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3篇
地球物理   142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立交模式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立交模式进行了讨论。这个模式旨在回答已存在的上岩石圈中的活动断层为何能再锁住而发生大震的问题,这个模式可用来预报地震。  相似文献   
42.
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目前我国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普遍采用的概率方法,即洪华生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指出上述方法忽略了断层间的相互影响;将未来大震看作小概率事件是对古登堡震级与频次关系的误解;同时,该方法中极值理论的时间概念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43.
松潘大震震源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调制小震法对松潘地震前的震源过程进行了剖析,初步得到震前六年半(直至发震)这一时段内震源区和源外调整单元地震活动的时空图像,其特点如下: 1.第一阶段(1970—1973.5.7)在此阶段其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主要是形成调制小震带的围空区和空段区,但在震源区仍有非调制小震活动表明,该时段震源区和外围区具有不同的介质强度,背景震源区初步形成。2.第二阶段(1973.5.8—1974.12)在此阶段,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主要表现为震源区内非调制小震的消失,震源区北端中强震活跃。这说明震源区形成,应力正在加速积累。3.第三阶段(1975.1—1976.8.15)在此阶段未来震源区两端出现调制小震带的交汇区。震源区内非调制小震恢复活动。说明震源区两端的应力调整单元已基本形成,震源区应力水平相当高,震源已具备发震条件。4.在第四阶段的最后半年震中区以及外围(约300×200平方公里)小震调制比出现异常。说明震源区及其邻区应力水平已相当高,这是松潘大震来临的中期指标。5.临震前二个月内震源外围出现与外因时间同步的小震频度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27日、7月13日和8月15日。根据它们的同步性以及异常时间的倍九特征可进行松潘大震的短临预报。根据松潘震源过程的研究,利用小震在不同阶段的震源过程时空特征,有可能对一次大震作出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  相似文献   
44.
大震发生日期的预报——异年倍九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1977年以来提出的“予报地震的倍九律”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很多地震区大震的异年倍九现象,进一步提出了“异年倍九律”。异年倍九律是指相近地区不同年份大震发震日序间具有倍九日关系的情况。由于大震日期予报至为重要,所以本文仅以7级和7级以上大震进行统计。统计发现我国许多地震区大地震发生日期符合上述异年倍九律现象。这些地区是渤海至燕山前麓地震区,山东郯城潍坊地震区,武都茂汶地震区,四川巴塘、理塘地震区,炉霍、道孚地震区,云南东川、嵩明地震区,西藏墨脱至米林地震带,当雄至奇林湖地震区,新疆巴里坤地震区,乌恰地震区和富蕴至中蒙边境阿尔泰地震带。由这十一个地区异年倍九的震例来看,地震日序差值以36天的频次最高,约占总的统计数40%,月份大多出现在6—9月。此外符合这种时间规律的地区不是杂乱的,例如汾渭地震带就不符合这种规律。因此异年倍九律对某些已有短期震兆的地震危险区发布大震的发震日期有一定参考作用。异年地震发震日期的倍九律具有较多的统计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作者认为相差几十年和几百年的大震,它们发震的月份相近,且发生地震的日期符合倍九律可能与这些地区在这段时期具有倍九时间特征的外因较强有关。也即与外因对地震的调制作用有关。具体的调制因素和调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初步认为可能是气象因素、磁暴,日月引力等外因因素对地震的发生起到了调制作用,以上这三种外因均有倍九天的周期成份,如这三种倍九天的周期成份在某些地区某些时间产生合拍运动,则就可能增加外因对地震的作用。在自然界除了研究可公度性和周期性现象外,还要研究走向混沌的道路。我们发现,两大类事物分别走向混沌的临界常数A和B,与黄金分割数C之间有一简单关系,即: 2 A-B=C 式中A=4.66920,B=8.7210,C=0.618(此亦为优选法中的常数)。  相似文献   
45.
鄂尔多斯地台是一个比较完整而坚硬的地区。从力学角度来说,当一块受边侧作用的力后其内比较坚硬的部分是能储存巨大应力的。由此可知,当中国地壳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挤压后,象鄂尔多斯这种地区其内是会积累很大应力的。但有史以来这里的地震却很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文想从震源物理中的让位条件,垂直力与水平力叠加和防拐条件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对鄂尔多斯块体周围地区地震较活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本文同时也讨论了把大地震模拟为一个裂缝的简单扩展的不充足性。  相似文献   
46.
