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335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591.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 CMIP6)中的两组子试验,结合线性斜压模式模拟的结果,研究了近年来亚洲内部出现的东亚减少、南亚增加的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调控亚洲夏季风响应的特征及物理机制。对东亚夏季风而言,在考虑海洋-大气耦合作用的气候系统总响应中,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显著地加强;在不考虑海洋调控作用的大气直接响应过程中,东亚人为气溶胶排放减少导致的陆地升温使得海陆温差增大,进而通过引起东亚陆地上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对南亚夏季风而言,其在偶极子型人为气溶胶强迫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变化特征。在大气直接响应过程中,人为气溶胶强迫引起的海陆热力差异变化导致南亚夏季风环流减弱、降水减少。在考虑海洋-大气耦合过程的总响应中,南亚夏季风环流表现出微弱增强,同时印度次大陆的南亚夏季风降水也出现增多的异常变化。这表明,局地和海洋-大气动力耦合过程在区域气候对人为气溶胶强迫的响应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通过线性斜压模式发现,东亚和南亚局地的人为气溶胶强迫导致的大气加热场异常不仅能影响局地的夏季风环流,还可以通过引起大范围的表面气压异常进而调控整个亚洲夏季风环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92.
互花米草入侵东滩盐沼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外来种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已经成功入侵崇明东滩 ,正在大量取代潮间带的优势种海三棱草 (Scirpus mariqueter)。采用圆筒取样比较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不包含蟹类 )的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这两种植物群落的变化差异。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密度在互花米草群落和海三棱草群落中分别为 3119个 /m2 和 345 9个 /m2 ,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但一些常见种的密度在两种植物群落中存在显著差异。从物种的相对多度看 ,两种植物群落中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种都是堇拟沼螺 (Assimineaviolacea)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filiforms)。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 ,互花米草群落中 ,平均每一个圆筒取样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香农 -威纳指数、均匀度都显著低于海三棱草群落中 ,而优势度则相反。互花米草群落中 ,食碎屑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大于海三棱草群落中 ,食悬浮物者和食植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小于海三棱草群落中。这表明互花米草入侵东滩海三棱草群落 ,竞争取代土著植物后 ,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同时显著改变了营养类群的结构。互花米草入侵所引起的植物群落高度、密度、盖度、生物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93.
中国冰冻圈水文未来变化及其对干旱区水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受气候变暖持续影响, 中国冰冻圈水文过程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在梳理已有过去冰冻圈融水变化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冰冻圈融水径流未来变化特点, 尤其是对冰川融水拐点及温升2 ℃阈值情况下, 到2050年和21世纪末, 冰川融水的可能变化进行了辨析, 进而研判了冰冻圈水文变化对流域、 重点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国未来大部分流域冰川融水径流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并呈现冰川径流持续减少、 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峰值和持续增加三种情况; 单条冰川融水可能会出现拐点, 而且拐点是否出现和出现的时间与升温速率和冰川面积大小有关; 在流域尺度上, 冰川覆盖率较大、 大型冰川面积占比较高的流域, 到2050年融水径流持续稳定增加; 冰川规模较小的流域, 冰川径流峰值早已出现; 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大多数流域, 冰川融水峰值在2020 - 2030年相继出现或变化呈现不显著增加或减少, 相对稳定; RCP情景温升2 ℃阈值下, 到21世纪末, 西北干旱区冰川融水量减少34% ~ 74%。冰冻圈水文变化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径流补给量减少、 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减弱、 流域径流变化幅度增加、 发生旱涝的风险增加、 春汛提前进而影响用水制度。  相似文献   
594.
云南马关县李子坪林场锡多金属矿处于都龙老君山复式花岗岩基西侧,该矿区有两种类型的锡矿,一是受断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型矿床,二是受地形地貌控制,面状分布的残坡积矿床。断裂构造及硅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95.
