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15篇
地质学   422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31.
利用2003年西苕溪TM数据和DEM模型计算了55个样点上游3种空间尺度下(亚流域、河岸带和局部)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冗余分析筛选出能够在显著水平上最大程度解释西苕溪流域底栖动物分布的最小变量组合——氨氮、荫蔽度、电导率、亚流域农田百分比以及栖境复杂度.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氨氮是研究区域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变量,亚流域尺度农田百分比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变量.在50%-100%适合度范围内最终筛选得到短脉纹石蛾Cheumato-psyche sp.1和Cheumatopsyche sp.2作为关键环境变量指示种.在一定范围内短脉纹石蛾的数量随着水体氨氮浓度和亚流域尺度农田百分比的上升而增加.短脉纹石蛾分布广泛、采集容易、具备一定的耐污能力和主动漂流能力、幼虫个体较大且在水中的生活史较长以及具有一定的生态可塑性等优点决定了短脉纹石蛾可以作为西苕溪流域的受干扰水体氨氮和亚流域尺度农田百分比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132.
太湖五里湖生态重建示范工程—大型围隔试验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一湖湾.从2004年1月起,为了改善水质,重建五里湖生态环境,在五里湖南岸建立了一个面积为10×104m2示范工程试验区,采用多技术措施集成应用,开展湖泊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经过近2年的生态重建研究与实践,在示范工程试验区内建立了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群丛23个,水生植物种类从生态重建前的零上升至15科、22属、32种,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her index)达到2.33,覆盖度达到40%- 55%.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示范工程区内水体的TN、TP、NH4-N、NO3-N、NO2-N及PO4-P的平均值分别比示范工程区外下降了20.7%、23.8%、35.2%、21.1%、45.6%和54.0%,TN、TP分别下降至2.50mg/L、0.080mg/L以下,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或低于“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理论”指出的向“稳定清水态”转换的临界值,水体透明度(SD)平均值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平均从0.39m提高至0.70m;初步实现湖泊水体从藻类占优势浊水态向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的清水态转变.因此重建与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要从沿岸带着手,首先重建湖滨带结构与功能,通过湖滨带水生生物一系列反馈机制, 逐步改善湖泊水质,最终实现沉水植被恢复;湖泊敞水区应主要采用生物操纵技术措施来实现湖泊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33.
在我国发生的众多滑坡灾害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致灾因素是降雨。针对降雨诱发滑坡的研究一般是将边坡失稳的机制作为着手点,研究湿润锋向下发展的运移规律。针对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在模拟水分入渗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初始含水率分布的非线性这一不足,引入考虑初始含水率分布的非线性即指数分布进行土体含水率分布、土体累计入渗雨量的修正,并进行改进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的研究,通过试验验证了改进之后的降雨入渗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4.
根据新疆防震减灾中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际需求和设计要求,对中心的通信网络、传输信道等资源进行了整体优化集成设计。系统集成实施后信息网络平台传输可靠、性能稳定,达到了在速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化,提高了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5.
为研究中主应力对击实黄土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利用空心圆柱扭剪仪对击实黄土进行主应力轴方向为0°的定向剪切试验,重点探讨中主应力系数b对剪切过程中击实黄土强度和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中主应力系数下试样的广义剪应力-应变曲线发展模式基本相同,其曲线差异不显著,剪切后期试样表现出显著的延性特性。中主应力对击实黄土的强度影响较大,b=0.25时归一化强度最大,而b=0.5时最小。当b从0到0.25时强度增加;当b=0.25时强度达到峰值,随着b的继续增加,强度迅速减小;当b=0.5时强度达到最小值,随着b的进一步增加,强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中主应力系数b的增加,击实黄土的有效内摩擦角呈现增大的趋势,强度参数在b=0时最小,b=0.75时最大,b=1(三轴拉伸)高于b=0(三轴压缩)。  相似文献   
136.
采用MTS810动三轴试验仪,用二氧化碳+脱气水循环渗流法对重塑黄土进行饱和,进行了一系列对石碑塬滑坡区饱和黄土液化后变形特性试验。考虑干密度和初始有效围压对黄土液化后变形特性的影响,将液化与未液化黄土在单调静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二氧化碳+脱气水循环渗流法可以使重塑黄土饱和取得较好的效果;饱和石碑塬黄土具有明显的液化特征,在强震作用下发生液化,液化后强度大大衰减,应力-应变曲线呈弱硬化型,分为两个阶段;干密度和初始有效围压对液化后黄土的强度有一定影响,初始有效围压与不排水强度呈拟合度较高的线性关系,初始有效围压越高,液化后不排水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7.
流体(水)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DD模式和IP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水)扩散造成失稳的想法。对孕震过程的四个阶段给出了初步的定量讨论,突出了流体(水)的作用。以波速比前兆为例,求出了孕震时间的计算公式,发现孕震时间和余震区特征长度的平方并不严格成正比,可能含有一个三次因子。在作了适当近似和简化后,本文以实际数字对所求得的公式作了检验,计算结果和经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8.
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奥里诺科重油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基本未开发的大规模重油富集带,它位于东委内瑞拉盆地边缘隆起带,总体是一北倾单斜,其上主要发育E-W向、NEE向和NE-SW向三组断裂,且以张性断裂为主,其中有一条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将奥里诺科重油带在平面上划分为两大构造区,其各自的构造特征不同.奥里诺科重油带之所以有这样的构造特征是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加勒比板块与南美板块发生斜撞等一系列作用有关的.本文在总结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特征同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对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解释和油气藏的控制因素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9.
罗兰格  胡新亮 《地震》1992,(4):12-17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地震预报效能的方法:K指数方法。它从地震的自然概率、地震预报概率、预报准确系数三个方面评价地震预报效能。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定量计算方法与实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0.
利用地面激光雷达、太阳光度计观测反演气溶胶光学特性参数,结合PM2.5观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1月25—28日北京一次完整污染过程中气溶胶光学特性变化。基于观测数据,利用短波辐射传输模式计算了不同程度污染日,晴空背景下气溶胶对辐射加热率的改变程度。结果表明:清洁日(25日),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为19.00 μg·m-3,44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为0.13,单次散射反照率为0.87,整层气溶胶消光系数低于0.10 km-1,短波辐射均为增温效应;污染期间(26—27日),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为83.21 μg·m-3,气溶胶光学厚度为2.48,气溶胶散射能力增强,单次散射反照率达到0.94,气溶胶主要消光层厚度提升至3.00 km高度,消光系数平均值为0.43 km-1,气溶胶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导致气溶胶中上层(1.50~3.00 km高度)加热作用强烈,短波辐射加热率平均值达到13.89 K·d-1,而低层(1.50 km高度以内)加热作用较弱,加热率平均值仅为0.99 K·d-1。气溶胶散射能力增强导致加热作用减弱,污染日加热率对于气溶胶散射能力变化更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