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植物碳(C)、氮(N)和磷(P)元素平衡是当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以往关于植物营养元素的研究多集中于植物叶片水平,而对植物根系元素的研究较少。为此,沿藏北高寒草原安多-那曲-班戈-申扎-尼玛-改则-革吉-噶尔样带,在34个样点采集优势物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根系样品,分析其C、N和P元素含量及其相互比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紫花针茅根系C、N和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57.17~458.99 mg/g,6.49~16.42 mg/g,和0.22~0.77 mg/g;紫花针茅根系N含量与全球植物根系平均值基本一致,但是其根系P含量低于全球平均值;紫花针茅根系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受纬度、经度、生长季降水量、土壤磷含量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海拔、生长季均温和土壤氮含量对其影响则不显著。紫花针茅通过对高寒环境因子的长期适应,其根系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极端环境下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分配和利用策略,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正>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高海拔高寒区,有着独特的生态地域单元,其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地位,并且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是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天然实验室。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羌塘高原,海拔4 500~6 000 m,北面横亘着雄伟宽厚的昆仑山脉,南面逶迤着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东界是一道起伏平缓的内外流水系分水岭,西抵印度河上源及喀喇昆仑山脉东南端。除南北边缘地带分  相似文献   
33.
了解地表水和沿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采集滦河河水及沿岸地下水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阴阳离子三角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水样的离子特征和水化学类型的形成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过渡到HCO3·SO4(SO4·HCO3)型,再逐渐转变为Cl·HCO3型,而阳离子则由Ca(Ca·Mg)向Na·Ca(Na)型转化。(2)浅层地下水化学的形成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结构的控制,在山间盆地和冲洪积扇,溶滤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主要作用,向下游随着含水介质颗粒变细,地下水径流速度变缓,溶滤作用减弱,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增强,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河水和地下水的钠吸附比(SAR)不断增大,说明溶滤作用逐渐被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代替。(3)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SO4·HCO3-Ca·Mg)型。水化学形成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同时受河床中的碳酸盐矿物和硅铝酸盐矿物溶滤作用的影响,在冲积海积平原可能存在蒸发盐岩的溶解。  相似文献   
34.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于1987年正式建站。近20 a来,开展了水、土、气、生等多方面的长期监测与试验,并以环境变化下的亚高山森林生态研究为主线,以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为核心,对贡嘎山及其邻近地区的现代自然生态环境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冰冻圈演化与动态和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等展开了多学科研究,为推动我国山地科学和森林生态研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近20 a来贡嘎山站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35.
西藏小城镇体系发展思路及其空间布局和功能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藏小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西藏小城镇发展思路及发展战略,将西藏小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划分为如下五大区域:①藏南宽谷山原城镇发展区,②藏东南山地城镇发展区;③藏东“三江”流域城镇发展区,④藏北高原城镇发展区;⑤藏西高原城镇发展区。通过各城镇发展区自然环境特点、区位条件、特色资源分布及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与潜力的分析,对130个建制镇的功能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36.
围栏封育作为直接有效的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模式,广泛应用于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围栏封育显著提升植被覆盖并改变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然而当前对其如何影响高寒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定量研究不足,缺乏对影响机制的认识。本研究以藏北腹地典型高寒湿地和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开展禁牧-放牧配对观测,并基于围栏内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连续两年的观测数据,探究围栏封育后的地表水热平衡变化,以提升对围栏封育改变地表水热通量机制的认知。结果显示:高寒草原和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且分别以感热作用(波文比为1.60)、潜热作用(波文比为0.31)为主导向大气传输能量。围栏封育降低了高寒草原地表通量值,感热通量减小5.99 W·m-2,潜热通量减小4.84 W·m-2;围栏封育提升了高寒湿地的地表通量值,感热通量增加3.04 W·m-2,潜热通量增加30.95 W·m-2,围栏封育后高寒草原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均值均下降,高寒湿地则增加。围栏封育对地表能量通量影响强度集...  相似文献   
37.
西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分形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全样和层样采集与测定,运用土壤粒径的质量分布原理,计算出它们的分形维数。并分析其与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土壤分形维数在剖面不同深度的纵向变化。结果表明:i.土壤分形维数不仅可以反映土壤质地的均一程度,而且可以间接反映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ii.土壤肥力与土壤分形维数有显著的相关性。当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Dp<2.65和微团聚体组成分形维数Da<2.44时,土壤肥力最佳。iii.Dp值和Da值随深度呈波状变化,峰值出现的深度与土地利用方式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
遥感技术在曹妃甸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曹妃甸野外调查与研究中,通过综合使用8种卫星10种类型的遥感数据源,分析不同类型数据的图像特征,结合野外验证,对地表环境现状及变化、海洋悬浮泥沙分布与变化、地面沉降变化速率、潮间带特征等展开研究,取得了预期成果。研究发现,Landsat卫星数据良好的历史延续性和光谱特性使其可以有效应用于地表环境变化、海岸线变迁、悬浮泥沙和潮间带特征等多项研究中;综合使用多源数据可以填补监测周期,提高地面沉降、海岸线特征等调查的精度;加强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潮间带特征的应用研究对开展潮间带调查工作具有积极意义。该项研究为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海岸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9.
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分析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特征,明确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运用生态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分析等手段,对西藏高原在生态区、生态亚区和生态功能区3 个级别上进行生态分区,划分为7 个生态区、17 个生态亚区和76 个生态功能区,并用3 级命名法对这些分区进行命名,绘制了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分区图,为高原生态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为克服各向异性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局限,本文研究了各向异性介质拟声波方程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解法.首先,从VTI介质胡克定律和qP-qSV波频散关系两种思路出发,通过声假设近似,给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VTI介质一阶拟声波方程,并通过引入波场的伪速度分量,推导了一种新的VTI介质一阶应力-速度方程,并通过旋转坐标系将其推广到TTI介质中;其次,构造了一阶拟声波方程的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格式,并推导了相应的PML边界条件;最后,对本文方法中固有的qSV人为干扰波的产生机制和压制方法进行了简单讨论.数值结果表明:3种一阶拟声波方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上是等价的,相对于各向异性弹性波正演模拟,其节省了内存,提高了计算效率;各向异性因素会影响反射波旅行时和振幅等波场特征,在后续的处理、反演和解释中不可忽略;VTI介质HESS模型的逆时偏移结果也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