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122.
中国历史山洪灾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区域分布差异性明显且难以预报,关于山洪灾害分布特征的研究对于山洪灾害预警、山洪灾害防治区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历史山洪灾害点为基础数据,以6个一级地貌大区(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大区(Ⅰ)、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大区(Ⅱ)、华北-内蒙东中山高原大区(Ⅲ)、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大区(Ⅳ)、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大区(Ⅴ)、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盆地谷地大区(Ⅵ))为基本分析单元,统计对比不同地貌区域内山洪灾害数目、密度,并进一步分析山洪灾害随高程、高程标准差以及50年一遇6 h雨量(H6-50)的分布情况,从而获得中国历史山洪灾害的主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洪灾害集中分布于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大区及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大区,占全国山洪灾害的60%左右。6 h雨量(H6-50)处于240~280 mm区域山洪灾害密度最大。高程标准差小于30 m区域山洪灾害密度较大。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大区高程处于10~50 m间,高程标准差小于30 m,雨量(H6-50)在150~270 mm间地区山洪灾害密度较大;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大区山洪灾害集中分布于高程600 m以下,高程标准差小于50 m,雨量(H6-50)大于120 mm地区。以地貌区划结果为基本分析单元相对于行政界线而言更有助于分析山洪灾害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3.
中国山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各类灾害损失中所占比重日趋增大,其中房屋损毁是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房屋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提供的数据,分析房屋暴露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山洪灾害房屋损毁风险评估模型,对房屋损毁风险进行分析及原因探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县以一层住宅为主,占比达50%以上的防治县分布范围大致与中国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一致;砖混结构仍为迄今为止中国山区农村运用最为广泛的房屋结构类型,其次为砖木结构,再次为钢混结构和其它结构;② 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县房屋脆弱性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空间格局;房屋损毁风险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损毁风险较高的地区呈带状或集聚状态分布。损毁风险很高的地区集中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海南岛及东南沿海地带,且在燕山-太行山区呈现沿东北-西南方向的条带状分布,损毁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③ 房屋类型对山洪灾害房屋损毁风险贡献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北省;山洪强度对房屋损毁风险贡献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呈3条条带状分布:燕山-太行山分布带、浙闽滨海丘陵分布带、两广滨海分布带。  相似文献   
124.
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功能空间演进会产生重要影响,厘清承接地功能用地扩展的特征和驱动力差异,有助于深刻理解与掌握产业承接背景下其用地功能演变的基本规律。该文以赣州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年、2010年、2016年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诊断工业、居住、商业用地的空间演化特征及主控驱动力。结果表明:1)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背景下,不同功能用地的扩展规模、速率等差异显著,工业用地增长由快转慢,居住用地持续快速增长,商业用地扩展呈加速态势。2)功能用地扩展形态演化趋势迥异,工业用地核心区不断扩大,沿交通轴带扩展形成放射型空间形态,并催生居住和商业用地的空间分异;居住用地沿产业园区扩展,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组团式分布形态;商业用地由产业引导衍生专业市场,不断向团块集中型转变,形成点-轴式空间形态。3)政策性要素是功能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工业用地在政府主导下呈现显著的园区化成片开发趋势,居住和商业用地则受到较强的空间规划限制,不同功能用地扩展的区位选择因素差异显著。研究结论可为差别化调控产业承接地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5.
王楠  徐永臣  陶常飞 《海岸工程》2019,38(3):203-209
基于多波束探测获得的高精度海底地形数据,通过对水下地形进行设色纹理渲染生成地形和纹理数据集,以三维建模软件Multigen Creator和Terra Vista为主要工具,采用细节层次LOD(Levels of Detail)技术和虚拟纹理映射技术,建立起视景仿真领域通用的OpenFlight数据格式的三维地形数据库模型。利用交互式三维可视化分析软件Vega Prime可以真实直观地反映海底地形环境,实现了海底地形的三维可视化与漫游,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和解译水下地形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为海洋测量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方面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在水下目标分析、航行保障和水下AUV、ROV安全保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6.
