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19篇 |
免费 | 924篇 |
国内免费 | 10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40篇 |
大气科学 | 660篇 |
地球物理 | 988篇 |
地质学 | 3248篇 |
海洋学 | 672篇 |
天文学 | 98篇 |
综合类 | 486篇 |
自然地理 | 6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160篇 |
2022年 | 181篇 |
2021年 | 194篇 |
2020年 | 178篇 |
2019年 | 219篇 |
2018年 | 209篇 |
2017年 | 125篇 |
2016年 | 162篇 |
2015年 | 208篇 |
2014年 | 277篇 |
2013年 | 228篇 |
2012年 | 261篇 |
2011年 | 263篇 |
2010年 | 244篇 |
2009年 | 228篇 |
2008年 | 214篇 |
2007年 | 195篇 |
2006年 | 218篇 |
2005年 | 214篇 |
2004年 | 195篇 |
2003年 | 213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94篇 |
2000年 | 165篇 |
1999年 | 166篇 |
1998年 | 221篇 |
1997年 | 205篇 |
1996年 | 228篇 |
1995年 | 215篇 |
1994年 | 184篇 |
1993年 | 152篇 |
1992年 | 175篇 |
1991年 | 152篇 |
1990年 | 135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57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37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9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6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11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高温高压(HPHT)合成金刚石作为当前工业上广泛利用的超硬材料之一,人们对其成核、长大、性能及品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众所周知,HPHT合成不易得到大颗粒、高品位的金刚石,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这与HPHT合成的时间太短有关,然而从金刚石成核与长大的动力学过程来看,假若成核过程中有过多杂质的参与及生长界面上C原子的成键方式含有较多的非sp3杂化,即便时间再长也不利于生长与品级的提高.基于此,有效评价金刚石的晶体结构与界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2.
为探究郯庐断裂莱州湾段右行走滑活动的构造响应并约束其起始时期,以最新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深入剖析研究区与右行走滑活动密切相关的构造-沉积响应.结果显示,双轨走滑右行活动开始后,其夹持块因发生顺时针方向的被动旋转而产生差异应变(伸展或挤压)效应.在叠加区域伸展作用的背景下,伸展效应促进沉降作用,致使先存凸起区加速沉降并演变为洼陷区,先存洼陷区沉降幅度更大,现今均为富烃洼陷;挤压效应则抑制沉降作用,致使先存凸起区持续保持凸起状态,而先存洼陷区多沉降减缓甚至转为抬升,生烃潜力减小.综合地层残存信息及区域构造环境表明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的右行走滑旋转效应最早始于沙三中段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53.
本文报道通过综合大地电磁调查数据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电阻率模型的初步成果.大地电磁法调查区域已经覆盖了高原大部分面积,为全区三维电阻率成像研究打下了可靠的基础.对多个测区大地电磁数据进行精细的同化处理和反演成像,取得了青藏高原可靠的岩石圈三维电阻率结构图像.成像的区域为28°N—35°N,80°E—104°E.三维反演计算时采用的网格尺寸为20 km×20 km,垂直方向不等间距剖分为26层.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现今岩石圈电阻率扰动主要反映印度克拉通对亚欧大陆板块俯冲引起的热流体运动和大陆碰撞和拆离产生的构造.在岩石圈地幔,察隅地块、喜马拉雅地块和拉萨地块东部联成统一的高电阻率地块,它们反映了向北东俯冲的印度克拉通.雅鲁藏布江、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都有明显的低电阻率异常,表明岩石圈深处有热流体活动.雅鲁藏布江、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都有明显的低电阻率异常,也表明它们的岩石圈还有流体活动.青藏高原东部的低阻区沿100°E向地幔下方扩大,反映了金沙江断裂带有切穿岩石圈的趋势.地幔电阻率平面扰动的模式显示,青藏高原东西部的地体碰撞拼合形式和方向是不同的.在青藏高原西部,羌塘、拉萨和喜马拉雅等地体从北到南碰撞拼合.在青藏高原东部,羌塘—拉萨、察隅、印支、雅安和扬子等地体多方向拆离拼合,在地壳造成不正交的拆离带和压扭构造系.从高阻-低阻区的分布看,东部的地体拼合有地幔的根源,今后还会进一步发展.察隅地块岩石圈对青藏高原东部的楔入,使其北部和东部地块的岩石圈发生拆离撕裂,也造成热流体上涌的低电阻率异常.
