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本文研究了采自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统新河组的叶肢介化石,经室内鉴定为椭圆真叶肢介(Euestheria fabiformis)和靖远真叶肢介(Euestheria jingyuanensis),两者均为我国中侏罗世自流井真叶肢介(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动物群的重要分子。椭圆真叶肢介主要特征为壳瓣小,长椭圆形,腹缘呈宽弧状拱曲,生长带窄而密集,后端在壳顶之后依次与背缘明显相交,交角相对较大,生长带上具有较小的不规则的网孔状装饰。而靖远真叶肢介主要特征为壳瓣中等大小,呈不规则的卵形,生长带后端与背缘相汇于一点,靠近腹缘的生长带较窄,有线状装饰,其他部位的生长带有不规则的网孔状装饰。甘肃宝积山盆地叶肢介化石的研究,进一步补充了研究区中侏罗世叶肢介的化石记录,表明中侏罗世时期沉积环境有利于叶肢介的生长。  相似文献   
262.
选择新疆准噶尔盆地白杨河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费尔干杉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认为费尔干杉以气孔排列不定向为特征,与苏铁杉、林德勒枝等有较大区别.当前研究补充了费尔干杉属的资料,提高了松柏类植物化石的分类研究程度,增加了对中侏罗世松柏类植物的认识,同时为恢复新疆白杨河地区古地理及古环境的补充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263.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黑质微观结构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0例早期PD患者作为PD组,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接受MRI常规序列及DKI检查,所有DKI扫描数据经后处理后,收集各定量参数图,三项参数分别是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峰度(MK)及平均扩散率(MD),分别测量黑质的各项参数值,对各项参数值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价DKI各参数值对早期PD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PD组黑质FA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D组黑质MD值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PD组黑质MK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ROC曲线显示黑质FA值、MD值及MK值诊断早期PD的AUC分别为0.716、0.613和0.820,黑质MK值诊断早期PD患者具有一定准确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于FA值和MD值。结论:DKI可用于分析早期PD患者黑质微观结构的改变,其中MK值可以更好地反映早期PD患者黑质细微结构的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264.
为研究岩石经历干湿循环后的细观损伤演化特征,选取三峡库区某边坡的泥质砂岩为研究对象,在饱和状态下分别对各组进行多次干湿循环试验。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对泥质砂岩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作用下,核磁共振T_2谱图波峰信号幅度发生显著变化,T_2谱图面积、孔隙率呈现出定量的指数增长;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发现,随着干湿循环试验的进行,岩石内部孔隙逐渐增多,孔隙尺寸增大,形成贯通的小裂隙并逐渐扩展,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作用后的MRI内部结构变化与扫描电镜(SEM)微观结构变化相似;MRI像素点的灰度值分布符合对数高斯分布,分布期望随循环次数逐渐饱和;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力学参数逐渐降低,峰值应力的降低与孔隙率的增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65.
在内陆地区的淡水湖区域,地质低洼,软土广泛分布,主要有河床相、湖沼相、三角洲相和沼泽相等第四系以来新近沉积的软土。这些软土埋藏厚度变化大、压缩性大、非均质性强、含水率高、强度低,极易发生变形沉降甚至工程事故。本文以中国面积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流域四种典型软土为例,综合利用衍射仪、SEM扫描、GDS高级试验系统等仪器,对区内132个软土试样的矿物组成和工程地质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基于沉积环境、软土组构及其工程特性对软土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 以软土沉积的地质环境、宏观结构和微观组成及工程特性进行柔性分类,有利于建立湖相软土的可搜索的数据库,有利于长江经济带软土工程地质问题的科学解决。  相似文献   
266.
范美彤  葛璐  朱碧  杨涛 《地质学报》2019,93(8):2081-2091
在冷泉的研究中,确定富甲烷流体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Sr同位素对流体来源、混合模式和水岩反应等具有很好的示踪作用。近年来,国际上对冷泉碳酸盐岩Sr同位素的示踪研究越来越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现代和古代冷泉碳酸盐岩Sr同位素的研究进展,简要归纳了Sr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并对化学前处理过程中采用的不同酸溶液溶解样品的方法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建立标准化学前处理方法的必要性。现代和古代冷泉碳酸盐岩Sr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较大,不同碳酸盐矿物具有不同的Sr同位素特征。冷泉碳酸盐岩Sr同位素的示踪研究集中在现代和古代冷泉流体来源的定性研究、混合流体来源的定量模型计算、以及古代冷泉碳酸盐岩的Sr同位素定年等方面。尽管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定量计算端元流体混合比例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同时利用Sr同位素对古代样品进行定年存在不确定因素,其适用条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7.
跑马岭地区是一座以碳酸盐岩地质地貌为主题,以典型的地质剖面、幽深的峡谷、秀奇的溶洞、美丽的人工湖为主要景观的地质公园.公园内多层次分布的各类地质遗迹和景观对于研究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系统调查,在跑马岭地区发现了差异运动、断裂活动、第四系褶曲、火山活动、地震等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特征,针对各种特征开展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68.
新疆北部夏季降水与海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莲梅  杨涛  赵玲  王敏仲 《中国沙漠》2010,30(5):1215-1220
利用1960—2004年新疆北部36个气象站月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重建的1960—2004年全球2°×2°月平均海洋表面温度资料,研究了新疆北部夏季降水与海温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新疆北部夏季降水变化与ENSO事件关系不密切,而与前期冬末—春季的5个海温敏感区密切联系,这5个海温敏感区分别为北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及黑潮区、热带中东太平洋、北大西洋和热带大西洋。前期春季海温异常与新疆北部夏季降水变化联系最显著,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为预测新疆北部夏季降水提供了有益的因子。  相似文献   
269.
用地球化学方法勘查中国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未来新型能源,赋存于低温高压环境下的海洋沉积物中,但也可形成于大陆永久冻土带中。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巨大,具有经济和环境上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国际上己对天然气水合物的产况、分布和形成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的工作还刚刚开展。对中国南海的调查表明该区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有利地质条件、温压条件和富含有机质的沉积条件。在南海的许多海区还发现了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震标志(BSR)。介绍了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的地球化学异常标志。这些地球化学异常的产生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或分解过程有关。研究内容包括沉积物中气体含量(主要为甲烷和乙烷),甲烷的碳同位素,孔隙水中阴离子(Cl^-、SO4^2-等)、阳离子(Ca^2 、Mg^2 、Ba^2 、Sr^2 ,B^3 和NH4^ 等)浓度和δ^18,δD,δ^11B,及^87Sr/^86Sr等同位素组成,此外还对海底沉积物的热释光特征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特征开展了探索性研究。通过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验研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在南海发现和圈定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相似文献   
270.
王铁行  杨涛  鲁洁 《岩土力学》2016,37(Z1):72-78
黄土作为特殊土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季节性冻土地区,以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的西安Q3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GDS三轴渗透仪测量不同干密度原状黄土竖直向及水平向渗透系数。结果表明,原状黄土水平向渗透系数大于竖直向渗透系数,水平向渗透系数和竖直向渗透系数均随干密度增大而减小;原状黄土渗透各向异性随干密度增大而增强。在封闭系统下用冻融循环箱对干密度相同而初始含水率不同的原状黄土进行冻融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后试样水平向及竖直向渗透系数均随冻融时试样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冻融后黄土渗透各向异性随冻融时试样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弱。随着冻融次数增加,黄土水平向及竖直向渗透系数先增大然后趋于稳定;黄土渗透各向异性随冻融次数增加而显著改变,表现在黄土的水平向渗透系数与竖直向渗透系数比值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最后通过观测黄土的微观结构分析了其对黄土渗透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