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和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为应用示范案例,开展了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评价方法的应用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评价方法体系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可以指导和促进我国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向离岸式、岛群式、组团式方向发展。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数值达到0.88,属于Ⅴ等级,平面设计优秀。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综合评价值0.68,属于Ⅳ等级,平面设计优良。  相似文献   
62.
目前,资金匮乏一直是多数海洋特别保护区难以开展有效管理的制约因素之一。文章在借鉴国内外保护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如何在保证保护区资源和生境质量不发生明显退化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自我创收潜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价值,以有效解决其经费短缺的难题;同时,为更好地度量和评价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探讨构建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指标选择的原则与筛选方法展开述评;最后提出有助于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应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3.
采用2005年采集的SPORT5卫星遥感影像和2015年采集的GF-1卫星遥感影像,分别对2006-2014年之间营口月亮湾海岸空间整治项目实施前后的海岸景观格局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沙滩面积系数、适宜游乐水域指数、主体功能度指数、景观多样性系数、景观变化指数等评估指标,评估了营口月亮湾海岸空间整治效果。结果表明:营口月亮湾沙滩养护工程实施后沙滩面积大幅增加,沙滩面积系数为2.44,适宜游泳嬉水娱乐区面积略有增加,适宜游乐区指数为1.10。海岸空间整理工程实施使月亮湾海岸游乐功能分区明显,月亮湖公园、高尔夫休闲区、山海广场区、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区和滨海嬉水观光区主体功能度指数分别达到0.89、0.76、0.68、0.65和0.77。海岸景观美化工程整体改变了海岸景观格局,使各功能分区海岸景观多样性提高,海岸景观格局更为优化,总体景观多样性系数达到1.13,景观变化指数达到0.30。  相似文献   
64.
2002年9月,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大地构造分部赞助,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召开了一次构造学研讨会。2003年4月美国在网上以“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新航程”(new departures in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为题,发布了会议讨论的核心内容和理念。2003年10月在西北大学召开的“21世纪新构造地质学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专家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5.
以黄上高原泾河流域为例,首先利用遥感植被指数和气候干燥度指数之间的回归模型,模拟出了潜在植被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得出泾河流域现生植被分布格局和潜在植被的分布格局,并利用转换矩阵方法得出了植被退化的空间态势.结果表明:泾河流域最主要的潜在植被类型是针阔叶疏林(32.44%)、阔叶落叶林(31.28%)和中牛灌丛(23.71%).与现生植被相比较,有25.08%的阔叶落叶林潜在分布区被开垦为农作物,13.32%退化为针阔叶疏林,13.04%退化为中生灌丛,14.22%变化为旱生灌丛,仅有25.90%的面积保持了阔叶落叶林植被;针阔叶疏林分布区主要退化为农作物(26.01%)、旱生灌丛(20.99%)、草甸(17.12%);中生灌丛主要退化为草甸(30.29%)和温带草原(43.21%).植被的退化以流域中部、南部的黄土残塬沟壑区退化最为严重,其次为流域北部的黄土丘陵区,而流域东部的子午岭山区和流域西部的六盘山区植被退化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66.
冬半年副热带西风南支槽结构和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索渺清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09,33(3):425-442
南支槽是冬半年副热带南支西风气流在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地区产生的半永久性低压槽, 本文从气候学角度探讨其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1) 南支槽10月在孟加拉湾北部建立, 冬季 (11~2月) 加强, 春季 (3~5月) 活跃, 6月消失并转换为孟加拉湾槽; 10月南支槽建立表明北半球大气环流由夏季型转变成冬季型, 6月南支槽消失同时孟加拉湾槽建立是南亚夏季风爆发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南支槽在700 hPa表现明显, 其槽前干暖平流的输送有利于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和维持, 槽后冷湿平流也与孟加拉湾冷涌关系密切。 (3) 冬季辐散环流下沉支抑制了南支槽前上升运动的发展, 这时低层辐合, 中层辐散, 南支槽前上升运动一般只伸展到对流层中层600 hPa左右。春季随着辐散环流减弱, 东亚急流入口区南侧辐散中心的出现使得垂直运动向上迅速伸展。 (4) 从气候平均看冬季水汽输送较弱, 上升运动浅薄, 无强对流活动, 南支槽前降水不明显, 雨区主要位于高原东南侧昆明准静止锋至华南一带。春季南支槽水汽输送增大, 同时副高外围暖湿水汽输送加强, 上升运动发展和对流增强, 南支槽造成的降水显著增加, 因此春季是南支槽最活跃的时期。  相似文献   
67.
