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224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王超 《海洋学报》1989,11(3):392-400
由于风暴引起的增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增水时变剖面)可能呈现为各种形态的曲线(图1),且难于用某一种形态的曲线统一或概括,因此我们将视其为随机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2.
东昆仑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Au-Cu-Co-Ni-Fe-Pb-Zn及其他多金属成矿带,2011年夏日哈木超大型镍矿床的发现使东昆仑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铜镍资源基地。经过多年的勘查,东昆仑成矿带Cu-Ni找矿取得了较大突破,陆续发现了一批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岩体,如石头坑德、阿克楚克塞、浪木日和尕牙河等岩体。笔者依据近些年研究的成果对东昆仑成矿带岩浆铜镍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成矿特征作初步总结,并指出下一步找矿方向。形成的主要认识如下:东昆仑造山带至少发生了4期强度不等的Cu-Ni-Co-(PGE)成矿事件,分别为寒武纪—奥陶纪(535~445 Ma)、志留纪—泥盆纪(440~394 Ma)、二叠纪—早三叠世(271~239 Ma)与晚三叠世(233~208 Ma),其中志留纪—泥盆纪的岩体数量最多、矿化率最高,产出的矿床数量多、规模也最大,而其他期次岩体的数量少、规模小与矿化弱;与其他成矿期的岩体零星分布于整个东昆仑成矿带不同,志留纪—泥盆纪岩体严格产在昆中断裂以北,又以昆中带数量最多,丛聚性明显;成矿具有显著的专属性,成矿岩体均以杂岩体产出,岩相发育齐全,富含贵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的超镁铁质岩是最重要的含矿岩石,多属于铁质超基性岩;原始岩浆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的大比例部分熔融,地壳物质混染是硫化物饱和的关键因素;志留纪—泥盆纪岩体找矿潜力最大,主要分布在昆中带,是今后找矿勘查的主攻方向和区域,其他期次找矿潜力较小,但仍需进一步评价寒武纪—奥陶纪岩体的Cu-PGE含矿性。  相似文献   
123.
豫东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豫东北具有代表性的濮阳、南乐两个国家基本站1971-2000年的气象和农气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濮阳和南乐30 a年平均气温呈逐年升高趋势,1993年后升高趋势明显。气候变暖使冬小麦播种期推延,返青提前,对冬小麦增产有利,也利于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和产量提高;终霜期明显提前,初霜期略推迟,霜期变短,使棉花平均生育期延长,霜后花率降低,对产量和质量提高有利。  相似文献   
124.
曹玉亭  刘良  王超  杨文强  朱小辉 《岩石学报》2010,26(11):3259-3271
地球化学研究显示,阿尔金造山带南缘瓦石峡河附近塔特勒克布拉克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63.62%~72.06%)、高碱(ALK=6.39~7.83)、过铝质(ASI=1.27~1.43)的特征,其稀土元素含量中等,Eu负异常较明显,轻稀土相对富集;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大部分样品相对富集LREE、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Sr、P、Ti等高场强元素,指示其为壳源型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其εHf(t)=-9.1~-10.5,两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C为1457~1553Ma,反映该花岗岩的源岩主要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重熔,其来源也相对单一。岩石中Nb/Ta、Zr/Hf、Th/U比值及高的CaO/Na2O比值(0.3),高的Al2O3、CaO和FeOT+MgO+TiO2总量,暗示该花岗岩是由中下地壳的杂砂岩经过黑云母脱水熔融形成的。较低的Al2O3/TiO2比值以及高的Y和Yb含量表明,该花岗岩的源岩是在较高的温度及较低的压力条件下部分熔融产生的,熔融的残留相可能为斜长角闪岩。阴极发光图像显示,该岩石中的锆石呈自形的长柱状,具有明显的岩浆环带结构,LA-ICP-MS微区原位U-Pb定年获得462±2Ma一组年龄,结合阴极发光图像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Th/U0.1),推断该年龄值为花岗岩的形成年龄。根据CaO/Na2O-Al2O3/TiO2图解和R1-R2构造判别图解,确定该花岗岩可能形成于碰撞造山后抬升初期。对比花岗岩形成年龄(462Ma)与阿尔金造山带南缘已获得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变质年龄(~500Ma),可推断阿尔金瓦石峡南二长花岗岩形成于阿尔金造山带俯冲碰撞造山后应力释放的初级阶段,在该阶段地壳物质由于压力的降低从而发生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25.
