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航空货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配置全球和大区域尺度的优质资源,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航空货运的空间统计数据和面板数据,以机场所在城市为基本单元,剖析了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过程与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揭示了中国航空货运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航空货运在过去20年间从快速发展阶段过渡至平稳发展阶段;2)中国航空货运区域间差异显著,货运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重心位于徽鄂豫三省交界处,呈现河南→安徽→湖北的迁移趋势;3)中国航空货运格局保持相对稳定,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菱形空间格局得到强化;4)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受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地面交通发展等因素影响,但各因素对空港型国家枢纽城市与非枢纽城市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2.
43.
肖凡  王姣娥  黄宇金  古恒宇 《地理研究》2022,41(5):1338-1351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的因素往往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然而既有研究对其关注尚少。基于2017—2019年间认定的21579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刻画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识别了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效应,结果表明:① 2019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在以“北上广深”为首位中心,以成渝与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次位中心的高度集聚特征。② 企业内部因素、城市知识创造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创新环境水平和外部连通水平共同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分布。③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的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公司年龄、高校学生数量、互联网的影响呈现出“东-西”向空间分异格局,专利申请数、高新区、生活设施的正向影响呈现出“南-北”向空间分异格局,高铁的正向影响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空间分异格局,研发费用投入对东北地区影响最大,市场化水平对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地区影响最大。④ 影响因素存在尺度效应,靠近创新末端的变量具有更大的作用空间尺度。最后,本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4.
基于空间视角的风险投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险投资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随着行业整体的发展以及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对信息、时间和成本等要素的较高要求,空间的约束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成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在此背景下,梳理总结国内外空间视角下的风险投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论文首先明确风险投资概念并梳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空间视角下的风险投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针对风险投资机构、被投企业与投资活动,归纳风险投资的空间分布特征;再结合风险投资过程,就风险投资的本地偏好以及距离对投资策略和投资绩效方面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结合交通发展对空间约束作用的克服,总结现有研究对交通影响作用的探讨;最后基于已有研究进展与不足,探讨相关研究启示与展望。  相似文献   
45.
地理信息科学传承了地理学的空间分析传统。在地理空间分析中,由于地理空间的特殊性,地理信息科学在构造分析方法时,需要考虑空间效应。然而,空间效应具体的内涵和外延,到目前尚未有系统探讨。本文定义了地理空间效应,进而在形式化定义空间、位置、场、距离、区域等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4类空间效应:即空间异质性效应、空间依赖的近邻效应、空间交互的距离衰减效应、和空间分区的尺度效应,探讨了4类效应的内在逻辑关系,建立了统一的表达框架。其中,空间异质性效应是最为基础的效应,近邻效应和距离衰减效应反映了地理空间中两个位置之间的二阶关系,尺度效应则由于区域单元的汇总带来,因此这4类效应形成了递进关系。最后本文梳理了目前地理分析中对空间效应的体现,指出了地理空间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空间效应的揭示和量化能力。  相似文献   
46.
由于速度、票价、合理运距等技术经济特征的差异,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可以反映不同功效层级的空间运输联系,并对国土空间结构重塑产生影响。本文基于铁路列车时刻表数据,采用客流联系强度模型,研究了基于高铁与普铁服务的差异化空间级联系统秩序,比较了两者对功效空间的区域整合效应。研究结论为:相较普铁而言,高铁的空间布局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梯度格局更一致,距离衰减效应更显著,在600 km范围内最具优势;高铁与普铁优势城市分别集中在长江以南和以北,考虑旅客运输需求后显示普铁服务更为均衡。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技术经济优势、高铁与普铁竞争以及网络布局影响下,高铁功效空间区域整合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以邻近区域集聚形态为主,普铁则形成了宏观尺度的南北向和东西向跨区域廊道集聚形态,二者对功效空间区域整合亦分别呈现出多中心等级化与多板块均衡化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47.
中国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的评价、优化与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交通枢纽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交通枢纽布局对于构建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交通枢纽的布局优化问题历来是交通运输工程学和交通地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当前有关交通枢纽布局的研究多局限于同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乃至互相矛盾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研究首先确定影响交通枢纽布局的各评价指标,建立了由3 大类20 项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337 个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利用最大化覆盖模型,在科学评价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潜力的基础上,识别出80 km、120 km、160 km和200 km 4 组服务半径约束下中国综合交通枢纽的最佳布局数量及其空间分布,从中归纳交通枢纽布局数量同目标函数值之间的一般规律,并最终优选出适合我国当前最优布局的42 个交通枢纽。研究对优选的42 个交通枢纽进行等级体系的划分和空间效应的模拟,分别从服务的空间范围和服务的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所服务的国土面积、人口和GDP均优于国家规划集成的枢纽。  相似文献   
48.
王姣娥  莫辉辉  焦敬娟 《地理研究》2013,32(11):2079-2091
收费公路是公路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高等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20 世纪80 年代初以来,我国收费公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探索阶段(1981-1997 年)、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3 年)以及规范治理阶段(2004 年以来)。国际比较研究显示,人口、经济总量和国土面积会影响收费公路的规模,而中国收费公路的发展明显偏离了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路网规模过大、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总体上,中国收费公路在空间格局上具有显著的反U型结构--东、西部地区收费公路规模均高于中部地区,且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与中国东中西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经济格局不协调。收费公路财务指标的投资、收入和支出具有U型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不一致;但单位公里的收益水平呈现梯型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大体吻合;投资回收期表明中国收费公路总体具有可行的盈利水平,但省级区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9.
海航航空网络空间复杂性及演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焦敬娟  王姣娥 《地理研究》2014,33(5):926-936
随着民航业市场改革的推进,航空企业逐渐成为影响我国航空网络最为活跃的主体。海航航空是我国最大的股份制航空企业,其网络的空间结构和演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本文以海航航空为例,采用拓扑网络和复杂网络的相关指标,分析海航航空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海航航空网络仍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逐渐呈现出小世界和无标度的特征;节点的中心性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介中心性位序-规模的变化速率要明显快于度中心性和邻近中心性;网络的中心性处于下降趋势,即网络内部节点的差异逐步减小;海航航空的枢纽选择从地方逐渐扩展到全国,并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西安和海口为核心的网络结构,而其他层级结构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50.
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旅游潜力是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交通可达性作为城市旅游发展及潜力挖掘的先行条件,一直是中小旅游城市旅游屏蔽效应下突破瓶颈的关键环节。目前旅游潜力相关研究多从市场和资源开发的角度结合某一类型旅游形式对大中城市的旅游潜力进行评价,而从不同尺度的区域交通影响角度结合旅游可达性对中小城市旅游潜力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构建的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从中观尺度对全国范围内34个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所属地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评价;基于1 h、2 h、3 h交通圈层从微观尺度对全国范围内34个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时间可达腹地的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并结合评价分析结果对中小文化旅游城市交通可达因素影响下的旅游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所属地市市域范围内的交通可达系数与其旅游潜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四川盆地附近、长江下游及三角洲附近市域范围内可达性高的城市会极大提高其下辖中小旅游城市的可进入性,而成为其下辖中小文化旅游城市的客源中转站和重要客源潜力市场。所属地市和邻近县市较高的经济产出和良好的交通可达条件可以为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旅游集散功能条件,从而使这些地区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比其他地区拥有更多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