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2014年5月的现场调查,从水质、底质和生物三个方面构建了曹妃甸近岸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曹妃甸近岸海域各站点健康水平和综合健康水平。评价结果显示:底质优于水质和生物,综合健康评价结果为亚健康。采用反距离权重(IDW)空间插值法绘制的水质、底质和生物的健康状况空间分布图以及综合健康水平空间分布图。水质、底质和生物的健康水平空间变化趋势差别较大,综合健康分布图反映出研究区西侧比东侧污染更为严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来曹妃甸岸线岛体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1979年、1987年、1991年、1997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十个时期曹妃甸遥感影像图解译的基础上,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对岸线和岛体历史演变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得到曹妃甸岸线和岛体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曹妃甸岛体面积在近半个世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0.34 km2增加为227.34 km2;岸线整体表现为向海推进,1979年曹妃甸陆域岸线25.21%为自然岸线,之后自然岸线比例逐渐减少,自2002年起人工岸线占据了曹妃甸陆域岸线的全部,2012年岛体整体人工岸线长度较1989年自然岸线增长10倍之多;岛体在自然演变时期呈现中部侵蚀、两端淤积、端点延长、西向漂移且中心点逐步向大陆靠拢的变化特征,自2005年起自然状态岛体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59、1984、1990与2004年曹妃甸海域的历史调查资料,分析了曹妃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曹妃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春季尤为显著。2004年春季生物量和丰度分别达到了1093.8 mg/m3和775.8 ind/m3,为1959年的4.75倍和5.15倍。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变化由1959年的夏季高于春季转变为2004年的春季高于夏季的趋势。曹妃甸北部和东北部海域春、夏两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较高,尤其东北侧龙岛附近海域形成一个极高值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主要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与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夏季以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为主。此外,水母类浮游动物在夏季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4.
在解译 1979-2012年间典型历史时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研究曹妃甸诸岛形态演变情况。研究显示,曹妃甸岛围填 海 ( 2003年 ) 前自然变化较小,但整体形态呈逐渐缩小、向内陆弯曲趋势。随通岛路的建成 ( 2005年 ) ,自然岛体消失,人 工岛体面积逐渐扩大。除曹妃甸因围填海面积扩大外,其周边诸岛均呈面积缩小趋势,已经处于末年期,自然演化状态已趋 于终止。分析曹妃甸诸岛演变过程,除受围填海和挖沙等人为活动影响外,来水来沙量减少、风暴潮频发、水动力条件影响 是曹妃甸诸岛演变的主要自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北黄海中部及四十里湾海域甲藻孢囊种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8年至2011年,采集了北黄海和烟台四十里湾海域共49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的样品,并对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进行鉴定。研究发现41种孢囊,隶属于16属:其中,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sp.)孢囊Brigantedinium?aymmetricum?Matsuoka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塔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catenella、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minutum?/?affine、网状原角管藻Protoceratium?reticulatum和膝沟藻Gonyaulax?spp.的孢囊是北黄海中部海域孢囊优势种;膝沟藻Gonyaulax?sp.(Spiniferites?bentori?var.?truncata)、具刺膝沟藻Gonyaulax?spinifera(Spiniferites?hyperacanthus)和网状原角管藻P.?reticulatum的孢囊在烟台四十里湾占优势。另外,研究中还发现三种产虾夷扇贝毒素(YTX)甲藻(具刺膝沟藻G.?spinifera、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polyedra和网状原角管藻P.?reticulatum)的孢囊,在芝罘岛到北黄海中部海域都有较高丰度的分布,另三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甲藻(塔马/链状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catenella、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A.?minutum?/?affine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catenatum)的孢囊,在北黄海中部丰度很高。因此,应加强这些海域的甲藻孢囊监测和研究,预防有毒甲藻赤潮的爆发。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北黄海中部及烟台四十里湾这两个海域甲藻孢囊分布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差异,进一步证明了人类活动对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3年8月(夏季)和2014年5月(春季)在曹妃甸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结合2004年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浮游动物丰度和优势种的变化特征及围填海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动物共鉴定得到31种(类),以桡足类和浮游幼体为主,优势种主要包括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和桡足类幼体(Copepodid larva)等。春季的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夏季,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夏季。浮游动物丰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温度、叶绿素a(Chl-a)等环境因子影响,春季基本为近岸高、远岸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夏季则相反,基本为近岸低、远岸高的空间分布规律。与2004年相比,本次调查春季和夏季的浮游动物丰度明显下降,可能与浮游植物丰度及DIP浓度降低有关。春季,西侧、东侧海域的浮游动物丰度分别明显降低、升高,与围填海后营养盐重新分布促进了东侧海域浮游植物增殖有关。夏季则主要受河流输入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变化不具有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7.
石雅君  崔晓建  陈斐 《海洋信息》2004,(1):19-23,28
根据2003年上半年(以下简称2003年)渤海湾海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渤海湾海水环境质量评价,并与2002年上半年(以下简称2002年)渤海湾海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iliceous microfossils (diatoms and silicoflagellate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was mapped at 113 sites in the Yellow Sea and sea areas adjacent to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China. In total, 267 diatom taxa and two silicoflagellat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sediments.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distinct geographic patterns using Q mode clustering: a south-north geographic pattern, a coastal-offshore pattern and a unique patter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The south-north geographic pattern was related to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sea temperature. Coscinodiscus oculatus, a warm-water species, indicated these variations by a gradual decrease in abundance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The coastal-offshore pattern was in response to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salinity. Cyclotella stylorum, Actinocyclus ehrenbergii and Dictyocha messanensis, the dominant brackish species in coastal wate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the isobaths of approximately 30 m, where the salinity was higher than 31. Paralia sulcata and Podosira stelliger indicated the impact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in the central Yellow Sea. The unique patter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showed the highest species diversity but lower abundance, apparently because: freshwater input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brackish species; nutrients can supply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and high sedimentation rates can dilute the microfossil abundance in the sediment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n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e.g., nutrient levels, sedimentation rate, sea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water depth) determine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liceous microfossil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