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杨鹏  邹时林 《东北测绘》2012,(3):131-133
WebGIS是Internet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是解决GIS互操作的一条最佳途径。在分析基于Web服务的网络GIS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OpenLayers的WebGIS客户端的开发方案。该方案开发的网络地图服务平台结构清晰,可扩展性强,适合于中小型的地图服务。  相似文献   
72.
杨鹏  蒲诃夫  宋丁豹 《岩土力学》2019,40(10):4049-4056
简单介绍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下饱和软土竖井地基大变形固结沉降模型(VRCS1模型),该模型能考虑大应变、材料非线性、非达西流、真空折损和竖井未打穿等因素。使用该模型对澳大利亚巴利纳支路某现场沉降进行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吻合良好。基于该工程案例,讨论了分级堆载、循环荷载、真空联合堆载、上边界为等应力/等应变条件以及排水板打入深度等因素对竖井地基固结过程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分级堆载可降低土体超静孔压峰值进而改善土体稳定性;循环荷载使土体固结过程发生震荡,且土体沉降峰值迟于超静孔压峰值和荷载峰值出现;真空荷载和堆载作用机制有本质区别,真空荷载不可简单以堆载替代;上边界等应变条件下的固结速率一般快于等应力条件,工程真实条件一般介于两者之间;排水板打入深度超过0.9倍土层厚度时,再加大打入深度加速固结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3.
以石家庄市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7年、2004年和2019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分为绿地、水体、不透水地表和未利用地四类景观,采用单窗算法和劈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LST)。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利用Fragstats4.2计算4种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并对景观粒度和移动窗口的尺度选择进行探讨分析;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4种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与LST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7—2019年绿地斑块类型面积(CA)、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逐渐下降,不透水地表CA、LPI和AI逐渐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和裂化,绿地景观优势在不断下降,不透水地表面积在逐渐增加和聚合,不透水地表景观优势在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优势景观。斑块百分比指数(PLAND)、LPI和AI与LST表现出一致的极显著相关关系,绿地和水体为负相关,不透水地表和未利用地为正相关;斑块破碎化指数(SPLIT)则相反,绿地和水体为正相关,不透水地表和未利用地为负相关。LST与PLAND和LPI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LST与AI和SPLIT的相关系数,说明一个优势景观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效果明显大于几个比较分散或破碎的景观。  相似文献   
74.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已获得巨大勘探突破,太和含气区灯二段目前也已展示出较大勘探潜力。但灯二段储层时代老、埋深大、成岩演化历史长,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储层中矿物胶结充填期次复杂,成岩演化与油气充注关系不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灯二段油气勘探。本文基于岩石组构分析,利用阴极发光、原位微区分析、流体包裹体及白云石U- Pb年代学等方法厘定了川中太和气区灯二段储层成岩序列,明确了不同期次白云石胶结充填物的成岩环境、成岩流体特征、形成时间及代表的油气充注事件,明确了其油气地质意义及灯二段油气成藏历史。研究表明区内灯二段储层孔洞中沥青及胶结充填物的成岩序列为:第一世代海底环境纤维状白云石→第二世代表生成岩环境大气淡水白云石→第三世代浅埋藏环境粉—细晶粒状白云石→第Ⅰ期氧化降解沥青→第四世代中埋藏环境中晶白云石→第五世代深埋藏环境粗晶白云石→第Ⅱ期热裂解沥青→第六世代深埋藏环境巨晶- 鞍状白云石→第七世代抬升埋藏环境石英、萤石等矿物。主要反映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成岩流体特点:① 具有高Na、K含量,低Fe、Mn含量,负Ce异常,Y正异常特征的高盐度海源流体;② 具有较低Fe、Mn含量,平缓REE模式,无Eu异常特征的淡水与残余海水的混合流体;③ 具有高Fe、Mn含量,Eu明显正异常特征的高温热液流体与早期海水的混合流体;④ 具有高Mn含量,Fe/Mn<1,HREE较富集,Eu正异常特征且自生石英、萤石矿物沉淀的深部与高温热液相关的酸性、还原性流体。不同世代矿物的充填关系、流体包裹体相态、均一温度以及白云石U- Pb年代学分析表明,开始发育含烃包裹体的第三世代粉—细晶白云石与形成于加里东运动导致的构造隆升期的第Ⅰ期沥青分别记录了加里东期古油藏的形成及破坏;第四世代中晶白云石及第五世代粗晶白云石记录了印支期古油藏的形成,部分第五世代粗晶白云石及第Ⅱ期沥青记录了印支期古油藏裂解事件;第六世代巨晶- 鞍形白云石及第七世代石英、萤石等矿物记录了古干气藏形成及气藏形成、调整和定型的成藏事件。  相似文献   
75.
