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1篇
  免费   352篇
  国内免费   437篇
测绘学   221篇
大气科学   308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946篇
海洋学   22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12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降雨变化对东江流域径流的影响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降雨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是地理与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应用流域水文模型HSPF建立了东江流域的径流模拟模型,并结合日降雨随机模拟模型,分析了降雨的长期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对东江流域的径流影响显著,径流量随降雨量均值与降雨量变差系数的增减而增减;相同的降雨量均值变化幅度条件下,径流增减的变化幅度相近;降雨量变差系数增加对径流的影响大于降雨量变差系数减小的影响,降雨强度的变化是影响径流量的重要因素,降雨量变化剧烈时,产生的径流更多;在同等的变化幅度内,降雨量均值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大于降雨量变差系数;由降雨情景变化引起的月径流的变化在6~8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2.
利用欧洲中心的再分析风场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索马里急流活动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研究其在年际、年代际尺度和季节以内尺度对中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索马里急流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明显,急流在1960年代逐渐变弱,1970年代初最弱,1970年代末期开始缓慢增强。索马里急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与中国夏季降水都有较密切的联系,初步分析表明,在年际尺度上索马里急流建立初期的5、6月与后期降水的超前相关性较好,在年代际尺度上急流与同尺度中国降水的关系密切。无论是超前还是同期相关,索马里急流强度与中国典型相关区降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季节以内尺度索马里急流强度异常与过程也存在一定联系,在夏半年急流的主要活动时期,索马里急流强度的正(负)异常对应中国的降水偏多(少),且正距平异常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93.
为加深对大兴安岭中段早中生代构造背景的认识,选取碾子山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岩石组合为正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6~228.9 Ma,形成于晚三叠世.二者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高Al2...  相似文献   
994.
在低纬度高原云南,2008年2月28日出现一次冰雹、雷雪天气过程,同年7月2日出现一次大暴雨过程。利用常规观测、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上述两次特殊灾害性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前一过程由不断东南移的、伴有中γ尺度点状或带状白亮密实对流云团的带状云系所致,后一过程由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云团直接诱发;相比暴雨过程,降雹强雷达回波的尺度范围明显要小,其移动速度明显要快,其中心强度明显要强;前一过程发生在有中低空急流配合的强垂直风切变激发大气层绝对斜压不稳定能量强烈释放环境下,冰雹、雷雪期间对应有弓型和钩状回波结构;后一过程中有干侵入作用和强位势不稳定能量缓慢释放环境;两次过程水汽供应充足,冰雹、雷雪发生在低层水汽辐合缓慢减弱期间,大暴雨发生在低层水汽辐合和中高层水汽辐散量级同时迅速增大期间;强降雹区的最强辐合上升运动中心所在位置比大暴雨区的低,且其中心值是后者的2倍。  相似文献   
995.
新疆多风区极值风速与大风日数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新疆5大风区代表气象站历史风况资料均一化处理基础上,从平均风速、极端风速强度、极端风速频次、大风持续时间等4个方面分析了极端风气候特征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达坂城风区瞬间风速≥17.0m.s-1的年大风日数以及极端弱风频次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极端强风的强度显著减弱,发生频次显著减少,大风年时数与最长持续时间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显著减少,风力可利用时间增加。2)阿拉山口风区极端强风的强度显著减弱,极端强风频次与极端弱风频次均显著减少,大风日数、大风年时数、大风年最长持续时间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显著减少,风力可利用时间增加。3)十三间房风区仅极端弱风的频次显著增加、平均风速显著减小,其余变化均不明显。4)淖毛湖与哈巴河呈现出对称的极端强风强度显著减弱、极端强风频次显著减少、极端弱风频次显著增加趋势,大风日数、大风年时数、大风年最长持续时间等虽呈显著的减小趋势,但具有很大不确定性。5)十三间房风区平均风速的显著减小主要是弱风天数增加引起的,而其余风区则主要是由极端强风的强度减弱引起,极端风力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作用相对略小。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对证明方法的分析,利用度量化技巧与Whitley构造技术,给出Eber lein ˇSmulian定理的一个细致简单的证明.此证明不借助完备性,因此不影响定理的实质;仅用到Banach Alaoglu定理与Hahn Banach定理,因此容易被初学者理解.  相似文献   
997.
南海秋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和热带测雨卫星观测降水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南海地区降水季节峰值是在秋季,主要集中在8~10月,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环流场的合成分析表明,南海地区秋季中层500 hPa有利的副高位置和低层低压系统的活动和维持是形成这一地区显著秋雨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副高的位置受热带太平洋海温影响较大,分析发现Niño3.4的海温指数对该区域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8~10月Niño3.4指数和同期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之间的相关能够达到-0.47,超前3个月 (即5~7月)的Niño3.4指数与8~10月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的相关亦能达到-0.43。从跨季度气候预测的角度来考虑,5~7月的Niño3.4指数可以作为预测8~10月南海秋雨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98.
天津太阳总辐射资料的均一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天津地区1959~2012年太阳总辐射年、月总量资料、日照百分率及其台站元数据,通过惩罚最大t检验和顺序算法对太阳总辐射资料的均一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辐射观测仪器的变更造成了太阳总辐射序列产生不连续,突变年代主要发生在1968年、1972年、1990年3次仪器变更年份或其附近年份,而迁站没有造成显著影响。同时,顺序算法检验发现,天津地区太阳总辐射序列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前后)出现了趋势减少的渐变,并且在月总量序列的检验中,仪器变更的非均一性影响也体现在其中。因此,在太阳辐射的研究工作中,尊重原始观测数据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均一性,剔除非均一性因素,以此确保气候变化分析结果的相对真实。  相似文献   
999.
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东北部气温增暖的贡献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司鹏  李庆祥  李伟 《气象》2010,36(2):13-21
作者采用中国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集(CHHT),从1954—2005年、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东北部区域城—乡台站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分离出城市热岛的影响,进而就城市热岛对中国气温增暖的贡献程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中国东北部气温增暖显著,区域年平均最低、平均、最高气温分别约上升了2.11℃、1.59℃、1.13℃。对此,城市热岛的贡献程度,无论是1954年以来还是1979年以来均很小,即使影响最为显著的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对其贡献也均不到5%。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短期气候监测预测业务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肖子牛 《气象》2010,36(7):21-25
回顾了我国短期气候监测预测业务发展技术历程,总结了业务的现状和主要进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气候监测预测服务的需求,分析了气候监测预测业务水平不高和业务能力不能满足服务需求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涵盖从延伸期(15到30天)、月、季、年、年际和年代际的时间尺度的无缝隙业务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