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对福建省南平市安曹下35a生楠木林碳库及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楠木林碳库为172.138t·hm^-2,其中乔木层碳库占楠木林碳库的40.14%,矿质土壤层碳库占55.99%,而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粗木质残体3个分室碳库所占比例之和不超过5%.楠木林的干材(干+皮)碳库占乔木层碳库的71.14%,楠木林根系碳库占乔木层碳库21.93%,楠木林枝和叶碳库所占比例总和不超过5%.因此,楠木林碳库主要分配在乔木层和土壤层.  相似文献   
32.
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of global carbon cycles. The influence of converting native forest into plantations, secondary forest, orchard and arable land on stores and qua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was investigated in mid-subtropical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UCC had led to great decreases in SOC stocks and quality. Considerable SOC and light-fraction organic carbon (LFOC) had been stored in the native forest (142.2 t hm−2 and 14.8 t hm−2 respectively). When the native forest was converted to plantations, secondary forest, orchard and arable land, the SOC stocks decreased by 25.6%, 28.7%, 38.0%, 31.8% and 51.2%, respectively. The LFOC stocks decreased by 52.2% to 57.2% when the native forest was converted to woodland plantations and secondary forest, and by 82.1% to 84.2% when converted to economic plantation, orchard and arable land. After the conversion, the ratios of LFOC to SOC (0–60 cm) decreased from 13.3% to about 3.0% to 10.7%. The SOC and LFOC stored at the upper 20 cm were more sensitive to LUCC when compared to the subsurface soil layer. Also, the decline in carbon storage induced by LUCC was great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level, it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vulnerabl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pecial human management practices. Thus, it is wise to enhance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mitigate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and develop ecological services by protecting vulnerable environment, restoring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afforesting in mountainous area in mid-subtropics. Foundation: Supported by the Key Projec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No.JA04166 Author: Yang Yusheng (1964–), Professor, specialized in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es of forest.  相似文献   
33.
亚热带6种老龄天然林及杉木人工林的枯落物持水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6种老龄天然林:木荷(Schima superba,SCS)、罗桴栲(Castanopsis fabri,CAF)、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TSO)、浙江桂(Cinnamo-mum chekiangense,CIC)、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ALG)、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CAC)及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CUL)枯落物现存量和持水特性的研究表明,各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分别为木荷7.22 t.hm-2、细柄阿丁枫6.79 t.hm-2、浙江桂6.70 t.hm-2、观光木6.66 t.hm-2、罗桴栲6.57 t.hm-2、米槠5.96 t.hm-2和杉木人工林4.82 t.hm-2.最大持水率平均值是人工林(207.98%)天然林(179.38%).各林分最大持水量分别为木荷13.33t.hm-2、细柄阿丁枫13.32 t.hm-2、观光木13.18 t.hm-2、罗桴栲10.84 t.hm-2、浙江桂10.52t.hm-2、米槠10.30 t.hm-2和杉木人工林9.95 t.hm-2.枯落物平均现存量和平均最大持水量均为天然林(6.65 t.hm-2,11.95 t.hm-2)大于杉木人工林(4.82 t.hm-2,9.95t.hm-2).影响林地枯落物持水量的主要因素是枯落物现存量.各林分主要树种半分解层的枯落物现存量及最大持水量均大于未分解层.  相似文献   
34.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全球变化背景下国内外的形势和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通过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近30年的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发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人均碳排放在2005年已经高于全国的人均碳排放,净碳排放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单位GDP碳排放低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失.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是不容置疑的,在面对国内外巨大减排压力的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必要的.最后从多个角度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5.
植物的生态策略是影响群落构建结果的重要因子。以三明格氏栲保护区22种常见木本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典型植物的生态策略组成、变化规律以及与群落构建结果的一致性,为解释该区植被的演变过程、系统功能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22种常见木本植物的生态策略可分为七类,分别为C/CSR、CS/CSR、S/CSR、CS、S/CS、CSR和SR策略,其中CS/CSR和S/CSR策略为主导策略,所占比例分别达到34.1%和32.3%; 2)两类主要的策略变化轴C/CSR-CS-S/CS和C/CSR-CS/CSR-S/CSR都表现为靠近C策略一端选择低构建成本快速收益,倾向于大比叶面积(SLA)与低叶干物质含量(LDMC)、单位面积碳(C_(area))、氮(N_(area))、磷(P_(area))含量的性状组合,靠近S策略一端的性状组合则相反,选择高构建成本缓慢收益;3)与群落建立相关的策略方案,22种植物的竞争能力(C)和压力忍耐能力(S)与物种相对重要值显著相关,相对重要值高的物种压力忍耐力(S)较强。这意味着生境过滤效应使物种聚集S策略可能有更大的生存机会。与C和S策略相比,SR/CSR倾向于维持更快的投资回报和繁殖回报。综上所述,本区植物存在多种经济权衡,但高构建成本缓慢收益的压力忍耐型物种有着更大的生存机遇。  相似文献   
36.