相似文献54.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湿地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以西藏拉鲁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1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湿地健康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拉鲁湿地综合健康指数为6.74,处于“健康”水平,其中压力层和响应层健康指数分别9.90和8.78,均处于“非常健康”水平,状态层健康指数为5.16,处于“亚健康”水平。研究认为制约拉鲁湿地生态健康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外来物种入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与对策。本研究不仅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提供了指导方法,也为中国高寒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履行国际湿地公约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5.
南祁连南缘弧形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祁 南缘弧形逆部推覆构造是一个具有双重叠置结构的推覆系统。原地系统主要为侏罗-白垩纪的含煤岩系和磨拉石建造,外来系统由元古界,古生界和三叠系组成,推覆体滑动的总体方向为SSW,最大推移距离在10km以上,该推覆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是在地幔底辟影响下盆地内产生伸展作用和特提斯地体碰撞过程中与板内应力复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6.
CO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CO2-ESGR)一方面可提高CH4产量,另一方面又可实现CO2地质封存。为了分析页岩储层物性参数对CO2封存机制的影响,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CMG-GEM软件建立双孔双渗均质模型,分析了CO2-ESGR中页岩储层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之比(Kv/Kh)、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对不同CO2封存机制封存量的影响;并设计了27组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分析法比较了三种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Kv/Kh在0.1~1范围增大会增加不同CO2封存机制的封存量,封存总量最大可增加69.96%,其中吸附封存量最大可增加97.96%,受到影响最大;含水饱和度在0~0.9范围增大引起CO2封存总量先增加后减小,封存总量最大可减少67.12%,其中溶解封存量最大可减少83.35%,范围波动最大;页岩储层孔隙度在0.1~0.99范围增大会导致CO2封存总量减少,封存总量最大... 相似文献
57.
地下石油储备库于近海处建立,可降低石油运输成本,同时有较强的军事意义。但是临近海岸线,海水易入侵库区,导致库区内金属结构腐蚀,使储备库的使用年限降低。以某近海地下石油储备库工程为背景,构建了综合断层、节理密集带、导水通道等15种地质结构的精细化三维水文地质模型,研究了库区自然状态下和运行期的地下水渗流场及溶质运移场,模拟海水入侵风险。研究表明:(1)自然状态下地下石油储备库无海水入侵。(2)运行期只在洞库顶部以上25 m处设置四周超出洞室50 m、水幕孔间距为10 m、孔径0.11 m的水平水幕时,不能有效防治海水入侵。(3)洞库运行9 a时,3#洞室东南侧Cl−物质的量浓度超过7 mol/m3,海水开始入侵洞室群;运行22~23 a时,海水入侵速率最快;运行41 a 时,3#洞室东南侧Cl−物质的量浓度超过143 mol/m3,海水入侵达到对钢筋的强腐蚀程度;运行50 a时,除1#洞室外其余所有洞室均受到海水入侵,3#、4#洞室有部分区域达到强腐蚀程度,海水入侵最严重。建议增设垂直水幕等设施,以增强对海水入侵的防治。研究成果可为近海地区地下石油储备库抑制海水入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8.
地籍调查、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和土地利用调查对调查底图的要求不同,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GPS、GIS和RS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土地利用调查的技术流程,提高了调查效率;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控制包括质量检查方法、质量标准和质量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59.
60.
龙须菜在鱼藻混养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随着海水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 ,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养殖区的自身污染问题也日益显露 ,以人工投饵和网箱养殖方式为主的浅海鱼类养殖 ,残饵和鱼体的代谢产物往往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底质的有机污染 ,既影响周围环境 ,又不利于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长远意义上还会制约整个鱼类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怎样减轻海水养殖造成的自身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已提出多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其中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优化养殖结构 ,实施综合养殖 ,发展生态养殖技术 (杨圣云等 ,1 996;杨红生 ,2 0 0 0 ;阎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