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83.
南沙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及地化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1990年取自南沙海域102站位岩芯柱样中饱和烃进行色谱-质谱分析,研究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烷和藿烷组成特征指示了其先质主要为海洋浮游生物和细菌,部分为陆源高等植物,反映了南沙海洋沉积有机质起源于这些生物,较丰富的胡萝卜烷在和Pr/Ph比值低,说明沉积环境具强还原性,随沉积物理埋藏深度增加,藿烷和藿烷以及藿烷异体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成岩转  相似文献   
84.
段毅  马兰华 《矿物学报》1996,16(1):82-88
本文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毕家山铅锌矿床各类围岩和矿石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有机质丰度成矿金属元素含量,有机质演化与矿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成矿物质的来源,为毕家山铅锌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一些有机成矿的证据。  相似文献   
85.
南沙海洋沉积物中脂肪酸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南沙海洋岩芯和层样品中的脂肪酸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研究了脂肪酸的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及脂肪酸的早期成岩变化。结果表明,脂肪酸的组成和分布,反映了沉积有机质主要来自浮游生物和细菌,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较少;低碳及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随埋深降低可能与化学和生物化学降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6.
柴达木盆地原油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GC—C—MS技术测定柴达木盆地原油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研究它们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分布型式,以探究原油的戍因。测试结果表明:柴迭木盆地西部原油的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较重,分布在-23.7‰、~-28.5‰之间,分子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呈波浪式,反映原油来自超咸水—咸水的盐湖相沉积环境。柴达木盆地北部原油的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为-25.3‰、~-33.4‰,分子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呈U型和波浪式两种型式,根据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和分布型式特征,认为柴迭木盆地北部原油属于煤成油和湖相偏腐泥型、混合型母质成因。  相似文献   
87.
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生成及其资源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生物成因煤层气一般可分为原生和次生生物成因,它们在生成机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导致后期保存和同位素组成上的差异。研究指出,原生生物成因气不能被大量保留在煤层中,气田中的生物成因气多为次生生物成因气;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分布比较普遍,含量较为丰富,且生物成因煤层气埋藏深度浅,勘探成本低,因此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88.
云南腾冲火山区地壳及岩石圈厚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云南腾冲火山监测台网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值以及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面(LAB)深度.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约在33.5~38.0km之间;2)火山区的泊松比主要集中范围为0.26~0.32,其中6个台站均大于0.29,推测与地壳镁铁质成分的增加有关并且可能存有2个岩浆囊;3)火山区的岩石圈厚度在78.2~88.0km,较周边地区明显隆起且横向差异较大.腾冲火山区岩石圈的明显穹隆,由软流圈上涌(地幔热物质上升)引起岩石圈的拉张与减薄所致.  相似文献   
89.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埋藏演化与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层埋藏状况对有机质生烃及油藏保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以来地层埋藏史和有机质热演化生烃史的恢复,对比盆地不同地区之间地层剥蚀和埋藏特点,探讨地层埋藏演化特征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分析地层埋藏对有机质生烃及油藏保存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以来经历的4期(T3、J1、J2、K1)沉降—抬升循环演化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沉积埋藏深度和埋藏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导致各地区间长7烃源岩进入生烃的时间提前或滞后.北部古峰庄地区和中部白豹地区在J2期已进入早期生烃,姬塬和镇北地区在J3期进入早期生烃,而南部西峰、洛川地区和东部陕北地区早期生烃的时间是K1早中期.进入大量生烃阶段的时间基本都在K1期.另一方面导致地区间成藏封存条件的变化.在北部和中南部地区,地层埋藏深度大,沉积速率高,形成很好的封闭条件.各生烃阶段,特别是早期生成油气也可很好地保存而成藏.  相似文献   
90.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长7烃源岩,部分可能来自于长8泥岩。研究区内长7、长8有效烃源岩发育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且都达到了成熟的演化阶段,属于好的生油岩,为研究区长8油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源。研究区长8油层组发育厚度较大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长7湖相泥岩及长8分流间湾相泥岩是研究区长8油藏的区域性盖层,封盖性能良好,利于长8油气的保存。研究区长8油气的运移通道主要是大套的分流河道连通砂体,此外微裂缝、古侵蚀面和隐伏断裂也在局部地区成为运移通道,而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和异常压力,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异常压力的驱动下,向下倒灌运移至长8的储集岩中形成"上生下储"成藏模式的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