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利用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以及径向速度计算的风切变结果,对一次典型的下击暴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强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状回波,在弓状回波前沿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产生下击暴流,造成地面强风灾害;下击暴流过程中,中层以上一直存在强度不断增大的径向风辐合,为系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下击暴流发生时,底层会出现相应的径向风辐散,是地面大风的直接反应;高低层垂直切变反映了强对流单体内部风场配置结构为底层有较强的暖湿入流、高层有明显的上层出流、中层以上升气流为主,这样的流场配置正是一般强对流单体中的常见特征.  相似文献   
102.
急流次级环流对陕南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王楠  李平 《干旱气象》2006,24(4):25-29
对2003年7月15日陕西宁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致宁强特大暴雨的中-α尺度对流云团,呈圆形或椭圆形,生命史为17 h;850 hPa低层水汽辐合对特大暴雨的贡献超出了700 hPa西南急流;急流次级环流提供的持续强劲上升运动是中-α尺度对流云团维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3.
王楠  乔剑 《陕西气象》2011,(2):29-32
应用陕西CINRAD-CB雷达资料对衰减订正迭代法及逐库法进行对比试验,发现衰减订正技术能弥补远距离回波衰减问题;迭代法计算结果最终趋于逐库法且耗费机时较多,因此逐库衰减订正技术更适合业务运行。逐库法由于逐库的累积计算,距离雷达较远的回波往往会订正过度,可以应用一定的不稳定判据来解决;强回波较弱回波衰减显著,订正效果也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小,因此该方法适用于陕西省非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衰减订正。  相似文献   
104.
GPS RTK观测数据的概率密度函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悦明  王楠 《测绘通报》2011,(2):6-7,16
讨论检验GPS观测值误差分布的重要性,提出对GPS观测值误差分布检验的基本方法和公式.通过检验的实际算例看出,GPS观测数据的误差分布一般不服从正态分布,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各种状况下GNSS观测值的误差分布.  相似文献   
105.
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补充中国海湾环境质量状况评估方法,作者通过整理和综合胶州湾常规监测项目中6年(2003~2008)的监测数据,经数据整理与综合、生境区域划分、评价因子选择、因子阈值确定、指数建立、指数验证与应用6个过程,初步建立了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指数存在季节性差异,本实验以夏秋季节为例)。指数建立过程中将生境区域通过溶解性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及透明度3项指标划分为参照区和受损区,低营养盐、高透明度海域划为参照区,相反则划为受损区。通过检验11项浮游动物因子参照区与受损区的差异性,最终确定7项为指数建立的评价因子。对7项评价因子得分加权平均即得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得分。将指数得分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表征不同的浮游动物要素质量状况。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建立为从浮游动物角度评估胶州湾环境质量提供了新的方法,是对胶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良好补充,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海区浮游动物的质量状况,同时为发展和完善海湾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6.
陕西省新一代天气雷达已全部投入业务使用,为各地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了大量高时空分辨率的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然而在业务运行过程中,发现多普勒雷达显示软件PUP有时会出现不能正常显示产品图像的情况,且很难查找到故障原因。  相似文献   
107.
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特征保持的IHS小波包活性测度融合算法.该算法首先对TM图像做IHS变换提取出I分量,然后对I分量和SAR图像做基于小波包活性测度的融合得到新的I分量,再将新的I分量与原始TM图像的H、S分量一起做IHS逆变换得到融合后的图像.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待融合图像的光谱信息,同时提高了待融合图像的清晰度和空间分辨率,防止图像纹理信息的丢失.  相似文献   
108.
中国历史山洪灾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区域分布差异性明显且难以预报,关于山洪灾害分布特征的研究对于山洪灾害预警、山洪灾害防治区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历史山洪灾害点为基础数据,以6个一级地貌大区(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大区(Ⅰ)、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大区(Ⅱ)、华北-内蒙东中山高原大区(Ⅲ)、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大区(Ⅳ)、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大区(Ⅴ)、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盆地谷地大区(Ⅵ))为基本分析单元,统计对比不同地貌区域内山洪灾害数目、密度,并进一步分析山洪灾害随高程、高程标准差以及50年一遇6 h雨量(H6-50)的分布情况,从而获得中国历史山洪灾害的主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洪灾害集中分布于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大区及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大区,占全国山洪灾害的60%左右。6 h雨量(H6-50)处于240~280 mm区域山洪灾害密度最大。高程标准差小于30 m区域山洪灾害密度较大。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大区高程处于10~50 m间,高程标准差小于30 m,雨量(H6-50)在150~270 mm间地区山洪灾害密度较大;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大区山洪灾害集中分布于高程600 m以下,高程标准差小于50 m,雨量(H6-50)大于120 mm地区。以地貌区划结果为基本分析单元相对于行政界线而言更有助于分析山洪灾害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山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各类灾害损失中所占比重日趋增大,其中房屋损毁是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房屋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提供的数据,分析房屋暴露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山洪灾害房屋损毁风险评估模型,对房屋损毁风险进行分析及原因探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县以一层住宅为主,占比达50%以上的防治县分布范围大致与中国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一致;砖混结构仍为迄今为止中国山区农村运用最为广泛的房屋结构类型,其次为砖木结构,再次为钢混结构和其它结构;② 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县房屋脆弱性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空间格局;房屋损毁风险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损毁风险较高的地区呈带状或集聚状态分布。损毁风险很高的地区集中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海南岛及东南沿海地带,且在燕山-太行山区呈现沿东北-西南方向的条带状分布,损毁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③ 房屋类型对山洪灾害房屋损毁风险贡献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北省;山洪强度对房屋损毁风险贡献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呈3条条带状分布:燕山-太行山分布带、浙闽滨海丘陵分布带、两广滨海分布带。  相似文献   
110.
基于激光雷达探测设备、风廓线雷达、探空以及常规地面探测设备,研究了乌鲁木齐2017年3月5—12日一次重污染过程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垂直分布特征及重污染成因。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过程中7—10日PM2.5日平均值分别为176、215.5、215.9μg/m3和176.3μg/m3,最高时刻达到364μg/m3;激光雷达探测结果表明污染物主要集中在600 m以下,且午后—傍晚阶段的消光系数是夜间的7倍左右;污染物的退偏振很小,结合探空湿度廓线得到混合层内相对湿度基本80%,说明气溶胶颗粒主要为水凝物的球形粒子。由风廓线雷达结果得到乌鲁木齐站附近500 m高度以下水平风速普遍低于2 m/s;从北到南地面5个加密气象站的小风频率依次为99%、100%、81%、48%和67%。在市中心高新区附近受城市建筑物的阻挡,整个污染过程中平均风速仅为0.66 m/s;靠近峡口的乌拉泊风速最大,平均风速达到2.3 m/s,重污染阶段7—9日的平均边界层高度为433 m,低的边界层高度和低风速是造成此次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