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44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混源油的定量判识是当前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中聚集的混源油为典型研究实例,通过地质地球化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定量研究混源油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原油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原油普遍混源,并表现出多期充注特征,早期充注原油遭受了生物降解,因此目前原油中的轻烃、链状烃、规则甾烷等生物标志物主要反映的是后期充注原油的特征,不能很好地指示早期充注原油。据此,选择受生物降解影响相对较小的三环萜烷和藿烷定量数据,采用多元数理统计学交替最小二乘算法进行了原油成因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现今混源油中可划分出4个端元,其中端元1和2可能主要代表了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贡献,而端元3和4则可能主要代表了寒武系烃源岩的贡献。塔河主体区以寒武系原油聚集为主,而外围地区则以中上奥陶统原油聚集为主,并且在整个塔河油田,总体上以寒武系原油的贡献比例相对最高。这一综合对比研究表明,多元数理统计学方法在混源油的比例计算、端元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对传统地球地球化方法研究的有效补充,值得推广应用,此外,研究认识还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92.
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种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较高,孔隙度主要属特低孔-中孔,渗透率属超低渗-中渗。当孔隙度大于10%时,储层的含油性受渗透率控制。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溶蚀-改造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孔隙类别以特大孔为主,而喉道类别以微细喉为主。成岩作用类型主要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和交代作用,成岩阶段处于晚成岩期A亚期,成岩演化过程中,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孔隙度减小约24.5%,同时因溶蚀作用使孔隙度增大约4.5%。  相似文献   
293.
294.
选取山西测网内2002年至200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研究了2003年11月25日山西洪洞ML5.0地震前后该区重力场的变化特征,认为重力场变化与洪洞ML5.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山西地震带上断陷盆地内的活动断裂蠕动和地壳内部质量迁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区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了该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5.
山东临朐红丝石层中的古地震事件记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丝石是产于山东临朐中奥陶统下部的一类具红色丝线状弯曲纹层的用于加工工艺品(砚台、笔筒等)的微晶碳酸盐岩。产有红丝石的这部分地层,厚约60m,被称为“红丝石层”。根据野外观测、室内鉴定及地震地质对比,从临朐红丝石层中识别出了具卷曲变形(包括塑性和半塑性变形)、环形纹层变形、微断裂(包括阶梯状和共轭微断裂)、震裂隙和震碎角砾等地震成因岩石构造的震积岩层。这些震积岩是中奥陶世古地震事件的记录,红丝石仅是古地震作用形成的一种常见的震积岩,由于在中奥陶世郯庐带内也有震积岩生成,因此认为这些地震记录是古郯庐带在中奥陶世强烈活动的证据。  相似文献   
296.
为探明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隐伏构造的分布情况,在郑州北郊老鸦陈断层东侧布设了一条EW向音频大地电磁(AMT)测线,并对野外数据进行了去噪、主轴旋转、阻抗分析、静态校正等处理。用正则化反演理论方法——非线性共轭梯度法(NLCG)进行二维反演,利用与AMT测线接近平行的地震剖面分层结果对模型进行约束反演,降低了反演的多解性以及NLCG对初始模型的依赖性,最终取得了较好的电性结果。结果表明测线下方分为3层,并有一隐伏构造。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推断解释,此隐伏构造有可能是一条发育在晚新近系的正断层,亦或为第四系地层与新近系地层的不整合接触面。本文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探明城市隐伏构造提供了地球物理及技术手段依据。  相似文献   
297.
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开展了岩石特征、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特征和元素与矿物成分分析,研究了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的成因及其与页岩气富集的关系。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硅质页岩中的脆性矿物石英含量较高,多在45%以上,最高达88%,而黏土矿物含量较低;少数页岩样品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同时碳酸盐矿物含量也较高,石英含量则较低。显微镜下发现富含石英的硅质页岩中大多存在大量团块状生物碎屑,并作为骨架颗粒与其他矿物基质胶结在一起,结构致密,而富含黏土矿物的页岩则多具水平层理和纹层理,未见生物碎屑。进一步的显微分析发现,富含石英的硅质页岩中的生物碎屑具有清晰的外形轮廓和圈层状生长结构及放射状针刺结构,显示出明显的硅质生物放射虫的形貌特征,且主要由硅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能谱分析结果证实了确属放射虫。多种元素的面分布特征进一步反映出陆源物质的输入较少,而且海底的热液活动也极为有限的特征,指示页岩中硅质主要来源于放射虫生物骨架,为该段硅质页岩的生物成因提供了充分证据。放射虫大量发育的基本条件是海水中营养元素-溶解态硅富集,浮游藻类在该环境下易于大量勃发,高的初级生产力条件为硅质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放射虫成因的硅质页岩还有利于页岩中原生无机孔隙和次生有机孔隙的保持和保存,对页岩气的富集有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98.
在精细处理山西省地震重力监测网全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经典平差中起算基准的稳定性及其对平差结果的干扰.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消除了起算基准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山西阳曲地震前后的重力异常明显,反映了地震孕育的基本信息.因此,在处理地震重力监测资料和分析地震重力异常时必须修正起算基准的干扰.  相似文献   
299.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深层-超深层油气形成机制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川东北普光气田为例,通过烃源(岩)评价及其与原油、储层沥青和天然气之间的地球化学对比、油气藏形成演化与保存过程分析,结合不同类型天然气组分、流体包裹体以及多种烃源生烃模拟等实验数据,对油气来源和成烃成藏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期沉积构造活动背景下,海相深层烃源岩系和主力产层均经历过高温高压环境与高热演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干酪根、以分散和富集状态赋存的可溶有机质,以及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的不溶有机质等多种形式烃源,并普遍存在不同类型烃源、不同成因油气的连续或叠置动态相态转化,及其对油气成藏贡献的接替过程,呈现出"来源的多样性、转化的接替性、过程的多期性和成因的复合性"之油气形成演化特点,提出"多源生烃动态转化"是深层油气形成演化的主要机制,将烃源生气过程延续到更高的演化阶段,有利于深层-超深层条件下油气藏的再充注和聚集保存。  相似文献   
300.
基于生态足迹的方法,利用RS与GIS技术得到1993年、2000年、2008年3个年份洞庭湖区人均生态承载力,湖区各县、市总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对洞庭湖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动态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不断下降,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435 3 gha、0.388 3 gha、0.354 8 gha;洞庭湖区的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湖区各县、市总生态承载力及人均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的分布也较不均匀,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口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