土壤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对国内外土壤异养呼吸Q10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述评.影响土壤异养呼吸Q10的因子主要包括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呼吸底物和土壤生物等.较多的研究表明土壤异养呼吸的Q10在低温时较高,高温时较低,但Q10也可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或随温度变化而保持稳定;通常土壤异养呼吸的Q10与土壤水分成正相关,但极端水分条件下(干旱胁迫或渍水)Q10较低;有限的研究表明呼吸底物和土壤生物对土壤异养呼吸Q10的影响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调控土壤异养呼吸Q10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然后从温度、水分、呼吸底物、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异养呼吸Q10的影响等方面对影响土壤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未来应重点开展的研究:(1)加强不同尺度土壤异养呼吸Q10的影响因子及调控机理研究;(2)扩大土壤异养呼吸Q10的野外研究;(3)扩大热带、亚热带土壤异养呼吸Q10的研究;(4)深入探讨呼吸底物有效性和土壤生物对土壤异养呼吸Q10的影响;(5)加强其他因子对土壤异养呼吸Q10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7.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玉盛  谢锦升  盛浩  陈光水  李旭 《地理学报》2007,62(11):1123-1131
通过对中亚热带山区天然林、人工林(用材林和经济林)、次生林、果园和坡耕地等7 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及质量的研究, 结果表明: 中亚热带山区天然林转变 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后, 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了25.6%~51.2%, 而表层0~20 cm 土壤有机碳 储量下降了45.1%~74.8%, 比底层土壤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土壤轻组有机碳储量(0~60 cm) 下降了52.2%~84.2%, 轻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从13.3%降到3.0% ~10.7%, 比土壤总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敏感。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后土壤 有机碳损失巨大的原因主要与凋落物归还数量及质量, 水土流失和经营措施对土壤(特别是表层土壤) 的扰动引起土壤有机质加速分解等因素有关。坡耕地人为干扰最严重, 土壤有机 碳下降幅度最大。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主要与区域降水和地貌条件有关。因此, 保护山区脆弱生态环境, 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植 被恢复, 合理营造人工林, 减少耕作, 对山区土壤碳吸存、减缓大气CO2 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以及促进山区可持续开发的生态服务功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是森林碳循环的重要通量,对森林碳吸存有十分重要作用.TBCA是森林生态系统GPP中一个最大的汇,可占GPP的21%~61%,土壤呼吸的2/3来自TBCA.目前国际上常用的TBCA测定方法为碳平衡法,在假定地下碳库处于稳定状态时,TBCA可由土壤呼吸减去凋落物量获得,但该方法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森林TBCA的因素有生产力、森林类型、树龄和森林演替阶段、土壤养分和水分有效性、林分密度和树种组成、气候变化因素等.TBCA中各个组成部分均较难以测定和量化,通常假定TBCA中根系呼吸与根系生产力各约占50%,而TBCA中菌根菌和根系分泌物的贡献则仍不清楚.有关TBCA各组分去向及影响机理的研究亦很少.TBCA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揭示TBCA的根本驱动因子和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以及TBCA转化为土壤新碳的效率及控制因素;同时应提高TBCA测定方法的确定性,特别是应将碳同位素法、微根管法及碳平衡法三者相结合.  相似文献   
39.
内河DOM降解的三维荧光、紫外光谱研究——以白马河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手段,研究白马河水样中DOM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情况,经过微生物分解204 h后DOC的浓度下降为23%.根据双指数方程拟合,水样中易分解组分占总量的63.2%,易分解组分与难分解组分的分解常数分别为0.102 h-1,0.002 57 h-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水样三维荧光光谱中单位浓度有机物的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水样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培养过程中SUVA254 nm有逐步升高的趋势,而溶液250 nm与365 nm吸收的比值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0.
黑碳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分别添加不同用量黑碳,以0%(C0)、1%(C1)和5%(C5)添加量(质量分数)作为不同处理,通过28d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黑碳添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碳(ym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攘MBC含量变化趋势是前期急剧减少,后期增加,并趋于稳定;黑碳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MBN含量的减少,并随着黑碳添加量的增加,土壤MBN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整个培养过程中,除第1d外,黑碳添加处理的土壤MBC和MBN含量始终高于对照处理,C5〉C1〉CO.同时,土壤可溶性碳(DOC)和可溶性氮(DON)含量也因黑碳的添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