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9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271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165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667篇
海洋学   24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9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对中太平洋MH海山富钴结壳不同壳层样品的稀有气体同位素丰度与组成测定结果表明:富钴结壳中He同位素组成类似于深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宇宙尘,其3He含量由老到新呈现基本稳定的特征,但在8Ma时3He含量明显增加,是其他样品的4~5倍,与深海沉积物中3 He含量在8Ma达到最大值相吻合.在未磷酸盐化壳层中,D4、D5、D7...  相似文献   
992.
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石碌矿床是以富铁矿为主,并伴生有钴铜等矿产的著名大型矿集区。通过对该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再认识,并对其成矿物质来源、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成矿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铁钴铜等物质来源很可能来自原始火山沉积地层石碌群中,后期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对其形成起重要的改造富集作用,初步定义其为火山-沉积变质+多期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该矿床成矿模式概括为:1)新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期,奠定了铁钴铜等成矿物质的基础;2)加里东—海西期的变质改造成矿期,形成了沉积变质型贫矿体;3)印支—燕山早期热液叠加改造富化期,石碌矿床发生了重要的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富铁矿体;4)燕山晚期热液叠加改造富化期,对原来矿体进行改造富集,并形成了脉状、角砾状铁矿体及伴生的铜钴矿体。  相似文献   
993.
样品来自南沙地块北缘、洋陆过渡带附近2个拖网站位,主要为代表陆壳基底的中-酸性侵入岩,如花岗闪长岩(中性组)和二长花岗岩(酸性组)等。分析了这些中-酸性侵入岩的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等矿物的主量元素成分。中性组的斜长石的牌号(An为13~38)明显高于酸性组的斜长石的牌号(An值为9~12),岩石主要组成部分的斜长石成分与岩石类型一致。两组岩石的黑云母均为富镁黑云母,黑云母成分反映其岩浆物质来源为幔源或壳幔混源,且酸性组的黑云母成分反映其寄主岩石受到地幔物质的影响要大于中性组,角闪石只出现在中性岩石内,为壳幔混合成因,反映其寄主岩石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矿物共生组合温压条件计算表明,中性组岩石的结晶温度和深度分别为544~630℃(平均为573℃)和18~19 km,而酸性组岩石的结晶温度和深度总体上都低于中性组岩石,分别为416~538℃(平均为494℃)和9~10 km。本研究所揭示的矿物化学特征与所计算的温压条件为基于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提出的岩石成因模型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994.
MORPAS系统证据权法在中大比例尺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权法在大范围中小比例尺成矿预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但对于工作程度较低的小范围中大比例尺预测工作则鲜有涉及。以阿拉善某一研究程度较低的小范围中大比例尺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该区空间位置统计分析结果,选择了符合条件的证据图层,按80m×40m北东向网格单元将各证据图层属性进行链接,基于MORPAS系统中的证据权模型,定量分析了各证据层与Cu高值点分布的相关性,并通过图形方式直观表达了找矿有利地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经过验证,研究区两条探槽都见到了矿体,说明该方法在研究程度较低的小范围中大比例尺成矿预测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5.
996.
太平洋海山成矿系统与成矿作用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初步探讨了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成矿系统的结构与成矿作用过程。海山成矿系统的控矿要素主要包括地质要素和海洋要素,地质要素主要包括海山的形成、迁移、沉降和水道的开合等,海洋要素主要包括大洋温盐环流、最低含氧带(OMZ)、文石溶跃面、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海山周围海水的动力情况等。重点分析了海山漂移和沉降、水道开合、最低含氧带变化、大洋环流以及气候变化等要素对富钴结壳成矿的控制作用。海山为富钴结壳成矿提供了一个容矿空间,稳定的基岩,即长期稳定的容矿空间,是富钴结壳成矿的基本条件;海山的形成年龄、海山的迁移和水道的开合决定并改变了富钴结壳的成矿背景条件,促使海山成矿系统发生演化。最低含氧带作为富钴结壳成矿的地球化学障,是直接的矿源层;而海山周边的地形旋涡沟通了最低含氧带与富氧、富铁的深层和底层水,使得最低含氧带中的成矿金属离子得到氧化,进而发生胶体凝聚沉淀,形成富钴结壳。以西太平洋海山成矿系统为例,将该区白垩纪以来富钴结壳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1)白垩纪—始新世,(2)始新世末—晚渐新世,(3)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早期,(4)中中新世早期—晚中新世早期,(5)晚中新世早期—现代,其中(2)、(3)阶段有利于发育富钴结壳。  相似文献   
997.
詹敏  石天青  高林 《山东气象》2009,29(2):50-52
双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确定是多支避雷针联合保护范围确定的基础,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最简洁方式是采用绘图法,本文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图形结构、图形布局设计、类的设计、软件实现四方面介绍了双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绘图软件的面向对象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空中水资源监测技术研究"课题完成了前期调研,制定详细研究计划,任务分解,组织队伍;组成外场技术组,实地勘测和选点;完成了地面观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利用参加单位增雨催化飞机进行试验性观测;利用耦合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复杂云物理方案的GRAPES和MM5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奥运保障服务,将课题研究成果臆用于业务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9.
用手机检测区域自动站的实用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利用手机检测区域自动站的实用方法。通过对区域自动站的SIM卡打电话、发短信等形式,根据提示信息或回传内容,判断区域站故障部位,检查区域站状态和参数,从而实现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远程检测和维护;并介绍了SIM卡故障的维护、检修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00.
大别山朱家冲高压榴辉岩变质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永红  卜香萍  赵群 《地质科学》2009,44(3):983-1000
研究表明大别山朱家冲榴辉岩属于典型的高压榴辉岩,其具有复杂的变质演化历史。根据岩相学、矿物成份化学和热力学分析表明,该类榴辉岩记录了6期变质过程,具有“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由Ⅰ?阶段、Ⅱ?阶段至Ⅲ?阶段显示了近于等温增压进变质特征,并在 Ⅲ?阶段压力值最高达到P=2.53 GPa; Ⅳ?阶段和Ⅴ?阶段则表现为增温降压退变过程,温度在 Ⅴ?阶段最高达到T=627 ℃; 到Ⅵ?阶段则为降温降压过程。该过程暗示了高压板片在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可能处于一个非匀速的状态。推测朱家冲榴辉岩后期增温退变的过程可能是源于受扰动的地温线恢复、超高压榴辉岩退变过程的“散热”以及该类榴辉岩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