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四川东北部的万源中侏罗统湖泊(砂)砾岩中发育了典型的丘洼构造,揭示了湖泊粗粒摘沉积要中也能发育风暴沉积。丘洼构造具有明显的特点:1)规模普遍较大,宽度多在数米,最大宽度可达 7.85 m;高度多在数十厘米,最大可达 2.53 m;2)发育在砂砾岩中,甚至可以完全发育在砾岩中。砾石的排列方式具有“八”字形和反“八”字形,与风暴浪的汇聚与发散有关;3)无论是丘状或洼状构造都具有很好的正粒序性。砾石的分选磨圆极好,多发育了双倾向叠瓦构造。砾石主要为石英岩,来自于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揭示了大巴山南缘在中侏罗世时已经经历了大幅隆起和大幅剥蚀,进而揭示了大巴山南缘在中侏罗世已经发生了造山作用。通过喷流模拟实验建立了最小悬浮速度公式,并计算了风暴浪的相关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2.
针对当前教学培养模式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缺乏综合运用能力的问题,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身创新的能力,论文基于"惯导和组合导航原理与应用"课程具备的多学科知识点交叉融合的特性,通过探索多学科知识点的联系以及各类知识所能解决的问题,主要从课程的理论框架与特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多学科交叉式教学方面进行分析与改革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反馈,对测绘类专业的导航学课程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近海风电结构的发展正面临“降本”、“增效”两方面问题的考验,结构振动控制技术是其突破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由于风电塔上部的风轮-机舱组件(rotor-nacelle assembly, RNA)在运行状态的非线性控制策略,给风电结构的振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国内外近海风电结构振动控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搜集、整理与归纳,结合近海风电结构体系的动力特点分析了不同类型阻尼器的减振原理、研究方法、适用场景与性能优劣。结果表明:风电结构的振动控制将从传统高耸结构的控制理论出发,结合风机的变速-变桨时变特性,提出更加高效、有针对性的减振技术。  相似文献   
24.
为建立系统的超前区域水害探查治理技术体系,分析概括我国石炭-二叠纪煤田煤层赋存及水文地质条件,从水害治理工程的系统性出发,围绕我国煤层底板水害超前区域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钻孔施工条件、层位选取、钻进工艺3个主要因素,概化形成适用于我国华北型煤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模式。综合考虑煤层埋深、煤层底板承受水压、底板岩层结构组合等判识指标,确定了各类治理模式的选择准则;结合钻孔布设、注浆材料2项指标,进一步划分出超前区域治理亚类模式。以淮北矿区、韩城矿区2个典型超前区域治理工程实践为例,分析了各区域治理模式的选取原则及工程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煤层底板含水层超前区域治理工程模式选择与底板注浆工程实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5.
采样点数目对反距离加权插值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采样点数日对反距离加权插值结果的影响,以面积为2.076×10^5km。的自俄罗斯为研究区域,采用数目逐渐变化的采样点作为实验数据,通过交叉验证方法,得到了采样点数目与插值精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采样点数日减少,插值误差呈现先缓慢上升后迅速上升再缓慢上升的趋势。就本组数据而言,当采样点逐渐减少到约为总采样点数目的70%左右,插值的质量会发生突变。计算采样点的密度,得出每100km。采0.9-1.3个点(即每76-109km2采集1个点)的情况下,捕值精度变化不大。鉴于研究所得,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可供大区域插值时。采样方案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6.
缝洞体系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的一个重要对象。以往的研究发现断溶体是一种重要的构造缝洞体系。最近我们在研究碳酸盐岩构造缝洞体系时发现了一个新的构造缝洞体系:褶溶体。褶溶体是一种褶皱作用控制下的溶洞裂缝体系。根据褶皱部位可以分为3种褶溶体:1)背斜褶溶体;2)向斜褶溶体;3)翼部褶溶体。背向斜褶溶体与褶皱过程中的虚脱和轴面节理有关;翼部褶溶体与层间滑动和翼部褶断有关。以背斜褶溶体最为重要,因为最易于富集油气,形成缝洞油气藏。褶溶体的形成与岩性、岩层厚度和褶皱的形成过程中的应力状态和岩层破裂过程及古气候、古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7.
基于2013—2022年四川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四川及邻区2.0≤ML≤5.5的36 693次地震事件观测资料,利用震级残差统计方法得到59个区域台站的单台ML震级与台网平均ML震级的偏差、各单台记录地震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结果显示:震级偏差统计直方图基本呈正态分布,相对集中于-0.5~0.5;单台ML震级偏差沿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分区特征明显,呈现“东高西低”,即川西高原地区台站ML震级偏小及四川盆地台站ML震级偏大特征;从ML震级随震中距的变化曲线来看,当震中距<150 km时,单台测定的ML震级较台网平均震级偏小,当震中距≥200 km时,单台测定的ML震级较台网平均震级偏大。  相似文献   
28.
针对现有井中激电观测方式工作效率较低以及数据质量需要提高的问题,研制出一种新型井中激电勘探装置.该装置可进行阵列全波形井中激电测量,同时采集极化场电位(V)、电位差(ΔV)和二次场电位(V2)、电位差(ΔV2)并记录时间信息(T),进而求出各种激电参数.为检测该装置的有效性,在安徽某铜金矿进行了全波形阵列井中激电的应用研究工作,判断出钻遇矿体的连通性,确定了该矿体走向及分布范围.应用结果表明:全波形阵列井中激电观测方式工作效率高,抗干扰能力强,观测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9.
采用质点运动判别法与偏振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S波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获得了6个台站S波分裂参数结果:位于余震密集区的L6202台有2个快波优势偏振方向(NNE向和近EW向),在主震后1个月其快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随着余震的发生应力得到释放,其快波偏振方向调整为NNE向;L5111台无明显的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体现了该区域复杂的地质结构和主震后应力调整作用;L5112台的快波优势方向为NNE向,与岷江断裂走向大体一致;位于余震密集区东侧的JZG台快波偏振方向为NW向,与塔藏断裂的走向一致;位于余震密集区南侧的L5110和L5113台的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为近EW向,与九寨沟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各台站的归一化平均慢波延迟时间在1.2~5.0 ms/km范围内,L6202、L5112台的平均慢波延迟时间明显大于JZG、L5110台,反映出余震密集区的应力积累强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30.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四川台网的应用——宽频带面波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国内2009—2016年间的217次地震事件,重新测定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面波震级M_S和部分矩震级M_W,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M_S与M_(S(BB))差值分布为-0.1~0.6,其中97%的地震M_S较M_(S(BB))偏大,通过正交回归分析,M_(S(BB))较M_S系统偏小0.27左右;(2)M_W与M_S差值为-0.8~0.35,其中M_W与M_S差值在±0.3以内的地震数约为74%,由正交回归分析4.0≤M≤8.0时M_S整体偏大,且偏差值随着震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偏大范围为0.1~0.4之间;(3)M_W与M_(S(BB))差值分布为-0.5~0.55,差值在±0.3以内地震占87%,正交回归分析出4.0≤M≤5.0时M_W较M_(S(BB))偏大,偏大范围为0~0.13,而5.0≤M≤8.0时M_W较M_(S(BB))偏小,偏差值均在0.23以内。总体来说,相较于M_S,M_(S(BB))与M_W的偏差更小,M_(S(BB))更接近地震矩震级M_W,更能准确评估地震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