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03篇 |
免费 | 940篇 |
国内免费 | 10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47篇 |
大气科学 | 722篇 |
地球物理 | 978篇 |
地质学 | 3287篇 |
海洋学 | 684篇 |
天文学 | 102篇 |
综合类 | 479篇 |
自然地理 | 6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164篇 |
2022年 | 194篇 |
2021年 | 195篇 |
2020年 | 187篇 |
2019年 | 220篇 |
2018年 | 210篇 |
2017年 | 125篇 |
2016年 | 181篇 |
2015年 | 214篇 |
2014年 | 272篇 |
2013年 | 226篇 |
2012年 | 264篇 |
2011年 | 273篇 |
2010年 | 245篇 |
2009年 | 231篇 |
2008年 | 210篇 |
2007年 | 202篇 |
2006年 | 216篇 |
2005年 | 215篇 |
2004年 | 201篇 |
2003年 | 212篇 |
2002年 | 175篇 |
2001年 | 196篇 |
2000年 | 168篇 |
1999年 | 163篇 |
1998年 | 226篇 |
1997年 | 208篇 |
1996年 | 223篇 |
1995年 | 214篇 |
1994年 | 184篇 |
1993年 | 158篇 |
1992年 | 177篇 |
1991年 | 157篇 |
1990年 | 135篇 |
1989年 | 96篇 |
1988年 | 58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39篇 |
1983年 | 38篇 |
1982年 | 29篇 |
1981年 | 30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6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11篇 |
1957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82.
183.
南雄断裂带构造演化及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粤北地区受南雄断裂带控制的南东侧盆地沉积建造组合、构造岩成分特征等入手,探讨南雄断裂带的发生发展、构造动力演化及不同阶段断裂组合形式和铀矿床区域定位规律,提出与南雄断裂带强烈挤压阶段相配套的北西向张性断裂系统是幔源岩浆作用及其深部热流体侵入通道和铀矿体赋存部位的观点。下一步工作重点应针对北西向张性断裂的隐蔽性特点,选择有效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手段,查明北西向断裂地表出露的确切位置、产状变化及其空间展布规律,配合钻探工程揭露验证,不断深化对区域铀成矿规律的认识,扩大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84.
通过压实黄土在不同中主应力系数和不同σ3时的真三轴试验,研究了中主应力对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中主应力系数的增大,达到同一主应变的主应力差σ_1~σ_3越大,且曲线从一开始就呈硬化型,证明中主应力对压实黄土的强度有一定的加固作用。不同的中主应力系数下,ε_1~ε_v关系曲线除b=1之外均出现"峰值",且大约在主应变发展至4%~6%左右出现了交叉,交叉后曲线变化有明显的区间效应。随着中主应力系数b的增加,达到相同广义剪应变对应的广义剪应力q也越大。对广义剪应力与平均主应力比(q/p)与主应变(ε_1)归一化,随着b值的增加,曲线依次降低。在b=0~0.5之间,曲线之间的区分度较好,曲线降低幅度较大。b=0.5~1之间曲线之间的区分度较差,曲线几乎重合。 相似文献
185.
GIS支持下的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壤侵蚀空间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利用ArcView3.2和ARC/INF08.1软件,通过图层叠加、统计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提取西南纵向岭谷区澜沧江流域云南段的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土壤侵蚀与地形坡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土壤类型和分布、大雨日数以及河流、道路两侧的缓冲区等的相应数据,计算出土壤侵蚀综合度。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坡度等级中,15°25°坡度上的土壤侵蚀最强,其次为8°15°坡地和4°8°坡地;>25°坡地上则较小;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侵蚀程度不同,总体上,旱耕坡地的土壤侵蚀较草地严重,而草地又较林地严重;在各种土壤类型中,黄壤和石灰土的土壤侵蚀最为突出,其次为红壤、黄棕壤和南方水稻土等;河流两侧和道路两侧的土壤侵蚀都较整个流域要严重,而河流两侧又略重于道路两侧;当多年平均大雨日数小于20日时,土壤侵蚀程度基本上随大雨日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大雨日数大于20日时,土壤侵蚀程度反而较小,原因在于前期大雨冲刷侵蚀,带走了地表的疏松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有针对性地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和水库淤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6.
