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2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586篇
测绘学   342篇
大气科学   326篇
地球物理   484篇
地质学   1577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60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9篇
  1973年   7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11篇
  195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31.
利用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_拉萨段)近600 a的历史气候代用资料,统计了各资料的年代序列,并用相关、功率谱、谐波、趋势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平均地面温度17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初为偏冷阶段,20世纪后期为偏暖阶段,升温从18世纪中期开始,一直维持到20世纪末。该地区年平均地面温度和气温16世纪、19~20世纪相对偏暖,而15世纪、17~18世纪偏冷,20世纪的增温程度超过了19世纪的水平。自然波动周期为4~5个。  相似文献   
632.
三角洲感潮河段洪潮水位频率分析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珠江三角洲感潮河段年最高洪潮水位存在长期上升趋势的事实,提出了河口区感潮河段洪潮水位频率分析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新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未来不同年代同频率的设计洪潮水位各不相同,也存在相应的长期变化趋势。以灯笼山站为例,新方法计算的2030年和2050年的百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分别为3.12m和3.28m,比传统频率分析方法计算的结果分别高出0.24m和0.40m。建立有关部门在制定河口区的防洪标准时,根据洪潮水位的长期变化趋势作相应的动态调整,以适应河口区洪潮水位变化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33.
粤北南雄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受控于华南东部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体制的转换。本文从沉积学角度,利用盆地内沉积碎屑记录、沉积特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获得盆地内部的岩石碎屑组分信息和相应源区的特性。研究表明南雄盆地是一个不对称的伸展断陷盆地,与盆地两侧的花岗岩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半地堑式的构造体系。盆地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挤压造山的基础上,于早白垩世晚期,在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以前寒武纪-早古生代碎屑岩为基底,发育了一套完整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红色碎屑岩沉积。盆地形成初期,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前寒武系-下古生界;伴随着两侧花岗岩体的抬升、剥露,后期物源主要来自加里东期、印支期和早燕山期岩体。结合盆地沉积相和物源变化的研究,认为盆地形成和演化经历了一个由扩张到萎缩的过程,反映了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华南东部区域经历了由伸展向挤压的构造体制转换,转换时间为古新世中晚期(约60Ma),主要动力学背景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俯冲。  相似文献   
634.
对10种岩石的20个试件和1个氯化银试件测得了高压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其中3个试件的纵波测至20,000公斤/厘米~2。发现压力高于4000公斤/厘米~2以后,速度基本上随压力呈直线变化,但当压力高于10,000公斤/厘米~2时直线的斜率逐级降低。在横波速度测定中,为提高脉冲初至到时的测定精度,在发射和接收端分别加入耦合电路。利用S波波列的多点测量外推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测量精度。最后对结果作了细致的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635.
本文以数字高程(DEM)地貌特征分析为基础,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分析江西相山铀矿田铀成矿后剥蚀程度的差异性,结合已知矿床的成矿特征,探讨地貌剥蚀程度与矿体保存之间的关系,为区域找矿提供指导.通过DEM合成图像和水系分布特征,表明相山铀矿田是一个遭受中等侵蚀的地貌区,相山主峰南北和东西侧地貌侵蚀差异特征明显.统计分析表明,已经发现的铀矿床、点的分布与次级火山机构关系密切,相山南部的次火山机构剥蚀较深,西部次火山机构剥蚀相对弱,而北部和西北部则处于中等剥蚀程度.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相山铀矿田的南部和东部开始剥蚀的时间早于西部,但晚于相山主峰的剥蚀.利用磷灰石的裂变径迹长度和温度参数,进一步开展了温度-时间的反演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相山西部快速隆升发生于40~60 Ma之间,相山南部和东部的快速隆升发生于60~75 Ma之间,相山主峰的快速隆升发生于75~100 Ma之间,表明相山主峰、相山东部及南部较西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剥蚀.结合现今区域地质体出露特征及铀矿化蚀变类型的空间展布规律、成矿深度的估算等,推测相山铀矿田东部和南部剥蚀程度较深,早期可能形成的中低温铀矿体被剥蚀殆尽;北部剥蚀程度中等,地表出露了形成深度稍深的碱交代蚀变矿床;而西部剥蚀程度较低,地表发育浅部低温成矿的酸交代蚀变铀矿床.据此推断,相山铀矿田的西部深部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636.
