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4 毫秒
7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   总被引:50,自引:7,他引:43  
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的空间结构演化表明:传统的核心-边缘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域出现多极化且次级核心区形成。广州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被香港所取代,韶关、湛江、汕头、潮阳等老中心城市地位不断下降,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和番禺等新兴城市正发展成为新区域增长中心。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开始向外围地区扩展,出现了反极化的趋势。全省空间差异扩大,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极化格局。  相似文献   
72.
曹晨  甄峰  姜玉培 《地理研究》2021,40(10):2823-2837
通勤是大部分城市就业者日常工作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相比宏观层面的城市建成环境,微观层面的邻里环境感知及个体健康与通勤模式选择的联系更为密切。以南京市主城区8个社区为案例地,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邻里环境感知与个体健康对城市就业者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首先借助问卷调查数据,将通勤模式分为积极通勤、公共交通通勤、电动车/摩托车通勤以及小汽车通勤四类;其次使用因子分析法确定邻里环境感知的潜变量,并将个体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行为3个潜变量;最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理论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 邻里环境感知变量中服务设施感知、环境品质感知对通勤模式选择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交通安全感知对通勤模式选择存在显著的间接效应。② 个体健康变量中,心理健康与健康行为对通勤模式选择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③ 通勤距离与社会经济属性对通勤模式选择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同时社会经济属性对通勤模式选择亦存在显著的间接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有效提升就业者对于社区环境的主观感受,进而提高就业者参与健康行为的意愿与就业者的健康水平,从而引导其选择更加健康和绿色的通勤模式。  相似文献   
73.
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居民行为,并使得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面临变革。本文在总结传统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影响其变革的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进行梳理,重点从居民时空行为、城市空间及城市等级体系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应用大数据进行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构建了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框架。本文认为,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的变革主要取决于对反映居民时空行为的网络或移动信息设备数据的挖掘、处理及应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推动相关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加强社交网站等网络数据在居民时空行为和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导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74.
南京市热岛效应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杨英宝  苏伟忠  江南  甄峰 《地理研究》2007,26(5):877-887
利用遥感数据和气象统计数据分析自1985年以来南京市热岛效应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南京市热岛效应强度和范围在增长。南京市的年均温逐年上升,与郊区六合县的温差呈上升趋势;南京市建成区内4级热岛效应面积增加了107.88km2。热岛效应增长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大厂>雨花台>市辖区>栖霞>浦口>江宁。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果使得热岛效应空间分布更广泛,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利用强度变化最大的地方即城市热岛效应增加最多的地方,两者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吻合;而和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扩展规模没有很好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75.
欧向军  甄峰  秦永东  朱灵子  吴泓 《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等4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1991~2005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主要表现为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人口城市化对区域城市化的总体贡献不断减弱;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元线型回归模型对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市场力、内源力、外向力和行政力依次是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市场力和行政力是促进江苏省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理想动力。  相似文献   
76.
<正>我与《地理科学》的机缘受姜明所长邀请,很荣幸从2021年起担任《地理科学》主编,建立起了以主编-副主编-编委为主体的编委会负责制,把关论文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地理科学》创刊于1981年,以刊登地理科学的最新学术成果,报道地理科学的新理论、新发现、新观点和新方法,促进我国地理科学的学术活跃和发展为办刊宗旨,目标是办成我国地理科学领域顶尖的中文期刊。刊物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当代地理出版物》、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多家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荣列高质量科技期刊目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资源三大领域T1区期刊,在全国2 000多种科技核心期刊中被遴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世界学术影响力Q1期刊”(前25%),在5 600种中外文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排名中位列Top10%,目前已成为我国地理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在《地理科学》创刊40周年之际,继续将期刊做大做强是这届编委会...  相似文献   
77.
公交出行对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安徽省芜湖市区为研究区域,从频率分异的视角出发研究老年人公交活动空间,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对比分析日常与偶发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建成环境对其影响机制的差异。研究发现:① 老年人日常和偶发公交活动空间呈现出相似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但偶发活动的圈层结构层次相对更加明显;② 日常与偶发活动空间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建成环境在不同空间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明显不同,尤其表现在城市外围空间。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解读老年人活动空间的结构层次,并为面向不同城市空间、不同类型设施的系统性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魏玺  甄峰  席广亮 《地理科学》2023,(10):1740-1750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通勤出行逐渐成为居民的重要出行需求,相关研究也成为人本主义视角下城市规划、交通地理学领域的热点。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借助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探究城市内及城市间居民非通勤出行特征及其非线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南京都市圈城市内非通勤出行集中于各城市中心城区,城市间非通勤出行集中于城市交界区域及南京市中心城区。(2)建成环境对居民非通勤出行具有非线性影响,城市内非通勤出行受到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双重非线性作用,城市间非通勤出行则主要受到交通设施的非线性作用。(3)不同影响因子具有不同的非线性作用方式,需要根据其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调控和配置。最后,文章提出基于非通勤人流特征和建成环境非线性影响作用的都市圈设施优化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79.
以特大城市南京市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通过耦合协调度和二分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量化评价,利用多源数据创新市域城乡融合水平测度的思路与方法,探索性构建由城镇化发展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设施均等化水平与城乡联系水平四大子系统所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果表明:(1)南京市域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圈层扩散与点轴扩散并存的蛛网结构;(2)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分布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其中土地粗放利用与设施建设短板是制约发展协调地区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发展失调地区多受限于交通区位,城乡联系较为薄弱,因而发展动力不足。(3)各项指标发展水平的聚类特征明显,呈现出城市、城市边缘、小城镇、乡村4级9类的城乡融合单元。其中城市边缘地区细分为边缘新城、郊区副城、郊野公园3类单元,乡村地区则包括城市辐射型、观光休闲型、人口聚居型与偏远独立型4类。  相似文献   
80.
“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定位应用程序的普及,带有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成为"大数据"中的重要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契合了人文地理学"计量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发展规律,以及人文地理学人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人文地理学者也面临着数据决定论、数据分析方法准备不足以及数据自身缺陷所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在"大数据"热潮下,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大数据"还是"小数据"的研究,都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数据规模与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阐述并无很大的关联。并且,还需要警惕由于数据垄断可能带来研究的"数字鸿沟",并呼吁人文地理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与内容等方面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多的跨学科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