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3篇
地球物理   142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倍九日震中迁移在短期震中迁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试图从研究中、强地震的倍九日震中迁移时空特征出发,探讨其动态时空规律,以及探讨由多次倍九日震中迁移路线交汇寻找高应力区和判断强震位置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区域应力场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稳定的。尽管大陆地壳存在着不均匀性,存在着断裂带和破碎区,但在稳定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很难由地震活动显示出局部介质强弱区的差异。但是,在一次大地震发生之后,它的能量就会向邻近地区传递,在这种附加力源的作用下,周围不同地区就会显示出地震活动的差异。在介质强度低、岩石较破碎的地区就会发生较多的中、小地震,而在介质强度高、岩石较完整的地区就不容易发生中、小地震,这样就可能形成地震空区或空段。根据这些地震空区或空段我们可以初步确定未来大震的危险区。地震危险区确定之后,我们还可以利用附近再次发生的中、强地震对空区或空段进行检验,以检查地震空区或空段存在的真实性,提高可信程度。本文总结了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中国发生的几次大地震资料,结果表明,用上述方法确定地震危险区比较客观,可靠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简论大震前的震源区及其外围地区这一整个系统的不稳定性,以预测系统的突变,即预测大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在地震烈度区划工作中,潜在震源区的判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国内外地震工作者对震群的研究给予了极大注意,同时对它的特点进行过很多讨论,然而对于其发生的机制涉及不多。木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震源物理的角度对震源外围区高b值震群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主震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并给出一种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
由震源机制的统计结果推断,我国大陆板内的地震力源主要来自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的水平推挤作用[1],同时也有垂直力参与作用。虽然垂直力居于次要地位,然而它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大地震也通常发生在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地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小震群资料,用组合模式理论[1]对本区的小震群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989年10月18日在本区发生的大同—阳高5.8级地震,利用震前小震群资料得出的预报震中与实际震中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通过震群与外因相关性的分析,对发震时间的预报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地震迁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沿构造带迁移,另一种是短时间、长距离、直线式的震中迁移,其迁移路线能跨越不同的构造单元。这后一种迁移类型,其迁移方向与构造压力方向呈45°夹角。按照立交模式的观点,它反映了下岩石圈中剪切蠕滑断层的运动。本文利用上述观点和地震迁移资料对与中国大陆相邻板块运动方向进行了确定,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分别向西、向北和向南南西方向运动。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最近一次大震高潮期和低潮期板块运动方向是稳定的。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纬向和经向地震迁移。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由构造分段求震级的方法的发展及特点,介绍了由构造分段过渡到震级的两种定量方法,并就“方法” 中的有关问题做了进一步解释.  相似文献   
20.
在固体物理学中,象力是指自由面吸引裂缝的力量,本文把这一概念用于不均匀地壳中,则象力可定义为地壳中任何易于变形,让位界面对裂缝的吸引力。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讨论了象力在组合模式和短临预报中的作用并得到如下结论。1.组合模式中的应力调整单元,如蠕滑断层,塑性区,裂丛区等可以近似为自由面。因而它对于积累单元预位移的传播或裂缝的传播具有吸引力。2.象力出现的标志是当传播的预位移和裂缝端部产生的动态应力场达及调整单元时,此时调整单元发生形变监产生前兆。当裂缝由深处向浅处传播,其端部的动态应力场达及自由面时,此时自由面用形变来满足自由面条件从而引起前兆。本文的讨论表明,震源两端的调整单元的同时性表明大震的发生为期不远了。因此调整单元对于预位移和裂缝的传播具有监视作用。本文以海城地震前兆特征为例讨论了这个问题。并由此认为组合模式中调整单元的象力作用比单向蠕裂断层面向震源区的传播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