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2篇 |
免费 | 179篇 |
国内免费 | 3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2篇 |
大气科学 | 236篇 |
地球物理 | 106篇 |
地质学 | 739篇 |
海洋学 | 165篇 |
天文学 | 18篇 |
综合类 | 69篇 |
自然地理 | 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为石油地质学领域比起来,煤地质学领域近下多年来显得有点“冷清”。燃煤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煤作为油气源岩新认识的出现,又使相对“冷清”的煤地质学领域闪烁着一些“热点”。 相似文献
122.
123.
石陨石通常是由镁铁质硅酸盐、硫化物、铁镍纹石所组成。本文以硅酸盐岩石全分析方案为基础,结合原子吸收快速,准确的特点,拟出了石陨石全分析的方案。应用比方案对湖北随县陨石雨样品的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仪器与试剂 日立220A型分光光度计 日立180-7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试剂均为优级纯或分析纯 实验部分 一、样品加工 石陨石的组成与地球上一般的岩石很不相同,因此制样过程中应作特殊处理。过去常将样品分选为磁性矿物和非磁性矿物,分析时按比例称取磁性和非磁性两部分样品或者是分别分析磁性和非磁性两部分样品。资料介绍了不经分选的样品加工方 相似文献
124.
125.
滑坡滑带土强度参数取值的准确性,决定了滑坡稳定性计算的可靠程度。因此获得准确、可靠的滑动边界强度参数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取样位置试样的代表性,以及试样转运过程中保存条件的限制,现场所取得的滑带土在室内试验得到的强度参数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环境下的抗剪强度。因此考虑软弱夹层、滑带土各种物理和力学指标间存在必然联系,并表现出特定的规律性,尝试通过试验,揭示指标间的关联规律,并建立了相关性好的关系式,据此评价滑动边界的抗剪强度参数。 相似文献
126.
127.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相似文献
128.
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孔隙率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冻融循环作用通过破坏黄土颗粒的大小和土体的骨架及组构影响黄土的孔隙率. 通过颗粒分析实验发现冻融循环后土体颗粒有变小趋势,且集中分布在0.01~0.05 mm,在冻融10次后颗粒大小趋于稳定. 对经历冻融循环后的黄土进行压汞实验,发现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体孔隙中的大孔径先减少,后增多;小孔径先增多,后减少,最后向5~10 μm范围内集中. 土的孔隙率也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原状黄土的孔隙率在冻融5次时达到最小值,在冻融10次时达到最大值,冻融10次之后原状黄土的孔隙率在40%上下波动,达到稳定状态. 重塑黄土在冻融3次时孔隙率减少了6%并达到最小值,在冻融5次时孔隙率增加3%并达到最大值,最后在40%上下波动,达到稳定状态. 渗透系数的变化曲线与通过压汞实验获得的孔隙率变化曲线相似,印证了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黄土的孔隙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然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9.
费尔干纳盆地明格布拉克油田属于超深层油气藏,油气层普遍存在超压异常,压力系数可达2.0以上,地层发育盐岩、膏盐层,低孔隙储层中裂缝发育,油田的这些特征与流体封存箱的形成和存在有很大关系。通过研究认为,不均衡压实及构造挤压环境是新近系地层形成超压的宏观成因机制,而发育岩盐层且累积厚度达到了200 m以上是现今油田保存超压的重要条件;古近系及新近系下部地层中存在两个超压流体封存箱,上部封存箱的地层压力系数略大于下部封存箱,上、下超压封存箱内流体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成藏系统。上部封存箱又被2个岩盐封隔层分隔为3个次一级的、呈阶梯式的超压箱。封存箱内的超压、微裂缝以及岩盐层是钻探过程中发生井涌、井漏及卡钻等钻井事故的主要原因;除已发现的下部封存箱和上Ⅲ次级封存箱油气藏外,上Ⅱ次级封存箱的底部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超深层的高密度原油与超压流体封存箱的存在有关,封存箱内的超高压使油气藏储层裂缝处于开启状态,有利于形成高产油气流,但同时也易于早期见水。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