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2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28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分别用锥形笼吊养法和塑料笼吊养法进行企鹅珍珠贝植核母贝的术前处理、在核位的左袋和右袋进行植核培育游离珍珠。经过13~15d的术前处理,锥形笼吊养法和塑料笼吊养法养殖的母贝成活率分别为93.67%和85.67%。经2个月休养,左袋插核的育珠贝死亡率和留核率分别为41.85~42.76%和10.34~12.96%;右袋插核的育珠贝死亡率及留核率分别为39.0%~40.0%和19.67%~20.00%。结果表明,合适的企鹅珍珠贝术前处理方法为锥形笼吊养法,合适的植核部位为右袋。  相似文献   
32.
引进印度尼西亚大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雷州半岛海域水温24.0~30.0℃、盐度30.8~32.5、pH8.0~8.3条件下,以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天然混合藻等4种饵料,进行印度尼西亚产大珠母贝亲贝促熟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饵料组合在亲贝促熟百分率、排精产卵率和受精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阴干温差流水刺激可以有效诱导亲贝排精产卵,优选幼虫和投放合适的采苗器可以提高幼虫的变态率。  相似文献   
33.
大珠母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珠母贝人工强化促熟、人工授精、幼虫对不同饵料的消化能力、新型采苗器的采苗以及标粗效果等实验,研究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结果表明:使用以骨条藻和天然硅藻做饵料促熟的大珠母贝亲贝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质量较高受精率(达98%);用于亲贝人工授精的氨水溶液最佳浓度为体积分数10×10-6~30×10-6(氨水原液质量分数为25%~28%);D形幼虫对饵料的消化能力较差,宜投喂金藻和面包酵母,壳顶幼虫的消化能力强,宜增加扁藻混合投喂;在附着变态期采用新型的聚氯乙烯绳采苗器可以取得较传统附着板更好的采苗及标粗效果,单个采苗器可采壳长2 mm贝苗3.65万只,标粗40 d后贝苗平均成活率可达66.2%,壳长平均生长率可达295μm/d。  相似文献   
34.
企鹅珍珠贝附壳珍珠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7种聚乙烯塑料核型为珠核,正常壳形与二壳隆起的畸形企鹅珍珠贝为手术贝,培育附壳珍珠。养殖6个月,结果表明:壳形正常的育珠贝成活率为73.3%~93.8%,成珠率55.0%~82.0%;畸形贝成活率为60%,成珠率53.3%。统计分析表明:珠核高度是影响育珠贝成活率和成珠率的主要因素,珠核越高,育珠贝成活率和成珠率越低。畸形贝与正常壳形贝成活率和成珠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畸形贝不宜用作手术贝。  相似文献   
35.
施氏獭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俗称象鼻螺,隶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蛤蜊总科(Mactracea)、蛤蜊科(Mactridae)、獭蛤属(Lutraria),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的部分沙或沙泥底质的海区。施氏獭蛤足部和水管非常发达,肉质鲜美,经济价值较高。其生长速度较快,一龄贝平均壳长可以达到6cm以上,养殖1.5a即可达到理想的商品规格,适于人工养殖。李琼珍等对大獭蛤的胚胎、幼虫及稚贝发育及盐度对大獭蛤胚胎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蔡英亚等对施氏獭蛤的生态进行了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关于施氏獭蛤人工育苗取得成功的报道。由于施氏獭蛤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只是在广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进行小规模养殖,养殖所用的种苗绝大部分为天然苗种,种苗成为制约施氏獭蛤规模化养殖的瓶颈。为此,笔者2004年4月进行了施氏獭蛤人工育苗实验。  相似文献   
36.
在室内水泥池,利用沙层自净养殖模式和直接铺沙养殖模式对不同规格的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进行了高密度养殖的研究。结果表明,沙层自净养殖模式养殖小螺、中螺、大螺组日均增重分别为0.031、0.088、0.098 g/d,沙层NH4+-N最高含量w分别为1.3、2.1、3.1 mg/L,H2S最高含量w分别为0.03、0.07、0.14mg/L,各规格组东风螺保持正常生长和活动,成活率92.9%以上;直接铺沙养殖模式养殖小螺、中螺、大螺日均增重分别为:0.023、0.051、0.068 g/d,成活率分别为95.2%、86.7%、84.9%,沙层NH4+-N最高含量w达到13.7mg/L,H2S最高含量w达到0.47 mg/L,沙层底质恶化,东风螺活动异常、不摄食。可见,沙层自净养殖模式对方斑东风螺的生长、成活率、沙层水质控制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直接铺沙养殖底质恶化问题。  相似文献   
37.
2005年5月~8月在雷州市覃斗镇海威水产种苗基地的室内水池进行方斑东风螺亲螺培育.对亲螺不同批次产出的卵囊、卵、及其幼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亲螺产卵批次的增加,亲螺产卵囊数、卵囊含卵数、产卵量逐次减少;卵囊长、宽逐次变小.厚逐次增加,形状由葵花子片状的比例大变为棒状的比例大;幼虫浮游期逐次延长;变态期幼虫壳长逐次变小;各批次之间的变态率逐次降低;卵径、孵化率、出囊幼虫大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8.
企鹅珍珠贝游离珠插核效果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借鉴马氏珠母贝插核技术培育企鹅珍珠贝(Pteria(Magnaxicula)pengui Roding)游离珠时,死亡率为23%,留核率为11.1%,死亡高峰出现在施术后的第2~7天,脱核高峰出现在施术后第2~10天,生理状态在施术后17d左右进入稳定期。70~90d后基本恢复,可结束休养进入珍珠育成。另外,为提高成珠率和成活率,植核用贝要经人工养殖驯化,采用开放式与笼养相结合的养殖方式;术后可采用室内与海区相结合的休养方式。  相似文献   
39.
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进行企鹅珍珠贝游离珍珠植核手术,6个月后进行附壳造型珍珠再植核手术,附壳珍珠养殖育珠时间12个月,游离珍珠18个月。结果表明:经过术前麻醉处理的珍珠贝容易开口,方便植核手术,提高作业效率;使用特制可调式送核针可以达到核片同送,减轻手术创伤;附壳珍珠培育实验组成活率、商品珠率分别为(82.2±2.6)%与(69.9±4.7)%,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1.5%和18.6%(p值<0.05);游离珍珠培育实验组对照组的成活率、留核率与商品珠率分别为(31.8±1.9)%、(20.0±1.5)%与(38.8±2.6)%,实验组留核率与商品珠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0.9%和13.4%;对企鹅珍珠育珠贝进行一体两用技术育珠试验,企鹅珍珠贝适合培育附壳造型珍珠,但不适合培育游离珍珠。  相似文献   
40.
企鹅珍珠贝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分布在我国广西合浦,广东湛江、惠阳,台湾和海南,主产地为海南,日本、菲律宾等地也有出产;它利用足丝固着在低潮线以下的浅海岸石或珊瑚礁上生活。其成体壳高18cm,大者可达25cm。贝壳近斜方形,略似斧状,背缘约平直,腹缘弧形,前缘和腹缘连成一大弧状,后缘向后腹端倾斜延伸。前耳小,后耳长,左壳平,右壳凸。壳表黑色,鳞片细密。壳内面有虹彩色珍珠光泽。足丝发达,成体足丝呈树枝状[1]。因其具有生长快、个体大、抗病力强等优点,是养殖大型附壳珍珠的理想母贝。目前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