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多重PCR(Multiplex Species-Specific PCR)和DNA序列分析,基于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ytochromeoxidaseI,COI)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鉴定牡蛎种类及确定其分类地位,研究了广东雷州半岛东部沿岸牡蛎科(Ostreidae)常见牡蛎的种类及分布。本次研究从雷州半岛东部沿岸的11个地点采集了363个野生牡蛎样品,并对全部样品进行了形态分析和多重PCR的鉴定,对未鉴定出来的114个样品进行COI基因的扩增并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种类分析,共检测出3属5种牡蛎。巨蛎属(Crassostrea)有两种,分别为熊本牡蛎(C.sikamea)185个和福建牡蛎(C.gigas angulata)109个;小蛎属(Saccostrea)有两种,棘刺牡蛎(S.echinata)48个和团聚牡蛎(S.malabonensis)19个,牡蛎属未定种Ostreasp.1有2个。结果表明,雷州半岛东部沿岸牡蛎种类丰富,至少有5种牡蛎分布于潮间带,其中优势种为熊本牡蛎和福建牡蛎,分布范围比较广。小蛎属和牡蛎属牡蛎数量较少,分布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596.
探讨4种银鱼及香鱼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变异及它们的亲缘关系.测定和分析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线粒体COⅡ基因全序列及侧翼tRNA基因序列.并与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及香鱼的同源序列比较,发现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COⅡ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差异最小,香鱼与有明银鱼的差异最大.此外,选加大西洋鲑等共11种鱼类的COⅡ基因序列,用NJ法和MP法对其进行系统树重建,结果显示:系统树一致将4种银鱼和香鱼聚为一支,其中大银鱼与太湖新银鱼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597.
中国境内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是由降雪积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运动着的自然冰体,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从雪演化成冰的过程、机理和结果统称为成冰作用。成冰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冰川的发育条件、形成过程和物理特征等;成冰作用的空间变化又是冰川变化的一种反映,对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中国境内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开始于1962年谢自楚等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开展的成冰作用研究,随后不同学者对祁连山等地区冰川的成冰作用亦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冰川成冰作用概念。主要回顾了冰川成冰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境内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西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藏东南地区和横断山区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展望了今后冰川成冰作用研究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今后在成冰作用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8.
对博兴洼陷始新统和渐新统所取的20件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始新统与渐新统样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上地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一致。稀土特征元素之间的比值显示始新统和渐新统沉积物源岩虽都来自后太古代,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根据源岩属性判别图解可以看出始新统源岩主体为长英质火山岩,渐新统则为长英质和基性岩的火山岩混合物源。多方面对比认为:始新统和渐新统沉积物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明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沉积物源改造,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鲁西隆起与邻近盆地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所发生的构造分异事件,而这次构造分异也造成了邻近盆地内始新统与渐新统之间油气藏成藏要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599.
硅(Si)是硅藻等海洋生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加速消融,融水径流量快速增加,流域硅酸盐风化作用逐渐增强,导致大量Si元素随着融水释放出来并进入下游,很可能影响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碳循环并反馈气候变化.当前与冰川消融有关的Si释放及其影响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  相似文献   
600.
全球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快速推进,城市洪涝灾害灾害频繁发生,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城市问题,分析洪涝现象的时间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于采取科学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治洪涝灾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贵阳市1961-202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PEI指数、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小波变换,分析了近60年多尺度时序下的洪涝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①贵阳市月度和季节降水强度大,暴雨发生频次高,月度降水强度集中在大雨及以上,季节性降水强度集中在暴雨及以上,易发生极端降水事件,造成城市洪涝灾害;②多时间尺度下,SPEI值对于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的响应敏感程度不一,日尺度敏感程度最强,其他尺度趋于平缓,同时,大尺度对应的洪涝事件占比逐渐减少。③贵阳市发生洪涝的年份占总年份的21.67%,SPEI-12呈上升趋势, SPEI-3突变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突变后呈上升趋势且秋冬两季上升趋势显著,说明季节性洪涝有增强趋势; ④SPEI-1的周期变化特征为:在33个月主周期条件下的周期是23个月;在14个月主周期条件下的周期是9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