豫西银家沟杂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银家沟杂岩体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斑岩、钾长花岗斑岩和石英闪长斑岩,并有少量呈脉状产出的花岗闪长斑岩及闪长玢岩.该杂岩体是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杂岩体的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银家沟杂岩体二长花岗斑岩、钾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47.5±2.1Ma、147.8±1.6Ma和142.0±2.0Ma,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产物.二长花岗斑岩和钾长花岗斑岩具有高的SiO2(65.17% ~73.94%)和Al2O3含量(13.53% ~ 15.96%)、非常高的K2O含量(5.03% ~9.89%,多数大于6.0%),但具有低的Na2O(0.24%~1.86%,多数小于1.0%)、Fe2O3(0.82%~3.71%)、FeO(0.02% ~ 1.62%)、MgO(0.23%~1.47%,多数小于1.0%)和CaO含量(0.08%~ 1.98%,多数小于0.4%),铝指数(ASI)为1.18~2.04,全部大于1.1,应为热液蚀变引起.杂岩体的稀土元素总量介于71.38×10-6~276.4×10-6,具有中等-微弱的Eu负异常(δEu介于0.57 ~0.88),稀土元素分馏强烈,其(La/Yb)N介于6.93 ~ 30.1之间,为轻稀土富集型.岩石具有低Sr(104×10-6~461×10-6,多数<300×10-6)和Yb含量(0.90×10-6~2.10×10-6,绝大多数<1.9×10-6).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蜘蛛网图中,银家沟杂岩体富集Rb、Ba、Th、U、K、La、Ce、Nd、Hf、Zr等,强烈亏损Sr、P、Ti等,具有中等Nb、Ta亏损.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具后碰撞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属后碰撞花岗岩.杂岩体的锶初始比值(Isr)为0.7069~0.7091,多数<0.7085,εNd(t)值为-14.99~-10.57,亏损地幔单阶段Nd模式年龄为1.41~1.76Ga,两阶段Nd模式年龄为1.51~1.81Ga;钾长石206Pb/204Pb、207 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7.376 ~17.628、15.455~ 15.502和37.867~38.090,Nd、Sr和Pb同位素组成指示银家沟杂岩体最可能源自宽坪群、二郎坪群和太华群的混合物.银家沟杂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的EW向构造体制向NNE向构造体制转换环境,构造体制转换使东秦岭地区处于减压环境,下地壳大规模部分熔融,导致银家沟杂岩体形成.  相似文献   
637.
随着印支期南秦岭勉略洋盆闭合,华南和华北两大块体最终拼贴、构成中国大陆的基本轮廓。普遍认为这一洋陆转换、碰撞造山发生在三叠纪,但具体时间和空间过程仍存在较多争议。秭归盆地位于秦岭逆冲褶皱带东段南缘,是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在沉积序列和碎屑来源上与秦岭印支期造山作用密切相关。该盆地经历早中三叠世滨-浅海相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三角洲-河流相的沉积转变,中三叠统巴东组和上三叠统九里岗组之间发育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上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砂岩在碎屑组分上不仅含有泥岩、粉砂岩等沉积岩岩屑和千枚岩、板岩和片岩等中-低级变质岩岩屑,而且还见有中酸性火山岩岩屑。结合碎屑锆石颗粒U-Pb定年和古流向数据,这些火山岩岩屑揭示北部的秦岭造山带源区在晚三叠世(225~200Ma)存在火山活动,与同期的花岗质侵入岩一起反映秦岭印支期的同碰撞造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638.
铝土矿成矿作用是赤道湿热气候条件下含铝岩石强烈化学风化和富集改造的结果,成矿作用的实质是非成矿(杂质)元素从成矿体系中大量活化并分离移出、而成矿元素发生相对富集的过程。了解铝土矿矿床成矿过程中不同性质元素的活化、迁移和贫化与富集行为,是研究铝土矿成矿条件、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639.
青藏高原南部中国境内是否存在寒武纪地层一直是地质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冈底斯北缘西藏尼玛县控错南帮勒村一带,原划的前震旦纪念青唐古拉岩群为一套浅变质的拉斑系列双峰式火山岩。通过高精度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中变流纹岩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36.4±3.6)Ma,确定该套火山岩形成于早寒武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变玄武岩富集LREE、LILE、部分HFSE,Nb、Ta、Zr、Hf等亏损,Zr/Nb比值(2.53~3.61)低;变流纹岩明显富集LREE、LILE、Th、HFSE,具有Eu负异常和Sr、Nb、Ta、Ti负异常。同时,变玄武岩的εNd(t)为负值(-2.80~-4.56),源区为富集地幔端元EMⅡ,反映其源区为岩石圈和软流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并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综合分析认为该套火山岩形成于陆缘裂谷环境,为冈底斯北缘存在寒武纪裂解作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640.
多金属结核化学成分组成的差异能够反映其赋存环境的差异与变化,也能够指示结核的成因。利用ICP-MS方法分析了分布于南海西北陆缘、太平洋、印度洋等不同区域的多金属结核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数据显示,南海西北陆缘多金属结核富Fe、Si、REE,而Mn、Co、Cu、Ni含量低于大洋结核,轻稀土元素(LREE)更为富集。依据结核TMn/TFe的比值特征以及w (Mn)-w (Fe)-w (Cu+Ni)三组特征显示,南海结核和太平洋海山结核符合水成成因,太平洋海盆结核属成岩成因,印度洋结核具有成岩和水成双重成因。与太平洋、印度洋等大洋型结核不同,南海结核元素组成中,标识陆源物质来源的Fe、Si、REE、Al等元素含量丰富,具有典型的边缘海特征,反映了南海结核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边缘海独特的沉积条件和多变的古海洋环境因素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