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73篇
地球物理   146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青海地震的固体潮时空调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固体潮调制法,计算了近十年青海省的小震调制比,并提出了一种能够反映固体潮空间调制状态的调制块比,从而研究青海发生6.0级以上地震前这一参数的变化特点,实际情况表明,6.0级以上地震发生前调制块比都有一个从高值向低值的变化,并且在低值发震。也就是说空间受调制的区域面积由大变小时可能是青海省发生较大地震的信号。  相似文献   
142.
发震构造类型与震型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发震构造类型与其所发生的地震的类型之间的关系,认为弧形构造的地震类型主要为主余震型和主震—强余震型;平直构造为主震—弱余震型;拐折形构造为续发性大震型;当构造间交角区为拉应力区时,共轭形构造一般为双震型;破碎形构造为震群型。另外,本文还讨论了震源端部构造条件对震形的影响。作者认为震源端部构造一般起调整作用,其能否为地震时断层的错动提供足够的让位条件,决定了其发震类型的差别。在本文中作者还讨论了不同发震构造的地理环境与最大地震强度的关系及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3.
在小震调制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探测中强震发生前震源附近调整区位置的一种动态检测法(又称抽时段检测法)。利用已发生的较强地震作为动力源,研究震时和震后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小震调制比的时空响应,响应明显的区(即调制比异常区)可判定为未来震源的调整区。应用组合模式原理,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态异常区得到的交汇区可进行中强震的地点预报。  相似文献   
144.
应用小震调制比法对山西地区1970年—1991年间发生的中强震进行了总结,表明山西地区5级左右地震在发震前4a~5a出现RS(小震调制比异常频次)双区异常,6级地震前10a出现双区异常,中强震在震前3a左右Srm(小震调制比异常面积)呈现等周期起伏加剧现象,周期为1a。  相似文献   
145.
唐山地震前的某些地震前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唐山地震前的某些地震前兆现象,并对它们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论述的第一种地震前兆现象是唐山地震前的震中迁移。在震前共显示了三条迁移路线,即从阴山西段向唐山的迁移,从辽东向唐山的迁移和沿华夏系构造向唐山的迁移。其迁移路线的交汇区在唐山地区。第二种是唐山大震前沿阴山构造带和华夏系构造带中小地震的成带活动,这两个中小地震活动带的交汇区在唐山地区。文中对震中迁移的原因和大震前中小地震成带状分布的原因以及带状分布的交汇区易于发生大震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文中指出,中小地震的成带活动意味着这些带内地壳中一些地段上断层盘间的粘结力减弱或有流体逸出地表,这对交汇区震源的发震将有促进作用。例如在震源断层盘欲前进的方向上,地壳内如有流体逸出,则有利于断层盘向流体逸出地区前进,从而促使地震发生,在震源断层欲离开的部位上,如岩石粘结力减弱,也有利于断层错动而发震。据此我们把地震前兆分为主动前兆和被动前兆两类,主动前兆是它对震源发震有影响的前兆;被动前兆则仅是震源各组成部分运动的一种后果表现。文中对中国大陆于某些大震前出现的很长的地震成带活动进行了成因分类,一类是地表可见的大断裂带引起的中小地震活动;另一类是玄武岩层和上地幔中大断裂蠕滑对上部花岗岩层中地震的触发。由于玄武岩层和上地幔物质的力学性质近于塑性且相对均匀,所以其内的大断裂较长较直,这可能就是中国大陆内某些地震沿直线分布很长、其间可跨越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6.
一、前言 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是地震预报的手段之一,由于它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所以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但是地下水变化的原因却很复杂,所以有必要搞清地下水变化的特征与地震的关系,即哪些有关,哪些无关。对这个问题,除了对水文地质条件、旱涝、气压变化、涨河、灌溉、人工用水以及潮汐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外,还必须将地下水的变化与震源孕育的模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是根据文献[3]中所介绍的一种震源孕育模式,结合具体的地震实例来探讨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7.
大震和大洪、大旱的异域相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震与大洪、大旱的相关性有同域相关和异域相关。1991年4月24—27日在兰州举行“全国天灾预报研究会”,我们指出,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7级以上大震后,黄河流域往往有大洪或大旱。这是异域相关。1991年从太阳活动来说,符合黄河大洪指标,但相关区的大震指标不具备,故预报1991年不致发生太大洪水。1991年6月10日在上海举行“全国首  相似文献   
148.
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了两种预位移终止相。一种是预位移在震源断层面上局部地区发生,简称为局域预位移;另一种是预位移在整个断层面上展开,称为全域预位移。这两种预位移的终止条件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导致预位移终止相的差异,从而使预位移引起的长周期波,以及由长周期波产生的突跳型前兆也产生差异。得到的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1.大多数大地震发生前的预位移属局域预位移,而中强震大多属全域预位移。2.局域预位移的震源过程为有限源传播,全域预位移为有限源与瞬时面源。前者仅有一个长周期P波,后者产生两个不同到时的长周期P波。3.局域预位移和全域预位移所引起的长周期波与它们各自的源时间函数相近。前者产生单峰型突跳前兆,后者产生双峰型突跳前兆。由这两种前兆异常类型可粗略判断未来地震的强度。4.由于大震局域预位移区的尺度与中强地震全域预位移区尺度相当,因而它们的预位移幅度相近,从而大震和中强震前大多数前兆异常幅度相近。这样从理论上解释了前兆异常幅度与震级无关这一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