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兖州市加快合村并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兖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集约节约用地,以实施合村并点、挂钩试点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村庄整理,全市已经改造整理村庄38个,节约土地300hm^2,并计划结合村庄合并建设50多个中心社区,可节约土地0.2万余公顷。  相似文献   
2.
天津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磊 《湿地科学》2012,10(2):181-187
七里海古泻湖湿地位于天津市宁河县西南部,是全新世以来海退过程在天津平原留下的众多古泻湖湿地之一。分析了七里海古泻湖湿地形成、演变的区域地质背景,指出七里海古泻湖至少经历了3次大规模萎缩,其西南部萎缩较快,东北部萎缩相对较慢。利用历史资料研究了近5000a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的形成、演变过程,并以1950年航空照片和1976年、1981年、1987年、2000年、2005年的MSS、TM和ETM+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近百年七里海古泻湖湿地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距今5000a,七里海地区为海相沉积环境,海岸线穿越宁河的潘庄镇、大海北、小海北一带;距今3800~3000a,海岸线退至造甲城、七里海镇一带;到清朝乾隆年间,七里海湿地逐渐被分割成前海、后海、曲里海3部分,湖底不断淤积,水面不断萎缩,逐渐演变为湖泊、沼泽湿地;1926~2005年间,七里海湿地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1926~1950年为自然变化阶段,七里海湿地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该阶段七里海湿地仍由前海、后海、曲里海3部分组成;1951~1981年为改造治理阶段,七里海被潮白河拦腰截断,分为东、西七里海,后海被改造为农田;1982~2005年为围垦和水产养殖阶段,东、西七里海的大面积水域以及湿地周围的大片农田都被改建为养殖池,自然湿地在减少,人工湿地在不断增加,导致七里海湿地景观类型日趋单一,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连云港地震台BBVS-120、CTS-1E型地震计台基噪声功率谱分析,正弦标定和脉冲标定计算分析,近震和远震震级对比分析,研究在实际工作中2种地震计性能差异,对比观测数据质量,检验稳定性,以期为地震监测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深水水道的分类方案较多,本文基于深水水道的形态学特征,且聚焦于单一型深水水道,将其划分为顺直型(曲率介于1~1.25)、低弯度S型(曲率介于1.25~1.5)和高弯度S型(曲率1.5)。其中,顺直型水道侵蚀作用最强,往往不发育天然堤沉积,无侧向加积;低弯度S型水道发育天然堤,并具有侧向加积;高弯度S型天然堤及侧向加积最为发育,决口扇常与之伴生。深水水道的曲率是水道形态的直观表现,曲率大小主要受深水地貌即深水地形坡度的影响。在上陆坡区域,地形坡度较大,沉积物能量强,深水水道以顺直型为主。中陆坡区域,随着地形坡度的减缓,水道的弯曲形态也逐渐增加,形成低弯度S型,直至下陆坡,水道演变为高弯度的S型。  相似文献   
5.
介绍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软件功能及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工作中的应用,该软件实现了实时数据的收集,对地震三要素快速准确地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地震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秦磊  赵媛 《山东地质》2012,(4):67-68
近日,由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及济宁市有关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兖州市兴隆庄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土地整理复垦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验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项目资料、实地查验工程质量等形式,对项目进行了严格检查。验收组认为两个项目能够严格组织实施,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作为环渤海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人类与海岸带相互影响 (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巨大作用 )的研究程度最高的岸段之一 ,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在近年来进行了以浅表地层记录的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为主要目的的 1 :5 0 0 0 0地质调查。在渤海湾西岸从北至上高公路 (上古林 (白沙岭 )、南至马棚口以北 1 5 0km2 内 (白水头幅 ,J5 0E0 0 80 1 5 )的 5 0个全取芯浅孔 ,揭露了 6~ 8m以内、距今数千年来的浅表地层。它们被分为 1 1层 ,分属“黄色单元”(盐沼、泻湖等 )和“灰色单元”(以开放潮间带为主 ) ;所有钻孔的孔口高程均经全站仪水准…  相似文献   
8.
江苏测震台网经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拥有75个数字测震台站,针对江苏台网监测能力的评估需求,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提高江苏测震台网监测能力提供参考意见,本文使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方法,利用江苏台网2009-2021年正式编目观测报告数据,对江苏台网进行监测能力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台网监测能力较好的地区为北部连云港周边地区,监测能力达到了ML?1.5;监测能力较差的地区为中部地区及近海海域,监测能力达到了ML?2.0。整个江苏台网基本实现了ML?2.0的监测能力,周边地区及中部近海海域基本实现了ML?2.5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连云港地震台台基背景噪声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该台台基背景噪声属于Ⅰ类噪声水平。分析该台6—7月观测数据,得出日夜噪声差值约3 dB。分析发现,该台人为干扰为基础建设的工程车干扰、景区人员聚集和车辆干扰;自然环境干扰主要来自大风干扰。  相似文献   
10.
下切谷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寻找地层、岩性等圈闭的有利地区。综合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资料以及地震平面属性信息,在车排子凸起至红—车断裂带区域识别出下切谷沉积体系,对下切谷的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振幅绝对值之和属性体显示研究区发育4条近东西流向的下切谷,主要表现为分支型和单一型的平面形态特征。在地震剖面上,几何形态以V形和U形为主,谷内沉积物充填样式有双向上超充填型和侧向加积充填型,同时具有加积、前积和上超等地震反射特征,属于“顺源堆积”与“溯源堆积”的交互沉积。结合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中生代构造及气候演化特征分析认为,凸起东缘下切谷形成于晚侏罗世。该时期车排子凸起强烈隆升,相对湖平面急剧下降,河流侵蚀下伏地层导致下切谷形成。下切谷内沉积充填阶段发生在白垩纪。该时期车排子凸起剧烈下沉,相对湖平面上升,下切谷持续性的接受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