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3篇
  免费   748篇
  国内免费   794篇
测绘学   417篇
大气科学   473篇
地球物理   685篇
地质学   2082篇
海洋学   302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234篇
自然地理   24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1篇
  1965年   8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13篇
  1957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本研究基于Global CMT提供的1196个1976年11月-2017年1月MW>4.6地震矩心矩张量解,对西北太平洋俯冲带日本本州至中国东北段的应力场进行反演计算,得到了从浅表到深部俯冲带应力状态的完整分布.结果显示:俯冲带浅表陆壳一侧应力场呈现水平挤压、垂向拉伸状态,洋壳一侧的应力状态则相反,即近水平拉张、近垂向压缩.沿着俯冲板片向下,应力主轴逐渐向俯冲板片轮廓靠拢,其中位于双地震层(120 km深度附近)之上的部分,主张应力轴沿俯冲板片轮廓展布而又比其更为陡倾;双地震层内的应力模式同典型Ⅰ型双层地震带内的应力模式一致,即上层沿俯冲板片轮廓压缩、下层沿俯冲板片轮廓拉伸;双地震层之下,应力模式逐步转变为主压应力轴平行于俯冲板片轮廓.通观所研究的整个俯冲系统,水平面内主压和主张应力轴基本保持了与西北太平洋板片俯冲方向上的一致性,同经典俯冲板片的应力导管模型所预言的俯冲带应力模式相符;而主张应力轴在俯冲板片表面之下的中源地震深度范围内转向海沟走向,或许同研究区域横跨日本海沟与千岛海沟结合带,改变的浅部海沟形态致使完整俯冲板片下部产生横向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962.
右江盆地上二叠统-中三叠统地层中常含有多层凝灰岩, 对采自广西河池九圩及田林利周罗楼组和百逢组底部的4件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原位LA-ICPMS方法U-Pb同位素定年, 结果显示凝灰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52.8±1.8 Ma、253.0±2.4 Ma、247.2±1.5 Ma和239.3±2.7 Ma, 指示晚二叠世末期到中三叠世Bithynian期华南地块西南缘存在多期火山活动, 其可能与华南西南缘陆块的裂解与汇聚有关.凝灰岩中继承或捕虏锆石年龄(260~270 Ma)记录了中晚二叠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或华南西南缘岛弧火山活动事件.凝灰岩的岩相学研究表明, 中三叠世特别是Bithynian期之后右江盆地由伸展型向挤压型转换, 盆地进入快速坳陷期.   相似文献   
963.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海面溢油物理化学性质(蒸发率、溶解率、表面张力、黏度和密度)在风化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研究,建立了溢油物理化学性质在风化过程中的预测模式GM(1,1)和GM(0,m).结果表明,在风化过程中,溢油物理化学性质的GM(1,1)和GM(0,m)模式预测精度令人满意,皆符合统计学检验的要求;在风化过程中,溢油物理化学性质所具有的灰色相关性可用GM(0,m)模式的灰色辨识参数来表征;在风化过程中,溢油的蒸发率和溶解率可分别用表面张力、黏度和密度作为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964.
总结了三维地质建模质量控制的关键点,针对常见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模型质量的具体方法.模型质量控制主要包括2个方面:构造模型和属性模型的质量控制.构造建模质量控制目的是建立符合地质规律的断层模型,正确反映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减少异常网格.属性模型质量控制的主要关键点包括:模型与井点数据保持一致;选择合理的变差函数参数;模型的砂...  相似文献   
965.
利用2008年秋季胶州湾两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营养盐等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及陆海同步调查数据对其来源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胶州湾秋季两个航次的叶绿素、营养盐、化学需氧量、温度、光照、盐度、溶解氧等各调查要素相应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相同,除盐度和温度外均表现出由河口向离岸逐渐降低的趋势.秋季可能成为胶州湾浮游植物生长限制因子的要素与叶绿素 a 相关性强弱顺序如下(“**”和“*”分别代表置信水平 P=0.01和 P=0.05):活性磷酸盐:0.889(**)、溶解无机氮:0.724(**)、溶解有机氮:0.549(**)、溶解有机磷:0.523(**)、颗粒态氮:0.474(**)、温度:–0.696(**)、活性硅酸盐:0.410(*)、颗粒态磷:–0.191、浊度:–0.096.由相关性分析结果及陆海同步调查结果可初步得出与叶绿素 a 相关性较强的各要素来源如下:化学需氧量、盐度、溶解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具有明显的陆源输入特征,颗粒态氮以浮游植物新陈代谢产生为主.  相似文献   
966.
紫外辐射对南极棕囊藻细胞DMSP合成和DMS释放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不同紫外辐射波段下,南极棕囊藻(Phaeocystis antarctica)细胞的生长率、叶绿素a、细胞内DMSP含量和DMS释放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UV-B对南极棕囊藻细胞生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有抑制效应,UV-B还可加快DMSP分解成DMS和丙烯酸的分解速率,而UV-A对该藻细胞的DMSP合成有强烈的抑制效应。鉴于在每年春季极地海洋浮游植物繁殖期间,南极棕囊藻在南极海冰带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中占有的优势地位,以及该藻是极地海洋浮游植物中DMS的主要释放者,推测南极“臭氧空洞”所增加的紫外辐射可能会对南极海域的DMS释放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7.
关于地质工作的性质,是地质工作者长期争论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认识:1.地质工作是调查研究性质;2.地质工作是生产性质;3.地质工作既具有调查研究性质,又具有生产性质.为什么会有前二种不同的认识呢?主要原因有二点:  相似文献   
968.
WebGIS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吉夫  陈顒  陈棋福  黄静 《地震》2003,23(4):10-20
WebGIS系统出现至今,我国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限于条件.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至今尚无真正意义上的WebGIS应用实例。为了促进WebGIS的应用进程,有必要对这些年研究和探索的成果作一个总结。在大量浏览近几年登载在国内各类媒体上的有关学术论、研究报告、学位论以及应用实例的基础上.概括了WebGIS的主要特点.总结了WebGIS的关键问题和实现技术,并着重介绍了目前WebGIS在农业、林业、气象、水利、地震、海洋、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铁路交通、电力、城市建设和规划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对WebGIS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开放性的应用平台.WebGIS在我国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969.
我们选取了南京地震台763地震仪记录的极远震,利用其中 PP 震相的初动位移测定方位角和震中位置。一、测定情况单台测定极远震震中比较困难,是因为极远震记录的初至震相 PKP 的视出射角大于80°,其水平分量很微弱,自然也就无法用 PKP 的水平位移来测定方位角。1982年6月7日在墨西哥连续发生了两次七级以上大地震,我台首次使用 PP 震相的初动位移测定方位角,  相似文献   
970.
基于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俯冲产生的推挤,造成黑龙江亚板块地下的地幔物质上涌,使其上覆岩石圈受到垂直方向上涌力的作用。通过分析"X"节理的形成、与断层的关系、火山群"X"型断裂构造的特点,对黑龙江亚板块1999年以来中强地震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呈网格化特征分布。根据构造类比法和历史地震比拟法,网格化交汇处缺震区未来几年或更长时间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即内蒙古扎兰屯,通辽和黑龙江五大连池,绥化历史老震区;尤其是2008年6月10日内蒙古扎兰屯附近(阿荣旗境内)发生M 5.2地震后该地区可能再次成为未来地震的危险区。本文研究结果对区域地震危险区的判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