开合构造总体上可以表述为:地球膨胀为开,收缩为合;垂向上地球物质离心(地心)运动为开,向心运动为合;水平方向上地球物质相背运动为开,相向运动为合。从驱动机制角度,我们把以热力(热能)为主体驱动的上浮物质运动定义为开;将重力(势能)为主体驱动的下沉物质运动定义为合。因此,开与合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具有广阔的内涵,开合运动是联系一切地质运动和地质科学的纽带。开合运动具有同步统一性,即垂向的开在水平方向也表现为开;垂向开得强烈,水平方向同样开得强烈,反之亦然。地球刚形成时诸多开合构造是无序的,地球的旋转运动统领地球上所有物质、能量、运动和大大小小的各种开合构造于旋转运动中,并将它们调剂到有序状态。简言之开合构造体系是开合旋运动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开合旋回组成的动态平衡构造体系。本文总结了地球开合旋构造体系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和规律,建立了开合旋复杂构造体系简要模型。提出平衡体系的形成机制是开合旋运动遵循地球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淘汰生长(垂直地心生长)和物质均匀化四条自然演化规律,其中重力均衡准则是主导的。由于地质事件(构造运动)在破坏开合旋平衡体系的同时,经常直接或间接向体系内输入新能量,往往使新的旋回比老旋回的结构构造更符合地质演化的自然规律,于是使地球显得更强大而有活力。这一次又一次的地质事件(构造运动)是开合旋构造体系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动因。本文最后用开合构造观点探讨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分析了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7.
重力流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流体形式,不同学者基于不同切入点往往会提出多种重力流的划分方案。采用浊流和碎屑流的二分方案,对浊积岩和砂质碎屑流岩的沉积特征展开综述和探讨,旨在进一步概括这2类岩石的沉积特征,明确具有指示意义的最典型相标志。研究表明,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中,可以通过以下典型特征鉴别浊积岩和砂质碎屑流岩: 砂岩内若发育以正粒序为特征的递变层理,则应该将其认定为浊积岩;若砂岩内发育泥岩撕裂屑、漂浮状泥砾或不含任何层理构造(块状砂岩),则应该将其认定为砂质碎屑流岩。这些特征是鉴别浊积岩和砂质碎屑流岩最可靠的标志。此外,变形层理、爬升波纹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平行纹层、冲刷侵蚀界面、岩性突变界面和槽模等沉积构造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出现这些特征时需要结合沉积背景、岩相的垂向组合关系和地球物理等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8.
根据2011年8月福建东山湾1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含量调查,探讨了它们的分布趋势、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含量变化范围在5.53~22.40 mg/kg之间,平均值为15.10 mg/kg;Pb含量变化范围在28.9~42.6 mg/kg之间,平均值为35.0 mg/kg;Zn含量变化范围在34.8~133.9 mg/kg之间,平均值为95.9 mg/kg;Cd含量变化范围在0.031~0.078 mg/kg之间,平均值为0.059 mg/kg;Cr含量变化范围在19.2~91.8 mg/kg之间,平均值为62.5 mg/kg.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呈现湾顶(3、11号站)高、湾外(7号站)低的格局;沉积物中有机质对重金属含量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重金属Cu、Zn和Cr的含量随着沉积物粗颗粒组分(63~2 000μm)含量的增大而降低,成负相关关系(p〈0.05);Cr的含量随着粘土组分(〈1μm)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成正相关关系(p〈0.05).除了湾顶3号站Cr(含量为91.8 mg/kg)以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各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 r大小顺序为Cd〉Pb〉Cu〉Cr〉Zn,所有站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均远小于90,属低度生态风险,表明东山湾沉积环境基本良好. 相似文献
189.
环境危急形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环境危急形势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兴趣和关注,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从环境危急概念,现有工作评述、环境变化驱动力、社会反中向等几个方面综合了环境危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0.
利用等温溶解法测定三元体系LiCl-Li2C2O4-H2O(25℃)的溶解度,相平衡图中有4个相区:固相Li2C2O4及饱和溶液;固相LiCl.H2O及饱和溶液;固相LiCl.H2O+固相Li2C2O4及饱和溶液;固体LiCl、Li2C2O4及水合晶体LiCl.H2O混合区;一个共饱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