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篇 |
免费 | 104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篇 |
大气科学 | 42篇 |
地球物理 | 97篇 |
地质学 | 142篇 |
海洋学 | 52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3篇 |
自然地理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高产热花岗岩是重要的壳内热源之一,我国华南陆缘花岗岩体分布广泛,为该区浅表热量的生成及聚集提供了可能.本文在简述区内花岗岩资源分布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区内主要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特征,并结合区内近些年施工的地热勘探深钻,对重点地热勘查区的深部地温场分布、地热通量、地壳热结构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华南陆缘浅表地热资源的聚热模式.分析认为,华南陆缘地区具有\"幔源供热-壳内生热-断裂传热-盖层保热\"的四元聚热模式,其中,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率是影响区内浅部地温场的主要因素之一,粤北—赣南岩体的生热率明显高于漳州地区的花岗岩体,其近似\"热壳冷幔\"型或\"温壳温幔\"型岩石圈热结构与漳州\"热幔冷壳\"型岩石圈热结构有一定的差异;断裂构造及盖层条件对于地下热量聚集及散失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华南陆缘地热资源的成因、控热因素,以及今后该地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2.
253.
在Sheng等[1]所命名的长兴煤山A剖面和D剖面的同一27层(灰岩),分别以手工深挖敲取(长、宽、高各约14cm)和钻机钻取岩心(直径2.5cm,长约5cm)2种方式,分别在同一位置进行了2次定向采样.实验室内对前者标本剖切,取其根部(顺层距剖面断... 相似文献
254.
本文对燕山地震带近30年来的地震活动参数E、N、E~(1/2)和b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该带在此期间内发生的两次Ms≥5.5级地震前,上述参数都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故以这些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为依据对燕山带未来地震趋势作一估计。 相似文献
255.
泉州—汕头地震带与菲律宾板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以来,我国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在东南沿海地区则以菲律宾板块的作用为主。我国著名的强震区—台湾地震带和华南的强震带—泉州—汕头地震带(简称泉汕带), 相似文献
256.
针对振动沉管灌注桩的特性和施工工艺,提出了从开工准备到成桩的过程中,参与工程的有关单位的工作范围及程序,重点阐述了成桩过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并对沉管桩常见质量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进行了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257.
矢量线要素匹配是当前空间数据匹配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已有匹配算法正确率的线要素动态化简方法。首先,对待匹配双方利用开方根规律分别确定各自的化简阈值范围;其次,令化简参数在线要素各自的阈值范围内以一定的步长变化,对每条线要素分别进行化简,每完成一次化简,重新计算待匹配双方的匹配相似度,并与上一次化简后的匹配相似度进行比较,最终得到最高的匹配相似度值;最后,根据获取的最高匹配相似度来判断其是否成功匹配。该算法是一种以动态化简来带动动态匹配的过程。通过化简提取线要素主要形态,降低了局部细节对已有匹配算法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匹配正确率。试验验证及对比分析证明了本方法的科学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258.
259.
多源大比例尺城市地图中,同名居民地数据间往往存在较大几何位置偏差,从而增加了居民地匹配的难度和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空白区域骨架线网眼进行居民地匹配的新方法。首先,提取空白区域骨架线,并建立空白区域骨架线网眼和居民地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将居民地匹配转换为骨架线网眼匹配;然后,根据骨架线网眼之间的相接拓扑关系构建对偶图,计算对偶图中每个节点的各项中心性指标,并利用极化变换和层次分析法建立骨架线网眼匹配模型,获取骨架线网眼匹配结果;最后,将骨架线网眼匹配结果按照映射关系进行传递,从而得到居民地匹配结果。将居民地匹配转换为空白区域骨架线网眼匹配,并对骨架线网眼进行对偶图构建和极化变换,为匹配增加拓扑约束和相对位置约束,从而弥补几何位置的较大偏差对匹配造成的影响。对比试验及分析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大比例尺城市地图中几何位置偏差较大的面状居民地的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260.
歧口凹陷板桥斜坡A37井区油层纵横向变化较大,测井响应特征不一。已有的流体识别图版显示电阻率在20Ω·m以上的储层即为油层,但钻井证实低部位井储层电阻率高达30Ω·m却试油出水。显然常规流体识别图版不适用于这种高电阻水层的判别。为此,本文在高阻水层地质成因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引入泥质含量校正,建立了流体性质判别图版,并反推出计算电阻率的公式,利用曲线重叠法快速区分油水层。结论认为:该类高阻水层主要是由于沉积环境不同造成的储层岩性差异所形成,图版的建立能够识别高阻水层,并为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