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力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新目标,城市空间品质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目前空间品质的研究存在动态连续性和空间精确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获取的城市内部全天的动态人口信息,以街区为尺度定量评价北京市五环内不同功能类型街区的空间品质指数一天内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变化模式以及与人口活跃度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五环内空间品质随人群活动的变化存在不均衡性,且在时间、空间、功能性质方面存在显著的分化。具体为:空间上城市内环与外环、城市南部与北部的品质差异显著;时间上大体呈现“陡降-低值稳定-陡升-高值稳定”的不稳定趋势;不同功能类型上有着特殊的变化模式,并且功能区之间的空间品质均值差距较大,夜晚街区的居住空间品质在城区内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性。这些结果为微观尺度下城市的资源分配和合理规划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7.
在青岛太平湾砂质滩进行人为踩踏扰动现场实验,初步了解踩踏对砂质滩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现场扰动实验结果显示,受踩踏影响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在12 h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小型底栖动物对人为踩踏扰动的响应模式为向深处迁移致使丰度降低,并非平行向周围迁移。同时,本研究比较分析了旅游旺季(7月)和淡季(10月)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分布,结果显示,旅游旺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及其优势类群海洋线虫丰度明显低于淡季,并在中潮带表现突出。季节影响之外,旅游活动,包括沙滩上的散步、奔跑、嬉戏及浅海区的游泳活动引起的沉积物改变可能是导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组成及分布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对旅游扰动的响应机理还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8.
拉曼光谱能够反映碳材料结构的有序程度和结构缺陷,可用来表征高煤级煤—隐晶质石墨演化过程中结构变化。通过对受岩浆热变质影响的不同变形变质程度样品的拉曼参数与面网间距(d002)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G峰位置与d002呈现阶梯变化,能较好地区分出石墨与高煤级煤,S2峰位、D1、G半峰宽与d002呈较好的线性关系;D1与G峰峰位差和半峰宽比随d002减小而减小,S2与S4峰的峰位差随d002减小先增大后减小,而其强度比及面积比逐渐增大;d002与拉曼参数关系显示两次明显的结构演化跃变,即无烟煤至变质无烟煤阶段,Rmax>6.5%、P(D1-G)<235 cm-1、P(S2-S4)>525 cm-1以及半峰宽比显著下降、La/Lc迅速降低,为芳构化、芳环缩合作用增强向芳环叠片拼叠转变;半石墨至石墨演化阶段,P(D1-G)、ID1/IG与AD1/AG显著降低,La、Lc迅速增加。以d002为标度能较好地反映煤结构在不同演化阶段的Raman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129.
常规时间域地震属性分析是利用由叠前深度偏移数据转换至时间域的数据,这种转换将造成有效高频信息的损失,为了充分利用深度域资料成像精度高的优势,有必要开展深度域资料属性分析工作。由于深度域波数与频率和波速有关,如何获得高分辨率深度波数谱是深度域地震属性分析的关键。采用基于稀疏反演的谱分解方法,通过建立深度域过完备子波库,利用正交匹配追踪算法提高深度波数谱计算分辨率,通过理论模型的深度波数谱属性计算,并与时频谱属性进行对比,分析含油气储层的深度波数谱变化特征,通过实际资料的深度波数谱属性分析应用,验证利用深度波数谱进行含油气性预测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的深度波数谱分解方法具有较高分辨率,可作为深度域含油气储层预测的高精度手段之一。实际数据应用表明,深度波数谱含油气储层下方出现低波数伴影现象,可作为深度域指示油气储层存在的标志,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的深度波数谱分解方法可有效识别低波数伴影异常,对深度域地震资料进行含油气储层预测。  相似文献   
130.
气候变化下的祁连山地区近40 年多年冻土分布变化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冻土是一种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故气候的变化过程能反映和模拟冻土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基于高程-响应模型,运用高分辨率的高程数据(DEM)、经度数据(Longitude)、纬度数据(Latitude)、年平均气温数据(MAAT)和气温垂直递减率数据(VLRT)对祁连山地区近40 年的多年冻土分布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① 该高程-响应模型模拟的冻土范围和变化趋势与相关研究所引入逻辑回归模型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② 该模型模拟的1970s、1980s、1990s,2000s 的祁连山地区冻土分布面积分别为9.75×104 km2、9.35×104 km2、8.85×104 km2、7.66×104 km2。在这40 年中,冻土的分布范围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③ 从1970s 到1980s、1980s 到1990s、1990s 到2000s 三个时间段内,冻土分布范围的退缩速率分别为4.1%、5.3%、13.4%,其呈现逐渐增速的趋势,1990s 到2000s 出现了跳跃式增长。本研究可为分析长时间序列祁连山地区的多年冻土变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