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遥感和GIS支持下,提取了湘江流域2004年、2013年土地利用信息。以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气候环境指标等为因子,采用质心聚类法,对湘江流域各类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及其异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湘江流域各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分为三类:中速变化型、快速变化型和慢速变化型;(2)共同特征为:这三类的雷达统计图基本都呈"扇形",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率最大,故"扇柄"的端头较尖,其他指标变化率小,故"扇头"较圆。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减少是主线,水域、未利用地和林地呈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土地利用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气候环境、人类活动及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3)不同之处为:三类变化率雷达图分别呈"水滴状""犄角状"和"流星状"。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变化幅度较大,耕地、水域和林地波动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趋势主要由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决定,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对未利用地的影响较明显,水域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和政策对林地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湘江流域土地利用交替转化规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2.
利用常规资料、天气图、物理量诊断分析等资料,对"云娜"登陆后的特征及其对商城造成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大深厚的台风低压是主要影响系统;华北地区弱冷空气侵入台风倒槽是主要原因;地形对降水起增幅作用;水汽通量和垂直速度中心与特大暴雨落区一致,对特大暴雨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3.
基于ERA-Interim逐日4时次再分析资料和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80-2013年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特征进行分析,探究江淮流域夏季低频降水的前期预报信号,结果表明:1)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受10~30 d低频振荡影响显著,10~30 d低频分量在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中占较大比重.2)200 hPa上,低频降水过程发生前...  相似文献   
124.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H4电磁成像系统是一套双源型电磁法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的物探系统,它是CSAMT和MT的结合体,应用该系统对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中与砂岩型铀矿相关的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和断裂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证明了EH4在矿产勘查应用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5.
由于受海上自然条件制约,埕岛油田自建设初期就高起点高标准要求,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建立了采油、火气、平台现场、电力、船舶等一系列自动化系统,建成了一个新型的信息化油田。实践证明,这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生产风险及强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6.
结合山东省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实际,为解决不动产登记系统跨网数据交换技术问题,本文通过安全标记技术、多维动态标记和多机隔离技术等关键技术,使不动产登记跨网数据交换系统具有等级保护定制、跨级主客体访问控制和跨网应用实时监控三大系统特色,解决了数据传输安全的关键技术难题,保障了在不动产登记数据从电子政务外网交换到自然资源业务网过程中,数据从低密到高密的传输安全。  相似文献   
127.
利用EQ3/6地球化学软件分析浸泡过膨润土和混凝土的预平衡花岗岩裂隙水中Pu的存在形态,同时采用批式法测量了主要存在形态在花岗岩中的分配系数。结果表明:浸泡后,地下水化学成分发生变化;Pu在地下水中存在形态不变,主要以Pu(Ⅳ)价态Pu(OH)5-形式存在;在室温(25℃)、粒径0.25~0.5 mm、固液比1:25g/mL条件下,Pu(Ⅳ)在花岗岩中分配系数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吸附时间大于20 d后,分配系数逐步趋于稳定值,分配系数为115 mL/g。  相似文献   
128.
该文对传统护坡和生态护坡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以重庆市江津区大肚子河整治工程为实例,说明2种护坡组合应用可以扬长避短,为今后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9.
130.
广西陆川米场-博白三滩成矿带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以W、Mo矿化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本文对带内与W-Mo矿床有关的油麻坡复式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研究。油麻坡岩体由花岗闪长岩(主体)和白云母花岗岩(补体)两部分组成。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补体是主体经历分离结晶后的残余岩浆,而本文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主体和补体分别形成于109.0±0.3Ma和100.7±0.5Ma,后者明显晚于前者约10Ma,说明两者不大可能是同一岩浆房演化的产物。来自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方面的证据也不支持两者是分离结晶关系,主要包括:①主体含自形角闪石,常见榍石和磁铁矿等副矿物,表明岩浆富水、高氧逸度的性质。而补体不含角闪石,常见萤石、钛铁矿和硫化物等副矿物,表明岩浆富F和偏还原的性质。这与两者的分离结晶演化关系不吻合;②补体锆石的U含量极高(平均高达10602×10-6),从而出现特有的蜕晶现象、裂纹等放射性损伤结构,明显不同于主体锆石(平均U含量为860×10-6);③补体强烈亏损Sr、Ba、Eu和LREE,富集Na、Rb、Ga以及W、Sn等成矿元素,并具有典型的稀土四分组效应和non-CHARAC特征,微量元素模拟计算表明,补体与主体没有演化关系;④主体和补体的Nd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εNd(t)分别为-5.1~-4.0和-9.6~-8.6)。本文提出高度演化的补体花岗岩是新的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由于其富F,导致岩浆固相线大幅下降(岩浆期延长),所以经历了比主体岩浆更为强烈的熔-流体相互作用,有利于萃取W、Mo等金属元素并使之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