEP-R2资料比较相似,而海洋平均蒸发量的变化形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再分析资料对海洋蒸发量时空演变特征的再现能力更强.整体而言,MERRA与NCEP-R2资料能够同时较好地反映出全球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此外,CFSR与ERA-40资料也可以较好地刻画出陆地蒸发量的变化特点,而ERA-Interim,NCEP-R1,OAFlux和HOAPS等资料比较适用于对海洋蒸发量的研究.各套资料陆地与海洋平均蒸发量在1958~1978年基本都呈现显著的线性减少趋势,而在1979~2011年时间段内大多是线性增加的,其中海洋地区更加显著.全球蒸发量也同时存在比较显著的年循环特征,尤其是北半球低纬度地区,而且陆地蒸发量逐月变化幅度要高于海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