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刘同文  徐进达  薛立明 《北京测绘》2023,(12):1581-1584
如何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对遥感大数据的研究,进行遥感影像智能化处理,为空间智能应用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已成为必然,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遥感大数据基本特征及研究现状,并运用深度神经网络等算法进行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提出一种基于遥感大数据的智能监测方法,该方法结合了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对地表和大气信息的获取、分类和分析,实现了对城市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全面监测和管理。此外,开发了一套基于云计算和分布式处理的智能监测平台,该平台支持灵活的数据集成、可视化展示和实时预警功能,并已成功应用于城市的监测和管理任务中。  相似文献   
272.
关于沙漠化地图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沙漠化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的重要环境问题,其结果造成生物生产量的下降,土地生产潜力的衰退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它影响到全球陆地面积的1/3和占世界14%的人口,而且每年还以5-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速度在蔓延,因此沙漠化的防治便成为全球所关心的一个生态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73.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朱震达 《中国沙漠》1987,7(3):16-28
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内陆盆地,在极端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丰富的冲积、冲积-湖积沙物质在风力作用形成面积广大、形态复杂的流动性沙漠,它是在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逐渐形成。然而,以自然因素为主形成的沙漠,同样亦存在着沙漠化问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约有2826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2%,其中历史时期形成占65.1%,现代形成的占34.9%。该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多发生在南部和东部沙漠中河流下游的绿洲地段,由于河流改道(自然的或人为的),潜水面下降,造成古耕地和居民点废弃,形成沙漠化土地,在北部,塔里木河两岸和天山南麓一些洪积、冲积扇前缘,则由于河道迂移或人为的垦区长期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严重次生盐渍化,不能耕种而废弃。沙质干河床或废弃的垦区受到风力作用成为沙漠化土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近百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当,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系统或对水资源利用不当而引起现代沙漠化过程的加剧。当然,也有局部地区是沙丘前移入侵的结果。根据沙漠化土地的形成可以划分三种类型:1.沙丘前移入侵型;2.沙丘活化型;3.戈壁风沙流型。  相似文献   
274.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中国沙质、砾质荒漠和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149万km2, 占国土面积15%。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到今天的沙漠所, 经历了卅个春秋。沙漠科学的研究也从空白发展成一个新学科的成长过程。为我国沙漠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培养了一支有着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科技队伍。具有独立解决经济建设中提出的沙漠及沙漠化治理问题的能力, 并为全球沙漠化研究工作和治理实践, 作出应有的贡献。198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为全球先进单位称誉。我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959-1965年, 查明沙漠情况, 探索沙漠治理方法阶段。对我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考察究沙区自然条件与资源, 沙丘特征与风沙运动规律。1966-1977年, 以沙害治理为中心,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开展专题研究阶段。如沙区铁路修建的有关问题和沙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开发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1978-1983年, 以土地沙漠化问题为中心开展综合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沙漠化现状、发生发展过程, 变化趋势与预测, 整治措施等。1984年以后, 主要是加强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与预测, 以及整治措施的研究,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走向世界。1)建设不同自然地带沙漠化(风沙化)治理研究示范基地系统网络。2)开展半湿润、湿润地带风沙化问题的研究。3功口强对沙漠化监测和预则工作。4)在国际学术活动方面。从举办沙漠化学术讨论会、培训班、合作研究, 进而派遣专家组帮助发展中国家从事沙漠化治理研究工作。并与前述工作相适应, 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图件。总之, 我国沙漠研究是以干旱地带沙质荒漠的自然条件综合研究, 逐渐发展到半干旱、半湿润地带生态环境中沙漠化与风沙化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国土整治中风沙治理提供防治途径和措施。今后的研究工作, 应着重在强烈发展和严重沙漠化地区研究整治措施。建立不同自然地带整治沙漠化土地模式。达到环境健全发展和合理生态系统管理。对潜在和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发展趋势。加强监测和预测。进而提出预防措施。总结沙漠化治理经验和教训, 编著教材培训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275.
沙漠系指第四纪时期由于自然因素所形成, 而沙漠化乃是在具有沙漠化发生潜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 于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为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 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换言之, 也就是人为活动对干旱及半干旱生态系统的过度干予所造成不平衡的环境退化, 生产力下降的一种方式。因此研究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发展和演变趋势, 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6.
城市不透水面相关研究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提取城市不透水面盖度,通常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方法,在亚像元尺度上计算混合像元内的不透水面面积比例.由于端元光谱曲线存在误差,导致不透水面盖度提取精度较低,因而提出端元优化方案,通过Sentinel-2A影像选择比较纯净的端元,利用其光谱信息优化从Land-sat8影像中选...  相似文献   
277.
青海喇家遗址土壤序列及史前山洪泥流灾难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青海民和官亭盆地喇家遗址,保存着全新世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复杂地表过程演变与突发性灾难事件的记录。关于其史前群发性灾难的成因及发生年代问题,争议颇多,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来深入彻底的调查研究,在上喇家村南侧、喇家遗址北部区域首次发现完整连续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黄土—土壤地层剖面。在详尽的土壤与沉积学观察和层次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性采集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由此在黄河第二级阶地风成黄土与黑垆土类土壤为主的区域,建立起了喇家遗址土壤沉积物地层序列与年代框架。结果表明,该剖面从12000 a BP堆积发育至今,从下至上的层序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顶部(L1-1)、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Lt)、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近代黄土(L0)与现代土壤层(MS)。其中在全新世中期古土壤黑垆土层(S0)之内,OSL年龄3960-3650 a BP期间,发现有3层红色粘土质泥流沉积层插入,记录了3次大规模山洪泥流溢出沟槽、在平坦的阶地表面扩散沉积、掩埋齐家文化聚落而成灾的事件。综合多种断代方法结果,确定这3期山洪泥流灾难性事件分别发生在3850 a BP、3800 a BP、3600 a BP左右。其中第一场山洪泥流在阶地表面大范围扩散过程当中,覆盖了喇家遗址东部区域。这就充分表明,来自于官亭盆地北部第三系红层丘陵沟壑区的暴雨山洪泥流过程,与同时期发生的若干次大地震,共同毁灭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的东部区域。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探讨官亭盆地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演变规律、准确理解喇家遗址的形成、史前人类活动、突发性灾难及其毁灭过程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78.
在研究栗山坝矿区大地构造背景、地层、岩浆岩、构造等地质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土壤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成矿元素的相关性,总结了元素分带的组合形式及迁移、富集规律,圈定了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晕,认为元素异常严格受北北西断裂向及经东西向断裂蚀变带及地层界线、热液活动、岩脉等因素联合控制。根据土壤异常特征与成矿地质条件圈定了找矿靶区,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有利的信息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79.
达朝宗 《北京测绘》2021,35(1):89-94
本文对114个GSCORS坐标时间序列予以分析,发现93%以上的GSCORS位置稳定,序列变化平稳.个别基准站位置不稳定,造成基准站不稳定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基准站周边地质松软、地基不稳为主要因素,导致测站大幅沉降、倾斜.科学、精准地分析不稳定基准坐标时间序列对维护省级参考框架的稳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80.
南窝铺铀矿床位于西拉木伦缝合带以南、康宝—围场—赤峰断裂带(华北北缘断裂带的一部分)以北的白乃庙加里东期岛弧带和华北古板块北缘海西期俯冲—碰撞带,属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北东段红山子—广兴铀成矿亚带的一个铀矿床,铀矿体赋存在额里图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中.该组合中的英安岩SHRIMP锆石n(206Pb)/n(2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