时超  李荣社  何世平  王超  潘术娟  刘银  辜平阳 《地质通报》2010,29(12):1745-1753
亚东岩组是高喜马拉雅地区重要的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之一。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对侵入亚东岩组的片麻状含石榴子石黑云花岗闪长岩进行了测年,获得岩浆结晶年龄为(499.2±3.9)Ma(中寒武世),提供了泛非构造-岩浆事件的记录。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黑云花岗闪长岩SiO2含量为68.04%~68.92%,在(K2O+Na2O)-SiO2图解上样品点落入亚碱性系列的花岗闪长岩区,A/CNK指数均大于1.1,在Shand指数图解上落入过铝质系列区。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属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曲线,出现弱Eu负异常(δEu=0.62~0.79);微量元素表现出Ba、Nb、Ta、Sr亏损和Rb、Th、U相对富集的特征。通过Rb-(Y+Nb)和Rb-Hf-Ta图解判别,认为亚东地区片麻状含石榴子石黑云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阶段。  相似文献   
126.
遥感技术在河南省考古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遥感技术在河南省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实践,探讨了河南省遥感考古工作的重点和研究内容,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考古的遥感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7.
求影响半径的方法很多。和其他方法一样图解法具备自己独特之处。首先,利用图解法,可以大大縮短计算时间:第二就是以后保存材料方便;第三,也是主要的一项,那就是它符合于节约原则,因为只需要从钻孔中抽二~三次水(在不同的水位降低的条件下),用抽水时所浮的涌水量及水位降低值,引用以下的公式  相似文献   
128.
河道扩散器排放近区稀释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超  吴东敏 《水科学进展》1993,4(4):309-315
稀释度是扩散器排放近区最重要的特性参数.本文借助试验研究的成果,分析河道扩散器排放近区流态特性.运用连续方程、动量和动能守恒原理,推导出回流型流动、无回流型流动及分层流流动三种流态情况下近区稀释度的计算公式.通过试验资料验证计算成果,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9.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分布大量早白垩世岩浆岩,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与班公湖-怒江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东卡错地体发现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109.4±1.9 Ma)。样品显示出较高的SiO 2(67.40%~69.48%)和Al2O 3(15.66%~15.81%)含量及较低的Mg#值(19.03~21.48),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196.45×10^-6~207.6×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且具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平均值为0.64);微量元素蛛网图总体呈右倾的锯齿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锆石εHf(t)均为负值且变化范围不大(-4.21^-10.59),对应的Hf模式年龄t2DM在1438~1842 Ma之间,显示古老地壳的特征。综合以上特征并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东卡错地体发现的花岗闪长斑岩为I型花岗岩,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东卡错地体与北拉萨地体或聂荣地体/南羌塘碰撞过程中板片断离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0.
基于不规则网络下网络流算法的相位解缠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勇  王超  张红  刘智  高鑫 《遥感学报》2003,7(6):472-477
相位解缠作为SAR干涉测量数据处理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算法。但现有的相位解缠算法仍无法解决高噪声问题,由此导致噪声区域的误差传递到其它区域,产生全程误差,从而影响相位解缠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网络优化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不规则网络下网络流算法的解缠方法,以干涉相干作为评价相位质量的标准,从含有大量噪声的干涉纹图中剔除低质量的相位,只对高质量相位进行处理,最终获取有用信息。该方法可以避免低质量区域的误差对高质量区域解缠的影响,保证高质量区域的相位解缠,从而获得较理想的解缠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