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四分量钻孔应变资料的质量评价及拟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琦  张晶  池顺良 《地震》2011,31(2):87-96
针对“十五”期间完成布设的YRY-4型四分量钻孔应变仪的观测数据, 简要分析了气压、 水位与应变观测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水位干扰因素影响特点。 在对观测资料进行初步评价的基础上, 利用四分量观测特有的自检功能, 对应变观测资料的质量进行了更深入的评价。 依据资料质量评价结果, 在仪器稳定期内借助包含气压、 水位影响的综合拟合模型, 给出了信度较高观测站的各路分量响应率、 气压系数、 水位系数等参数的分布情况, 可作为今后进一步分析的背景参考。  相似文献   
42.
放射性元素集中于上地壳的原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顺良 《地球科学》2003,28(1):17-20
地热学和陨石学的研究都指出, 地球上放射性热源浓度随深度指数衰减.但为何会存在这样的分布特征仍是地球科学的疑谜.通过地球排气现象的研究指出, 正是类地行星及小行星演化中的排气作用, 将放射性元素带到了类地行星及小行星的表面; 而且演化时间越长的类地行星, 深部的放射性元素也越少.目前流行的地球动力学理论是以地球内部的热为根本动力的学说, 地球深部放射性热源数量的稀少对“热机动力机制”提出了质疑.由于地球动力学依靠的能源只有地球内部的热和地球自转动能2种, “地球自转动力机制”应更多地被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43.
40年地震预报实践表明,测震学方法提供了当前地震预报工作最大部分的地震预测信息.发展“深井宽频钻孔应变地震仪”可将惯性摆地震仪的观测频宽提高数十倍,地动位移的放大倍率提高数十到数千倍.这种安装在数百米深基岩地层中与地层牢固连结的仪器既可以接收周期长达数万秒的固体潮波,也能以数亿倍的地动位移放大倍率接收地层微破裂发出的高频极微震和“地声”.深井宽频钻孔应变地震仪这种“超级地震仪”将为地震预报工作提供更多的预报信息而大步推进地震预测工作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4.
45.
池顺良 《地质论评》2011,57(4):473-479
大陆深俯冲与快速折返假说提出20年来一直存在争论.大陆深俯冲中需要地幔对流拖拽,但存在大陆根的事实和30亿年中在上地幔固定深度缓慢生长的大颗粒金刚石实物证据,表明地幔并未发生大规模对流.目前大地构造学的主流理论本质上是"热机类理论",地幔热对流是这部热机的驱动原动力.对地幔对流的质疑表明,摆脱"热机类理论"的束缚,开展...  相似文献   
46.
薄万举  池顺良 《中国地震》1995,11(4):381-389
本文给出了处理钻孔应变仪原始记录资料的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包括3个主要步骤:第一个步骤给出了非线性格值改正的方法,使数据得到充分利用;第二个步骤给出了分频段提取信息的方法,有效地剔除了高、低频段的噪声;第三个步骤在固体潮频段内进行了气压相关分析,有效地排除了气压干扰。以河北省滦县地震台YRY-Ⅱ型钻孔应变仪记录到的资料为例,用该方法进行了处理,并对每一个中间步骤得到的中间数据进行了固体潮调和分析,从  相似文献   
47.
固体地球中的潮汐机械能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池顺良  骆鸣津 《地震学报》1992,14(2):243-246
在追踪能量的传递与转换中,能流概念甚为有用.各种能量如电磁能、机械能、热能等,凡是能够传递的能量均有其相应的能流形式.从耗散结构理论可知,系统中流动的能流在耗散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引起某种自组织过程的发生,导致系统原始对称结构的破缺,并形成某种特殊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48.
LoadtideheatingmechanismofoceanichotspotsSHUN-LIANGCHI1)(池顺良),QIN-WENXI2)(郗钦文),MING-JINLUO3)(骆鸣津)andLIANGCHI1)(池亮)1)Seismolg...  相似文献   
49.
武红岭  池顺良 《矿物学报》2007,27(Z1):171-172
自含柯石英的,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被发现以来,其形成的温压条件、形成深度和折返机制的研究成为地学界一大热门话题.依据静岩压力推算形成深度的大陆深俯冲观点需要合理地解释轻质的陆壳物质何以能够进入密度较大的地幔之中,在形成密度大的超高压变质岩后又如何返回地表.而依据构造附加压力推算形成深度的浅表成因观点,则需要将岩石圈的强度和流变性考虑进去,合理地估算构造压力的大小,解决构造压力估计过高和基本的背景温、压条件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0.
本文在“动力学理论的运动学基础”、“全球构造运动的能源分析”、“中国地学的创新”等问题上与三位作者商榷、讨论,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