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9篇 |
免费 | 232篇 |
国内免费 | 1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篇 |
大气科学 | 143篇 |
地球物理 | 87篇 |
地质学 | 679篇 |
海洋学 | 9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64篇 |
自然地理 | 1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In laboratory conditions, effects of rearing temperature and stocking density were examined on hatching of fertilized egg
and growth of auricularia larvae of Apostichopus japonicus respectively. Data series like larval length and density, metamorphic time, and survival rate of the larvae were recorded.
Statistics showed that for A. japonicus, survival rate (from fertilized egg to late auriculari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rearing temperature
(P<0.05).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SG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 well (P<0.05) from day 1, and maximal SGR was found on day 9 at 24°C (159.26±3.28). This study clearly indicated that at low temperature
(<24°C), metamorphic rate was remarkably higher than at higher temperature (>26°C). Hatching rat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0.2–5 ind./ml groups and 20–50 ind./ml groups. Rearing larvae at the higher density had the smaller maximal-length,
whereas needed longer time to complete metamorphosis.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21°C and 0.4 ind./ml can be used as the most
suitable rearing temperature and stocking density for large -scale artificial breeding of A. japonicus’s larvae.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青海省2002年Milos500型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站两种定时气温记录和最高、最低气温记录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记录值的差异,主要与仪器的观测原理不同和观测时间不一致有关;气温变化较剧烈时两之间的差异较大;气温差异存在季节性变化,但无明显的地域性;高原地区气温变化剧烈,两偏差较大,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站进行一定时间的平行观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系统调查和分析表明浙江省名茶产地的成土母质主要有石英砂岩、花岗岩、酸性凝灰岩与片麻岩等,它们被两条地质深大断裂分隔为3区,而各区的母质又各有特点.从宏观地质环境来看,名茶多分布在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山地区和沿海的升沉过渡丘陵区;从局部生态环境观察来看,名茶产地附近多有湖、海等巨大水体,形成多云雾、富蓝紫光的"高山云雾出名茶"的良好生态环境.各类成土母质对茶品质的影响可用地球化学性质来解释,有关的元素有Si、K、Fe、Al、Ca、Mg、Mn等.笔者还从已发现的名茶产地地质学规律出发,提出了全省的名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在江西赣州西北部蛤湖地区发现1条韧性拆离断层,宽1~3km,倾向南东。该断层以震旦系砂页岩的构造片岩化和中酸性火山岩的糜棱岩化为特征。其上盘由5~6条铲式正断层组成,正断层的倾向与拆离断层一致,其中最上部的1条正断层控制了箕状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分布;下盘为笔架山穹隆状复式花岗岩杂岩体及其外接触带的震旦系浅变质地层。这些构造构成了一个在成因上与拆离断层形成有关的伸展构造体系。该体系的形成与区域北东向地垒式隆起局部地段的强烈隆升有关,发生于侏罗纪至晚白垩世,其活动对内生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极罗斯岛及泰勒谷地区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资料,得出了南极罗斯岛及泰勒谷地区火山岩来自于上地幔,五个地区火山岩具有相同的源区。岩石具有大洋岛屿玄武岩(OIB)的特征。来自地幔的火山喷发的岩浆未遭受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地幔源区是具有高μ(=206Pb/204Pb)比值的地幔组分HIMU与亏损地幔组分DMM混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HIMU组分为主,原生岩浆由具HIMU组分特征的深部地幔柱与浅部的DMM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18.
笔者于海南岛西部大广坝地区一套浅变质岩系中首次发现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笔石,经鉴定属双笔石类。有关此套地层的时代归属长期存在争议,先后划归为寒武纪、前泥盆纪、泥盆纪-石炭纪、石炭纪、二叠纪,笔石的发现为其时代归属提供了依据,并进一步证实了该区晚奥陶纪-早志留纪地层的存在,为海南岛中北部地区奥陶纪-志留纪深水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时代归属、及海南岛含笔石地层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古生物地理分区、沉积相、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及大地构造格局的研究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磁组构是由岩石中磁性矿物定向分布而产生的组构特征,因此磁组构分析是研究岩石组构常用的技术手段,它具有
见效快、灵敏度高、无损样品等特点,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磁组构研究工作中钻取定向样品或定向手标本时,常
常会遇到天然样品含有裂缝且裂缝中充填大量近地表沉积物和自生矿物。本文针对辉绿岩裂缝充填物对其磁组构结果的影
响程度做了详细研究,选用160个含裂缝的辉绿岩岩芯定向样品,通过对比去除裂缝充填物前后的磁组构变化,发现实验
前后所有样品磁化率大小变化率平均值<1%,磁组构方向变化平均值<1°,因此认为辉绿岩裂缝物质对其磁组构影响甚微。
矿物学和岩石磁学分析表明裂隙充填物主要为石英、长石,以及少量赤铁矿、黄铁矿和绿泥石等表生矿物。而辉绿岩的携
磁矿物主要是亚铁磁性的磁铁矿,其磁化率强度约为同等质量裂缝填充物的30倍,致使辉绿岩中的裂隙充填物对磁组构的
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坡北岩体内橄榄辉长苏长岩岩石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北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由5个阶段的岩浆作用形成,其中,第二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侵入体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橄榄辉长苏长岩,局部有零星的辉长苏长岩和斜长岩.岩石的SiO2-FeO/MgO图解显示其化学组成为钙碱性系列,但单斜辉石的Al2O3-SiO2及n(Si)-n(AlⅣ)图解表明母岩浆为拉斑玄武质岩浆.岩浆演化方向与岩石化学系列的转化是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侵入体遭受了长城系古硐井岩群1.38% ~3.15%的混染.原生岩浆为MgO含量约7.31%的玄武质岩浆.岩石的TiO2、Na2O、K2O、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均很低;除一件样品外,其余岩石的εNd(t)值为+2.54~ +2.81,这些特征表明岩浆源区属亏损型大陆岩石圈地幔.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处于物理化学条件相对稳定的近平衡状态,局部不平衡分离结晶形成堆晶结构和纹层状构造,岩浆结晶温度约为1070℃.由于岩浆源区熔融程度低,导致原生岩浆贫硫,且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没有经历充分的分离结晶作用,这些因素使得橄榄辉长苏长岩侵入体不具备硫达到过饱和进而发生铜镍硫化物熔离成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