采用四川理塘毛垭51泉46年的人工观测水温数据,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气象等资料,分析了水温的基本动态特征、水温异常的映震特征及其在漾濞MS6.4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并初步讨论了异常机理。结果表明:理塘毛垭51泉水温在不同背景温度下的震前水温上升幅度指标存在差异,2009年以来温泉变为低温温泉,水温上升异常阈值由原8℃降低为6℃。理塘毛垭51泉具有深循环特征,且处于构造交汇部位,水温异常变化能够反映地壳深度热流和构造活动信息,对青藏高原东南缘中强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优势预测区域为川滇交界西侧。  相似文献   
76.
?89涡轮钻具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涛  翁炜  黄玉文  杨鹏  张德龙 《地质论评》2015,61(Z1):889-890
  相似文献   
77.
介绍了航危报自动采集、编报、打印等功能和运行流程,以及软件设计思想及实现方法。此系统的成功开发便于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航危报报文自动化传输,克服和解决工作人员工作流程繁琐、效率低下、数据传输管理分散、监控难度大等多方面的难题,同时可以带来了较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8.
基于Logit 模型的世界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农作物播种面积动态变化因其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人-地 关系”中人的角度出发, 利用多元Logit 模型初步建立了全球尺度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模 拟系统, 分析研究了未来30 年内世界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模型建立思路是: 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是农户作物选择行为的直接结果, 而选择何种作物进行播种是由作物效用决定的。因此, 利用离散选择理论, 选择影响作物效用大小的主要解释变量建立效用函数, 动态模拟农户作物选择行为, 并得到这种选择行为所带来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变 化的时空特征。模型建立后, 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2001-2003 年统计数据和2001 年MODIS 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产品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模型运行可靠, 和实际状况吻合较好, 可以应用于未来情景模拟分析。其后, 以5 年为步长, 模型对世界四大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 在2005-2035 年间的播种面积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 从全球作物总播种面 积变化差异、四大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区域差异和不同区域内四大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是不相同的。 虽然目前模型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但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现在和未来农业土地利用的复杂动态变化提供帮助, 模拟结果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79.
利用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方法分析了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前的地磁异常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6个月成都、松潘、江油和崇州4个台站出现了同步的逐日比超阈值异常,异常台站集中于四川北部地区,震中位于异常阈值线上。外空场活动调查排除了空间环境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显示此次多台同步逐日比异常很可能是浅层地下介质电性结构改变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0.
丹东地区沿海和山区降雪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丹东地区4个观测站1955—2010年逐年10月至翌年4月逐日降水量、天气现象、雪深等资料,对丹东地区南部沿海和北部山区降雪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地区沿海和山区降雪初日、终日及初终日间隔日数、年降雪日数、年降雪量、降水相态、日最大降雪量、日最大积雪深度等平均特征不同。与山区相比,沿海降雪初期较晚,终期较早,初、终日间日数较短,年降雪日数和年降雪量相对较少。在丹东地区1955—2010年降雪时段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显著背景下,丹东地区降雪初期推迟、终期提前、初终日间隔日数缩短;降雪日数减少,其中雨夹雪日数所占百分比显著增多;降雪量减少,其中主要是纯雪量减少;日最大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呈减小趋势;沿海和山区变化幅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