成都粘土孔隙性的微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隙是土结构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特征对土的工程地质性质有很大影响。本文介绍了应用结构图象定量分析系统对成都粘土孔隙性的微观研究成果并对孔隙的大小、数量、形状、类型和定向程度等形态和几何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8.
大别—苏鲁区UHP变质岩构造学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别—苏鲁区的30个关键位置,对UHP/HP变质岩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大比例尺(1∶10000)制图并在区域尺度上进行观察和对比,以便揭示它们的构造几何学、变形条件和流变学演化。初步的研究结果指出,广泛出露的UHP/HP榴辉岩相岩石形成一个巨大的UHP/HP变质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之间三叠纪大陆深俯冲-碰撞带过程的窗口。观察的显微构造及组构指出,UHP/HP变质带内岩石变形机制,无论是在榴辉岩相阶段还是在榴辉岩相后阶段,都是以塑性流变为主,其力学行为和组构特征都受组成矿物的强度、强度差等流变学特征,以及变形物理环境如压力、温度、应变速率、差异应力和流体含量等的制约。在俯冲/碰撞带内的变形分解作用于岩石圈不同层次及不同的构造阶段都曾发生,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应变局部化形成具高应变的剪切带网络,且一般显示典型的布丁-基质或碎斑-基质构造及流变学型式。根据构造、岩石、变质作用及地质年代学资料,借助于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提出一个大别—苏鲁区UHP/HP变质岩石流变学演化的工作模式,它涉及早期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三叠纪(~250~230Ma)大陆深俯冲/碰撞、UHP/HP变质岩形成,相继深埋岩石的多期折返。特别强调UHP/HP岩石向地壳表层的折返,主要是构造过程,地面侵蚀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69.
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的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指导下,运用现代构造解析学方法,在不同尺度上差别和分析了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内深俯冲,同碰撞构造及UHP和HP岩石折返过程中的变形特征,重点讨论同碰撞形成的高角度网结状榴辉岩切带阵列,高角闪岩相剪切及有关变形组合以及碰撞期后伸展韧性薄化变形样式,强调指出不同地壳层次和物理条件下变形分解作用的重要性,而且,在UHP和HP变质带内最有效的应变体制是剪切作用,并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不同格式的剪切带网状系统,以构造学记录为主线,结合已有可利用的岩石学,变质作用p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提出一个UHP和HP变质带尺度上的流变学演化模式,其中,UHP和HP变质岩石由地幔深度折返到地壳表层,经历了楔状挤出,碰撞期后地壳韧性薄化及晚造山伸展塌陷,揭顶作用等多个阶段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0.
苏北东海地区超高压变质带内的斜卧褶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制图证实,在苏北东海地区的驼峰、房山及虎山等超高压(UHP)变质带岩石出露地段,都有不同尺度的斜卧褶皱发育。在详细地描述了典型的斜卧褶皱组成、几何形态、位态及其形成的物理环境之后,指出斜卧褶皱及分隔它们的韧性剪切带,在构造上,是组成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柱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在超高压变作用期后伸展体制及角闪岩相条件下形成的。同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残余构造,只保留于大的榴辉岩和超镁铁质结构透镜体核部。无疑,在超高压变质岩石露头区地表构造研究所得的结果,对在东海地区第四纪沉积物所掩盖区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揭露的地质现象解释,有重要参考意义。强调指出,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所揭示的地壳构造,可能主要代表角闪岩相及伸展体制下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