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篇 |
免费 | 104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篇 |
大气科学 | 42篇 |
地球物理 | 97篇 |
地质学 | 142篇 |
海洋学 | 52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3篇 |
自然地理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矢量线要素匹配是当前空间数据匹配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已有匹配算法正确率的线要素动态化简方法。首先,对待匹配双方利用开方根规律分别确定各自的化简阈值范围;其次,令化简参数在线要素各自的阈值范围内以一定的步长变化,对每条线要素分别进行化简,每完成一次化简,重新计算待匹配双方的匹配相似度,并与上一次化简后的匹配相似度进行比较,最终得到最高的匹配相似度值;最后,根据获取的最高匹配相似度来判断其是否成功匹配。该算法是一种以动态化简来带动动态匹配的过程。通过化简提取线要素主要形态,降低了局部细节对已有匹配算法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匹配正确率。试验验证及对比分析证明了本方法的科学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272.
273.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中国重要的油气潜力区.本文在前人对其现今地温场和正演热史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磷灰石(U-Th)/He和镜质体反射率(Ro)数据对根据拉张盆地模型正演获得的热历史进行了进一步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北部深水区的烃源岩热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盆地构造演化模型的正演热历史可以作为烃源岩热演化计算的热史基础,而盆地内主力烃源岩热演化计算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深水区存在4个生烃中心,即珠江口盆地的白云凹陷和琼东南盆地的乐东凹陷、陵水凹陷和松南凹陷,生烃中心烃源岩有机质现今处于过成熟状态,以生气为主;受盆地基底热流显著升高的影响,32~23.3 Ma时段为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快速成熟阶段,琼东南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现今(2.48 Ma后)还存在一期加速成熟过程,而珠江口盆地则不存在此期快速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274.
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实验及等温吸附实验等对沁水盆地太原组泥页岩进行了实验分析,从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与储集空间特征等方面对泥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页岩气储层泥页岩厚50~70 m,储层有利层段为太原组上段,最大连续厚度为10.7~25.13 m;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12%~22.78%,平均为2.5%以上;成熟度为1.72%~3.6%,总体偏高,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脆性矿物平均为32.12%~45.25%;微孔裂隙发育,类型多样。孔隙结构以微孔、小孔和超大孔为主,孔隙间连通性比较好。沁水盆地太原组泥页岩具有储层埋藏深度适中,泥页岩累计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微孔裂隙发育,孔隙间连通性好等特征,是页岩气的有利储集层。其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单层厚度小,黏土矿物含量高,成熟度较高等。 相似文献
275.
以武侯祠桂荷楼穿斗节点为原型,模拟了等厚单向透榫节点在拟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征和抗震性能,探讨了榫高、榫厚和柱径三种因素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等厚单向透榫耗能性能好,但节点受力复杂,榫头根部应力集中,小榫头根部易发生撕裂和折断现象;榫高、柱径对节点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节点刚度和承载力有显著影响,而榫厚影响不明显。最后,根据透榫节点弯矩转角关系提出三折线模型,建立了模型参数与榫高、榫厚、柱径的函数关系来预测节点性能。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穿斗木构架结构的榫卯节点尺寸设计、抗震理论研究和文物修缮设计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76.
歧口凹陷板桥斜坡A37井区油层纵横向变化较大,测井响应特征不一。已有的流体识别图版显示电阻率在20Ω·m以上的储层即为油层,但钻井证实低部位井储层电阻率高达30Ω·m却试油出水。显然常规流体识别图版不适用于这种高电阻水层的判别。为此,本文在高阻水层地质成因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引入泥质含量校正,建立了流体性质判别图版,并反推出计算电阻率的公式,利用曲线重叠法快速区分油水层。结论认为:该类高阻水层主要是由于沉积环境不同造成的储层岩性差异所形成,图版的建立能够识别高阻水层,并为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77.
本文对燕山地震带近30年来的地震活动参数E、N、E~(1/2)和b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该带在此期间内发生的两次Ms≥5.5级地震前,上述参数都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故以这些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为依据对燕山带未来地震趋势作一估计。 相似文献
278.
279.
为了实现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掌子面前方围岩质量的准确、快速评价,在传统岩体分级BQ方法基础上,基于机器学习与可靠度算法提出了一种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动态分级方法。机器学习工具选取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并通过细菌觅食算法(BFOA)对其参数进行优化选取,以此构建分级指标组与围岩级别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其中分级指标组是由地质超前预报结果、掌子面强度回弹值等易于在施工过程中获取的参数形成。而且对于某些分级指标获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随机性问题,引入可靠度理论加以修正,通过机器学习结果构建可靠度计算的功能函数,最终得出具有概率意义的围岩分级结果。将所述方法应用于甄峰岭隧道现场,根据计算结果对部分区段进行了设计变更,通过自动化监测数据证明了变更方案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所述分级方法可有效实现施工过程中围岩动态分级计算,为隧道建设的动态设计过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80.
长乐—诏安断裂带(习称长诏带)实际上已延伸至粤东的惠来并可能南延入海。经过多年来地学工作者多方面的论证,对于断裂带本身的一系列形态参数,在陆地部分的认识已渐趋统一,但在海区限于手段尚有争议。至于断裂沿线大量新构造运动的研究,主要开始于七十年代初,几乎与地震地质工作同龄。除沿带的考察外,工作又集中于福州盆地,莆田地区,泉州—汕头地震构造带及漳(州)、华(安)、龙(岩)地区。截止八十年代中期,已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报告数以百计。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华南沿海第四纪地质和全新世地质众多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