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10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根据河南宜阳罗圈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华北地台西南缘罗圈组发育和分布概况,论述了其成因和成因类型,提出了罗圈组时代的归属,认为罗圈组应是大陆高原冰川活动产物。其时代应属早震旦世晚期,大体相当于南沱组。  相似文献   
12.
<正> 《论汉南古陆及大巴山隆起》一文论述了“南郑上升”及“西乡上升”,澄清了“汉南古陆”与“大巴山隆起”的基本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则是该文的续篇,着重论述大巴山隆起的早期上升,并名之“镇巴上升”。 往昔多认为上扬子区梅树村期与筇竹寺期之交地层之间普遍为平行不整合或沉积间断。近年来罗惠麟等则否定该不整合在滇东的存在,以致该不整合或沉积间断在上扬子区是否普遍存在及其特点如何尚需分区深入研究。由于宜昌峡区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第Ⅲ小壳化石组合带及筇竹寺期早期三叶虫带的缺失,该区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灯影组天柱山段与筇竹寺期水井沱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是公认无疑的。大巴山地区位于上扬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陕南西乡峡口地区上二叠统地层问题,着重研究了其在大巴山西段的发育规律。据其组合类型,可划分出台地相区、台坡相区和台沟相区等三个沉积相区。对长兴期的大隆组与吴家坪组的相变问题,本文则进一步提出:在横向上,它们是同期异相;在纵向上,它们在过渡的台坡相区内表现为大隆组在上,并随着背离台地相区距离的增加,大隆组的厚度比增大。根据(竹蜒)和有孔虫的产出,对晚二叠世地层提出了分带意见,并依据岩性、岩相、古生物以及沉积间断现象存在与否,指出了二叠系与三叠系在台地相区是平行不整合,在台坡或台沟相区是整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扬子区北缘大巴山地区的寒武系在米仓山小区和城口—巫溪小区广泛发育。由于司上—万源隆起的分隔,两小区寒武系发育特点有明显差异。米仓山小区的下塞武统自下而上发育有宽川铺段、郭家坝组、仙女洞组、阎王碥组和孔明洞组;中统仅发育在该区的东南部,有陡坡寺组;上统普遍缺失。城口—巫溪小区寒武系发育较全,自下而上为下统的火烧店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和石龙洞组;中统的石溪河群和上统的三游洞群。米仓山小区的寒武系因沧浪铺期后汉南古陆不断扩大,沉积盆地自西向东缩小致使西部地层缺失比东部要多。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所指地区位于北纬31°20′—32°10′,东经90°30′~91°00′范围内,总面积约有3500平方公里,所在地层区可归于冈念区那洛分区。在构造分区上处于昂拉仁错——念青唐古拉断块的北缘,即日土—改则—东巧—丁青深断裂带南侧。 经查明,该区地层不仅发育有下古生界志留系下统东卡组,而且发育有上古生界的二迭系;  相似文献   
17.
早已绝灭的层孔虫类的分类系统位置,至今认识不一。笔者从Dongqiaostroma一属共骨构造和骨素的细微结构的研究,认定层孔虫骨骼的生长发育方式与原生动物的有孔虫目相似,并根据古生代的Actinostroma(放射层孔虫属)的共骨发育特征与晚侏罗世的Dongqiaostroma相似之处,认为层孔虫的支柱是从细层往下生长,并非往上生长,而与有孔虫的隔壁、付隔壁、蜂窝构造以及迷宫壁生长方向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层孔虫类(那些纵向骨素发育并连续,而横向骨素不发育者除外)应置于原生动物界,肉足门的根足纲中,与有孔虫目并列,独自为层孔虫目。  相似文献   
18.
剖面测自陕西省宁强县二郎坝乡景家沟,共鉴定各类化石约160个属种。依据岩性、岩相和化石特征,将该剖面划分为龙马溪组、崔家沟组、王家湾组和宁强组.并对王家湾组、宁强组的划分、对比及时代提出了新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火烧店组的建组地点在陕南镇巴县小洋坝乡火烧店附近。该组下伏地层是灯影组(包括上震旦统的灯影峡阶和下寒武统的天柱山段),上覆地层是下寒武统水井沱组。火烧店组由碳酸盐岩组成,可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相当于滇东筇竹寺组的八道湾段;上部相当于玉案山段的下部。该组时代应归于梅树村期晚期—筇竹寺期早期。这一地层单位的建立,对进一步研究上扬子区的早寒武世早期地层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