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季节性冻结高寒泥炭湿地非生长季甲烷排放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泥炭湿地是重要的大气甲烷(CH_4)排放源。由于高寒湿地非生长季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过去的原位观测研究大多集中在生长季,致使迄今仍对季节性冻土区高寒泥炭湿地的非生长季CH_4排放缺乏充分认识。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地区典型湿地为例,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人工观测方法,开展了跨越冬、春季和初夏季连续9个月的原位观测研究,试图了解该湿地的非生长季CH_4排放特征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与初步结论如下:(1)整个观测期间上午09:00(北京时间,下同)至11:00时段在6个空间重复位置的CH_4通量平均值介于0.1~1.0 mg C m~(-2) h~(-1);(2)非生长季也发生着较强CH_4排放,且温度响应系数Q_(10)(18.1~29.8)远远大于生长季(1.4~2.2),这意味着非生长季的CH_4排放对气候变暖更加敏感;(3)结合其他生长季的观测结果,对观测数据的外推估计,该湿地的CH_4年排放量约为29.4 kg C ha~(-1) a~(-1),其中非生长季的贡献率高达50%以上;(4)观测期的CH_4通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可解释为温度季节变化、土壤冻结与消融过程、水位(或土壤湿度)季节动态和植物生长节律等共同作用的结果;(5)CH_4排放年通量在湿地三种微地形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即凸起处相对最弱,凹陷处相对最强(p0.05),这主要是水位(或土壤湿度)、植物分布等因素的空间差异所致;(6)考虑到三种微地形在整个湿地的面积占比时,凸起处、凹陷处和过渡带对整个湿地CH_4排放年通量的贡献率依次大约为16%、11%和73%。不过,本研究中原位观测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上述结果或结论能否在年度或更长时间尺度上重现,还需要长期连续观测研究加以检验。 相似文献
22.
利用三维点云数据建模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点云滤波效果的好坏,通过对滤波方法的研究,可以提供尽量准确的地面点云数据.文章利用C#高级编程语言,结合OpenGL三维图形库对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进行噪声滤波处理;将三维激光点云投影到格网内的拟合平面上,通过变窗口均值限差法对高差、坡度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对比,确定出合适滤波参数,模拟表达实际地形的原貌.实验证明,变窗口的均值限差法可以滤除绝大部分噪声,对于紧邻地面的部分噪声,可以通过进一步拟合最小二乘曲面或加入先验信息等方法去除.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去除噪声,而且还能较大程度地保留地形的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23.
24.
为从行为学角度解释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 Philippi)的跑滩现象, 研究了规格、温度对其跳跃行为以及底质、流速和周期性干露对其潜沙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国蛤蜊运动能力与其规格和水温有关, 3 mm稚贝不具备跳跃能力, 5 mm以上具备跳跃能力; 跳跃频率和高度随水温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中国蛤蜊稚贝潜沙比例均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 各时间节点中国蛤蜊稚贝在细沙底质的潜沙比例最高, 中沙底质次之, 粗沙底质最低。施加微弱水流后, 中国蛤蜊稚贝潜沙速度和比例显著增加; 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部分稚贝被水流冲走, 潜沙比例随之下降。周期性干露会导致中国蛤蜊稚贝从底质中爬出, 干露时间越长, 爬出比例越高。干露后的稚贝重新放置于海水中, 部分稚贝会在水面漂浮一段时间后再下落至水底, 漂浮比例随干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从行为学角度初步查明了中国蛤蜊跑滩现象, 为解决中国蛤蜊防跑滩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5.
26.
27.
湿地处于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具有复杂景观空间结构和变化过程的重要生态系统。遥感技术在湿地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RF)算法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能较好地捕捉破碎信息,模拟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是提取湿地信息的有力手段。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总结了随机森林算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生态学应用中的改进;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查阅了随机森林算法应用于湿地的相关文献;归纳了随机森林算法在判别湿地土地覆盖类型、预测湿地植物分布和生长、预测水鸟巢址选择和迁徙中的应用;指出了已有相关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8.
舞阳凹陷在核二1时期开始沉积大量的盐岩,核一段沉积末期盐岩消失。依据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时空上分析该凹陷盐岩沉积与构造的响应关系,得出如下2个结论:(1)核二2段沉积末期是舞阳凹陷的一个重要构造转换期,在该时期受构造挤压作用舞阳凹陷开始抬升,基底走滑构造开始活化,核三段—核二2段沉积地层与核二1—核一段沉积地层有明显的差异。(2)舞阳凹陷的盐岩沉积与构造有明确的响应关系,构造活动控制了盆地边界的变化,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封闭的凹陷,进而减少了进入盆地的物源,盐岩开始沉积。 相似文献
29.
地下水位在非淹水期对湿地植物的生长影响较大,但目前相关研究十分缺乏.本文选择鄱阳湖典型植被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埋深10、20、40、80和120 cm)对灰化薹草形态指标、地上生物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灰化薹草的株高、叶长和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地下水位10 cm处理组的灰化薹草生物量为0.371±0.017 g,为地下水位120 cm处理组(0.084±0.004 g)的4.4倍;处理组间灰化薹草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由地下水位10 cm处理组的6.29±0.70μg/g增加到地下水位120 cm处理组的8.54±1.37μg/g,表明随着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灰化薹草面临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灰化薹草的生理生态响应综合表明,地下水位埋深20 cm以内适宜灰化薹草的生长,地下水位埋深80 cm以上的干旱胁迫会阻碍灰化薹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30.
为了解铜陵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生态健康状况,于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进行6次调查.结果显示:(1)浮游植物共检出6门88种,总密度变化范围为8.20×105~1.60×108 cells/L,均值为2.19×107cells/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34~27.76 mg/L,均值为9.45 mg/L,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浮游蓝丝藻(Planktothrix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2) RD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受水温、悬浮物、总氮、亚硝态氮和总磷影响;(3)浮游植物隶属于22组功能群,基于功能群的Q指数表明,铜陵西湖水质整体处于“中等”状态,7月水生态状况最差,11月最佳;(4)依据候选参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最终选定生物量、密度和Margalef指数来构建铜陵西湖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其评估结果与Q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但P-IBI评估结果(整体为“较差”状态)更为严格.本研究阐述铜陵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基于浮游植物Q指数和P-IBI评估其生态健康状况,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其水环境管理及城市湖泊生态健康评估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