按照传统的观点,在地壳范围内发生的大多数地震属于断层地震,因为在地壳范围内缺乏相变的条件。对于深源地震则认为它是一种剪切运动加上体积的收缩或扩张的结果。然而,近几年来我们在整理西海固地区震源机制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地区有一些地震的P波初动是划不出节线的,有的以正号波为主,有的则以负号波为主。其震源深度大都位于地壳范围内。这类地震的直接成因显然是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断层错动来解释的。本文列举了西海固地区这几次特殊P波初动分布的资料,并对形成这类地震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7.
中国海域及其相邻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及简要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具有辽阔的海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海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日趋重要,海上活动愈来愈频繁。因此编制中国海域及其相邻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它是海域地震对策的组成部份)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了。由于我国海域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资料较少,精度较差,故已往未进行过海域地震烈度区划。本文综合研究了海域地震资料、地质资料、地形资  相似文献   
48.
本文是《复杂震源系统的非线性阶段和大地震予报》一文的续文。主要应用现代统计物理学中分数维的观点论述复杂震源系统非线性阶段的多层次性以及不同层次间的自相似无限镶嵌特征。根据这一特征利用测震学指标中有明确显示的蠕变曲线突然加速的拐点得到的第一个非线性层次可逐级推算其以下的各非线性层次,其推算公式为: 式中C为某一地区孕震时间T与第一层次非线性时段T_2之比,这是一个统计值,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大震统计得到的,C值基本上稳定在5左右。根据上面的公式求得的各非线性层次以及所伴随的前兆异常可进行比较确定的中期和短临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49.
大震重复性与减震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7年公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其编图原则有两个,一个是过去历史上发生过多大的地震,将来还会重演,另一个是地质条件相似的地方地震强度相似。本文对这两个原则进行了修正。对第一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用统计法、位错法和热传导法求出大震重复周期,在大震间歇期间,烈度可以降低一两度。对于第二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大陆内主应力的分布是大体一致的,错动旋性也是一致的。在此情况下,当一个断层上发生大震后,相距不太远的平行断层就会减震,而不是地质条件相似必然要发生类似的大震。对于相交汇的两个断层来说,一个相当于垂线,可称垂断层,另一个相当于底线,可称底断层。如果底断层发生了大震,则垂断层上就减震了,简称“底震垂减”;如果垂断层上发生了大震,则底断层上可能还会相继发生大震,可称“垂震底继”。根据减震作用的观点可以在全国寻找一些安全区,以利于经济建设。如果一个断层不是发生大震,而是在很长的地段内发生蠕滑,则相邻的平行断层也可减震。由减震作用可以解释地震活动的整带跨距迁移,也可解释相平行的断层上的地震分布的平行四边形格局。为了探明已发大震的断层是否已锁住,可用被外因调制的小震活动性来抽查。对于平行断层来说,异旋是加震的。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1.大震重复时间本文收集了中国活动断层滑动速率的数据,得到了最大滑动速率为25mm/年,平均滑动速率为10mm/年,以及最小滑动速率为0.1mm/年。据根我们在1973年得到的震级与错动幅度的经验关系式Dcm=10~(0.52Ms-1.25) 则强震的重复时间可分别表示为: T_1=Dcm/V_(最大) T_2=Dcm/V_(平均) T_3=Dcm/V_(最小) 式中V为滑动速率。由上述数据可求得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大震重复时间,如表1所示。在不同的建设地区,可根据其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当地活动断裂的大致滑动速率来选择表1中的大震重复时间。2.强震造成的减震距离对于一个走滑震源断层,在其垂直方向上位移衰减至1米的距离R为R=H/1.17cot(π/2 100cm/Dcm) 上式H为断层面深度,我们取20公里,则上式可写为R=20/1.17(cot(π/2 100/D)) 对于不同震级地震的减震距离可表示于表2 关于由热传导计算大地震重复时间问题留待以后专文讨论。  相似文献   
50.
在近年来地中国海域地震烈度区划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1987年编制的《中国海域及其相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进行了补充和修定,提出了补充和修定的依据,并给出了新的海域区划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