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环渤海经济区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在集成研究区内多年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区内的地质环境背景及发育分布规律,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内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首次编制了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问题图,该图不仅反映了区内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同时反映了区内的特色地质资源,为国土规划的编制、地质环境管理等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利用MapGIS软件的库管理功能建立了图件的空间数据库,为数据搜索和更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2.
荒漠化评价的物元可拓识别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拓学是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本文运用可拓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金沙江干热河谷荒漠化程度综合评判模型,模型输出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吻合,为荒漠化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生态安全战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突出,具有不稳定性和敏感性特点。随着高原的抬升和全球气候变暖,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加大,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干预下,出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生态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基础上,提出西藏生态安全总体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对策。  相似文献   
24.
革吉县草地资源类型、生态地理分布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革吉县草地资源的类型、生态地理分布与退化现状及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革吉县草地资源的建设与恢复与保护对策,对进一步促进革吉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西藏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文章通过在抽样调查和政府统计年鉴有关资料的分析,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立足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制约西藏自治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①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②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③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与服务体系落后;④劳动力素质差,科技在农牧增收中的作用小;⑤非农牧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组织与引导;⑥农村组织化程度低和传统习俗对农牧民增收的制约。最后文章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对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六大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6.
西藏高原土壤可蚀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数学模型和GI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西藏自治区土壤普查资料为数据源。计算出西藏高原各土种的土壤可蚀性K值。在此基础上,以县为单元并运用面积进行加权平均,获得该区的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对高原特殊成土条件下可蚀性的研究与探索,有利于深入理解西藏高原的土壤侵蚀特点、规律及其成因,提高土壤侵蚀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27.
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的地学数据共享是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分析地学数据特点、共享现状、现有问题以及区块链技术架构、基本原理、应用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区块链技术在地学数据共享领域中的应用场景, 以期地学机构能够借助区块链技术更好地管理数据资产、推动地学数据共享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28.
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4000m,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单元,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表现在对我国东部气候与环境的影响,对众多亚洲著名河流的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节作用,减少高原沙尘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为高原特有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思路和由保护、建设和支撑保障三大体系组成的屏障体系构架。通过西藏生态经济分区,揭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29.
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南沙海域的风场、海浪场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风浪成长关系,建立了适用于南沙海域的风浪模型。月平均场分析结果表明:在季风期,南沙海域的月平均有效波高与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位于中南半岛的东南部存在一个风速和有效波高的大值中心,冬季强于夏季,中心位置随季节转换稍向下风向移动。频率分析结果表明:南沙海域全年以4级以内风力和3级以内海浪出现的频率最高,6级以上大风和5级以上海浪主要出现在冬季风期间;全年最大风速和浪高出现在10、11月,最大风速达到8级,最大有效波高可达6级,但频率非常小;整个海域风速和浪高最小的时期是4—5月。  相似文献   
30.
了解地表水和沿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采集滦河河水及沿岸地下水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阴阳离子三角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水样的离子特征和水化学类型的形成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过渡到HCO3·SO4(SO4·HCO3)型,再逐渐转变为Cl·HCO3型,而阳离子则由Ca(Ca·Mg)向Na·Ca(Na)型转化。(2)浅层地下水化学的形成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结构的控制,在山间盆地和冲洪积扇,溶滤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主要作用,向下游随着含水介质颗粒变细,地下水径流速度变缓,溶滤作用减弱,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增强,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河水和地下水的钠吸附比(SAR)不断增大,说明溶滤作用逐渐被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代替。(3)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SO4·HCO3-Ca·Mg)型。水化学形成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同时受河床中的碳酸盐矿物和硅铝酸盐矿物溶滤作用的影响,在冲积海积平原可能存在蒸发盐岩的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