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2篇
  免费   448篇
  国内免费   455篇
测绘学   286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350篇
地质学   1480篇
海洋学   285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179篇
自然地理   25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基准地价作为我国城市地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调控土地市场地价、引导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依据.根据近年河北省115个城镇商业用地基准地价的最新动态,计算基准地价结构比率关系,统计归纳城镇地价内部变化的一般规律,并根据计算出的城市基准地价级别变化斜率或坡度,揭示其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不同的区位、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聚集程度都会影响到地价的结构比率关系.总体来看,城市中心区到外围的地价变化坡度,全省可划分为陡、中、缓3个区域.  相似文献   
82.
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把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和澳门作为一个地域整体,从都市区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港澳珠地区都市区的特征,探讨了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有利的国际环境、良好的地区条件、资金的集聚、技术和人才的集中、弱化的行政联系、城市地域的扩展、快速非农化以及城乡一体化成为穗港澳都市连绵区形成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
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结合遥感、GIS技术和InVEST模型,从景观地理学角度选取区域生境质量、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和景观状态指数为评价指标,构建区域景观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综合评估方法,并在栅格像元尺度上开展白龙江流域景观生物多样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景观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差异显著,其生物多样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和林业管护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舟曲-武都-文县的白龙江两岸及其以北区域、宕昌县岷江沿岸、高寒稀疏植被区和高山积雪-裸岩区。1990~2010年,流域景观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个别局部区域减弱,其增长区主要体现在生态工程实施区和林业管护区,减少区多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乡农耕区和灾害多发区。  相似文献   
84.
锂资源是新技术、民用和军工行业的重要原料,全球富锂盐湖多分布在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以及板块转换带,卤水中的锂资源量占全球锂资源总量的80%。富锂盐湖中的锂主要来自于深部和浅部的水-岩作用、早期的含盐岩系以及岩浆作用,其次是盆地周围岩石的风化以及大气来源。富锂盐湖流体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再循环卤水和岩浆水以及其它流体。地表水和地下水为富锂盐湖中锂的重要来源,其次是岩浆水和再循环卤水。岩浆作用对于富锂盐湖的形成至关重要,其不仅直接为富锂盐湖带来了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还为其中的水—岩反应提供了热源。不过,幔源组成对于富锂盐湖的贡献度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5.
挽救莱茵河绿皮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6.
辽河三角洲地貌演化(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geo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tidal deposition in the Liaohe Estuary based on the multi-year bathymetric charts in 1990, 1996, 2002 and 2005 and Landsat TM images in 1987, 1994, 2002 and 2005. Evolution of the tidal depositional system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in the Liaohe River wa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50 boreholes drilling and 30 km shallow stratigraphic exploration from 2002 to 2005. The main tidal depositional body of the modern Liaohe River delta is located in the Shuangtaizihe Estuary. The stratum within the depth of 10 m includes tidal bank facies, tidal channel facies and neritic facies with paleo-delta facies underlying them. The sediments of tidal bank facie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and and silt with siltation load and suspended load of about 50% respectively in proportion. The sediment of tidal channel facies and neritic facies is composed of clayey silt and silty clay which belongs to suspended load. The study area was a small bay between the old Daliaohe River, the old Dalinghe River and the Raoyanghe River complex delta since the Holocene to 1896. Many tidal banks formed and expanded rapidly after the Shuangtaizihe River was excavated by labor in 1896.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have decreased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brake at the Shuangtaizihe River in 1958.The Shuangtaizihe Estuary is in the state of deposition as a whole whose tidal bank is increasing and expanding southward, westward and northward. The maximum expansion speed is 87 to 683 m/a and the mean depositional rate is 0.189 m/a. Erosion occurred in some part of tidal bank with average erosional rate of 0.122 m/a. The tidal channel was filled up with sediment at a migration speed of 48–200 m/a. Geomorphologic changes have happened under the combined influences of runoff, ocean dynamic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main source of sediment changes from river sediment to sediment driven by tidal current and longshore current.  相似文献   
87.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用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已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它体现出了很多的优越性,并在今后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210Pbex的示踪原理,概述了210Pbex在土壤侵蚀示踪研究中的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及其应用,并对其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8.
根据67个随机格网样点和分层抽样样点的耕层土壤氮素含量,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等方法研究了环溪河流域土壤氮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溪河流域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g/kg和53.31mg/kg。研究区土壤全氮含量总体上呈条带状和团块状分布,其低值中心区(〈0.5g/kg)位于团结村不规则三角形区域,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增加;高值中心区(〉0.8g/kg)主要位于走马村椭圆状区域。区内土壤碱解氮其高值区(〉75mg/kg)主要分布在深弯村以西,低值区(〈33mg/kg)主要分布于窝窝店村和杨柳村一带。影响区内土壤氮素含量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地貌和坡度。  相似文献   
89.
关于甘宁部分地区‘5.5’特强沙尘暴灾害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90.
黑河地区绿洲和戈壁小气候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比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3,他引:20  
左洪超  胡隐樵 《高原气象》1994,13(3):246-2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