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安徽金寨县沙坪沟钼矿成矿岩体主要包括二长花岗斑岩、正长斑岩及花岗斑岩,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本文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主要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石中斜长石为钠长石;钾长石以条纹长石为主;黑云母属于镁质黑云母,富Mg、Al、K,贫Ca,MF值变化于0.65~0.72之间。黑云母化学成分显示本区岩体为I型花岗岩,属于造山带钙碱性花岗岩类,其成岩物质具壳幔混合的特点。黑云母矿物温压计计算结果显示,岩体固结温度约500~580℃,氧逸度变化范围是10-14~10-15.8,其含铁指数对寻找钼矿具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文良  孙晨阳  唐杰  栾金鹏  王枫 《地球科学》2019,44(5):1620-1646
为了解兴蒙造山带基底属性和多个构造体系演化与叠加历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基础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讨论了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演化历史.兴蒙造山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作用影响的地区,这些地区也遭受了中生代构造作用的叠加与改造.兴蒙造山带主要由微陆块和其间的造山带组成.虽然传统上认为属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地质体主要已解体为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但随着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地质体的相继发现,以及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古元古代橄榄岩包体的发现,可以判定兴蒙造山带内微陆块应具有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并且壳幔是耦合的.微陆块内部地壳增生以垂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以及次要的新太古代和古生代.相反,陆块间造山带或岛弧地体的陆壳则以侧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古生代.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早期;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石炭世晚期;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又经历了裂解与再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华北克拉通北缘增生杂岩带与北方微陆块群的最终拼合发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中三叠世,且为剪刀式闭合.晚古生代晚期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发生以及早中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的持续南向俯冲,控制了大兴安岭-冀北-辽西地区的岩浆活动,蒙古-鄂霍茨克大洋的闭合发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表现为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古太平洋板块中生代的俯冲起始时间为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东北亚陆缘主要表现为走滑的构造属性和陆缘地体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构造就位过程,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岩浆作用的向东收缩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和俯冲板片的后撤过程,古近纪晚期日本海的打开标志着东北亚陆缘从活动陆缘已经转变为沟-弧-盆体系,并且标志着东亚大地幔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红土型金矿中痕量金分析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枫  王毅泽  吕鹏飞 《云南地质》2011,30(3):353-356
总结红土型金矿运用痕量金分析的理论基础,对不同金标样样品进行准确度、精密度检查,表明痕量金分析可以满足矿点的检查、异常查证的基本要求。与室内法相比,本法有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及易掌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珠三角地区耕地多功能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珠三角地区实际情况,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求和评分法计算得出耕地各类功能指数。结果表明:2005—2013年珠三角各城市耕地总功能整体表现稳定,空间差异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功能等级较低,外围城市的功能等级较高,耕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耕地总功能的最主要因素;耕地的各项子功能整体表现较为稳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耕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及城市化水平、要素投入水平和政策因素等是影响各项子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出露于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小蜂蜜顶子组标准剖面的流纹岩(样品号:JH21-1)和非标准剖面小蜂蜜顶子组的安山岩(样品号:JX1-1)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2个样品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CL图像上显示条痕状吸收或典型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结合其Th/U比值(0.27~0.81),均暗示了它们的岩浆成因。定年结果表明:流纹岩(JH21-1)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92±2)Ma (MSWD=4.8),其形成于早侏罗世;安山岩(JX1-1)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72±1)Ma (MSWD=0.27),表明其形成于中侏罗世。前者与标准剖面时代一致,后者与小蜂蜜顶子组并非同一套火山岩。而2个样品中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εHft)值为+5.25~+9.37,二阶省模式年龄为803~1 177 Ma,暗示它们起源于中-新元古代新增生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上所述,吉林中部地区侏罗纪岩浆事件至少可以划分为两期--早侏罗世和中侏罗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可以认为吉林省中部地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岩的形成应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的地质作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以广州市大学生的行为活动和距离认知调查为基础,应用行为地理学理论和统计方法,总结了校园大学生群体距离认知的一般特征以及影响距离认知的因素,分析提出了校园大学生群体认知的3圈层空间结构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个人属性及其日常活动空间与距离认知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小兴安岭中部3个花岗岩和1个黑云母二长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了解其形成时代、成因以及它们所揭示的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区4个代表性岩石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显示出典型的岩浆震荡生长环带,暗示其为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研究区所讨论的花岗岩与黑云母二长岩均为早侏罗世(175~185Ma)岩浆事件的产物.这些花岗岩的SiO2含量为67.32%~75.61%,Al2O3含量为12.76%~16.71%,全碱(Na2O+ K2O)值为8.07%~10.40%,Na2O/K2O值为0.94~1.67,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此外,该期花岗岩的A/CNK值均小于1.1,且A/NK均大于1,显示I型花岗岩的特点;且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为特征.锆石εHf(183~185Ma)=+6.3~+10.8,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754~1092Ma,显示它们的岩浆起源于新增生陆壳的部分熔融.该期花岗岩与区域上同时代的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组成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揭示该区在早侏罗世处于一种伸展环境.结合区域早侏罗世火山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小兴安岭中部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形成应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作用和蒙古-鄂霍茨克洋向额尔古纳地块之下俯冲作用——即双向俯冲作用的弧后伸展环境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为加强矿业权的科学管理,维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汝阳县国土资源局结合本县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完成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兴蒙造山带东南缘黄松群代表性岩石的岩相学、矿物化学成分和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以确定它们的变质作用类型、变质温压条件、变质时代及其构造意义。岩相学研究表明黄松群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等代表性岩石以及不同类型的糜棱岩所组成。前者往往呈规模较小的面状分布,反映了主期区域动热变质作用,后者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反映了后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叠加与改造。此外,在与侵入体接触处产出的红柱石角岩反映了局部接触变质作用的存在。对黄松群代表性岩石的温压条件计算结果表明,该群主期变质作用的温压范围分别为525~597℃和5.8~7.5kb,地热梯度集中在21~27℃/km,揭示出黄松群中压型(绿帘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存在。对含石榴二云斜长片岩中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为239.22±3.02Ma,而黑云母糜棱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结果为193.91±2.16Ma,结合黑云母的封闭温度和研究区已有的年代学资料,认为前者反映黄松群中压型变质作用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而后者反映黄松群经历的后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结合区域上同时代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以及沉积建造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黄松群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中压型变质作用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该期变质作用标志着古亚洲洋东段的最终闭合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亚陆缘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增生杂岩的构成与形成时代,并结合同时代火成岩组合及其时空变异以及沉积建造组合,重塑了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演变历史.结果表明:①位于佳木斯地块东缘的跃进山杂岩代表了二叠纪俯冲带,它是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产物;②侏罗纪增生杂岩代表了侏罗纪俯冲带,与陆缘同期钙碱性火成岩组合以及含煤建造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