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2003年11月25日在山西省洪洞县甘亭镇发生了ML5.0地震,地震发生后,由中国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山西省临汾市地震局联合组成的现场工作队,对这次地震进行了科学考察,经调查,宏观震中位于洪洞县甘亭镇北羊獬与南羊獬一带,截止到2003年12月1日共记录到余震44次,认为,该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罗云山断裂,该地震区共划为Ⅳ,Ⅴ,Ⅵ三个烈度区,Ⅵ度区走向北北东,面积25km^2。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4.94万元。  相似文献   
562.
后季稻抽穗期的低温危害,是造成后季稻产量不稳不高的重要原因。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农业气象工作者对后季稻抽穗扬花期的秋季低温危害规律,做了不少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长期以来未能得出较确切和客观的低温危害指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现有条件出发,于1977年在浙江天目山地区进行了一次水稻抽穗开花期低温危害的试验。  相似文献   
563.
本文结合三角测量的实例对误差传播定律一些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当只有一个独立的观测值时,和函数与倍数函数运用误差传播定律不会出现悖论;采用数学中更为复杂的恒等函数关系式中不同的算式求解相同观测值的函数值,运用误差传播定律也不会出现悖论。如果在测量工作中有多余的直接观测值,就需用平差后的间接观测值按协方差传播律来计算,这样数学中相等的函数关系才能得到同样的函数中误差结果。  相似文献   
564.
以通辽地区为研究区,统计3 943个聚落并作矢量点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研究区聚落1635年以来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 通辽地区聚落从1795年开始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莫兰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分布模式在整体上从1723年开始从随机分布越来越趋于显著的集聚分布。从不同年份的Ripley’s K函数看出,局部上1635—1723年一直处于集聚与离散不均衡的情况,所有距离段内从1795年呈现出显著集聚分布模式。② 1635—1840年,聚落点的几何中心呈现出西南-东北-西北的演变轨迹。核密度分析表明,聚落点在1635年是南部离散分布,1723—1840年南部密度最高。1840—1912年中部出现大量聚落,分布格局变为中部密度最高,1947年至今,西南部和中部都有大量的增长,北部也有一定增长,分布格局变为中部与西南部河流流域最密集。③ 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变是人地关系规律、宏观与微观的人文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条件中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产和居住,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格局。聚落的增长速度及空间演变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人口迁入规模关系密切,土地政策及行政区划调整、人口迁徙等因素是主要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565.
566.
地震应急工作遵循的准则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火恩杰  林命周 《地震》1998,18(1):1-6
阐述了地震应急工作应遵循的准则-“社会满意准则”介绍上海市地震局在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东海域发生Ms6.0地震时,迅速作出趋势判断的原始依据,由于当时作的趋势判断符合地震应急的科学性和社会性,因而在稳定性社会秩序,保障经济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567.
王姝  张艳芳  位贺杰  张宏运 《中国沙漠》2015,35(5):1421-1428
基于MODIS NPP(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利用线性趋势法、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及固碳释氧价值模型,探讨2000-2012年生态恢复背景下陕甘宁地区NPP变化及其原因,并评估NPP变化的固碳释氧价值。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陕甘宁地区NPP年增长率为4.3%,总体呈现阶段性增长趋势,其中有两次持续增长期;(2)陕甘宁地区NPP受水热格局影响显著,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空间分布特征,空间集聚显著,但研究期内集聚水平呈下降态势,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由前期的局部试点向后期的全区扩散相互印证;(3)陕甘宁地区NPP增长趋势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活动为主要驱动因素,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④生态恢复背景下,陕甘宁地区植被固碳量累计增加1.06×107 t,释氧量累计增加2.7×107 t,固碳释氧价值累计增加9.34×1010元。生态恢复创造效益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568.
基于MOD16数据的渭河流域地表实际蒸散发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流域水量平衡法,利用水文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渭河流域MOD16-ET(实际蒸散发)数据进行精度验证; 利用2000-2012年MOD16-ET数据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渭河流域(分为干流、泾河、北洛河3个子流域)地表实际蒸散发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3个子流域的实测降水空间插值结果与MOD16-ET估算结果比较,相对误差平均值为8.36%,渭河干流误差较小,其他2个子流域误差相对较大; (2) 3个子流域上游至下游的ET剖面线变化不同,明显受地表覆盖类型影响; (3) ET值年内分布大致呈单峰型格局,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177.14 mm)> 秋季(105.22 mm)> 春季(92.97 mm)> 冬季(77.50 mm); (4) 基于栅格尺度的ET值年际变化特征空间分布,各子流域下游以降低趋势为主,渭河中游和上游以升高趋势为主,北洛河、泾河中游和上游以基本不变趋势为主,具体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仍需MODIS资料的时间累积。  相似文献   
569.
螺髻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确切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典型山地之一,该区冰川地貌演化对于研究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螺髻山东坡清水沟保存两套古冰川槽谷,分别为上槽谷和下槽谷,其中下槽谷保存完整,而上槽谷在3450~3600 m的阴坡部分出现缺失。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冰川槽谷地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沟槽谷的抛物线模型中,|A|值在1.3101~15.2064 之间变动,B 值变化于0.9695~3.2965 之间,且随着海拔由高到低,都存在着先变小后变大的规律,A、B值同时反映出在海拔3450~3600 m处冰川槽谷的演化不符合常态。分析认为岩性差异和河流溯源侵蚀是影响上槽谷形态的主要原因。对保存在清水沟上下槽谷内的高、低侧碛进行ESR年代测定,结果显示:高侧碛形成于58-84 ka BP左右的末次冰期早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4 阶段(MIS4);低侧碛形成于13-17 ka BP,属于于全球末次冰盛期晚期的产物。两次冰川作用分别塑造出两套冰川槽谷,即在末次冰期早期冰川作用形成上槽谷,末次冰期晚期形成下槽谷。  相似文献   
570.
山东省地震监测中心台的建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震观测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许多地震台站选择了新的台址;而伴随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加密观测也需要建立一些新的地震台站。主要介绍了新建的山东省地震监测中心台的台址情况、观测环境、地磁房的设计及建设、玄武岩纤维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钢罐体的应用、及其他基础设施,对部分建设中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处理,并探讨了新台址建设的可行性,为其他地震台站的搬迁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