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新近纪是海南的主要成煤期之一,煤层主要见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的儋州市长坡盆地和临高县南宝-加来盆地的长坡组.本文记述了在长安盆地澄迈县瑞溪镇平坡岭发现的含煤地层,扩展了煤层的分布范围.通过与长坡盆地、南宝-加来盆地煤系地层的对比研究,暂将其划归长坡组.通过对比长坡盆地、南宝-加来盆地和平坡岭中新世-中更新世的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32.
对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县城以东出露的矽线石榴黑云片麻岩和石榴角闪片麻岩进行了阴极发光图像、微区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和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两种岩石的变质时代为(220±2)和(220±3)Ma,其原岩沉积或形成年龄分别不早于(253±2)和(480±8)Ma.由于这两种岩石与区内已发现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和泥质高压麻粒岩产于同一位置或其附近,并且,矽线石榴黑云片麻岩的早期矿物组合(石榴子石+矽线石+条纹长石+石英)与泥质高压麻粒岩早期麻粒岩-高角闪岩相退变质矿物组合一致,石榴角闪片麻岩的矿物组合(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与高压基性麻粒岩角闪岩相退变质矿物组合相吻合,因此其定年结果可有效地用来限定这些高压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时代应介于(220±2)~(253±2)Ma之间,进而表明古特提斯洋在本区消减、俯冲碰撞形成康西瓦构造带的时代应为印支期.同时,依据新获得的这两种岩石原岩形成年龄分别不早于(253±2)和(480±8)Ma以及前人已发表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提出分布在塔什库尔干县城以东地区的矽线石榴片岩-石英岩岩石组合单元应从原划的古元古代"布伦阔勒岩群"中划分出来.  相似文献   
33.
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对松树沟榴闪岩中的锆石进行年代学分析,得到锆石残留核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729±24Ma,对应的Th/U比值为0.70~1.01;变质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96±9.1Ma,对应的Th/U比值为0.02~0.11。通过激光拉曼探针在变质锆石里寻找到斜长石、单斜辉石、石榴石、石英、榍石、磷灰石等矿物包裹体,结合岩石具有的石榴石变斑晶和单斜辉石+斜长石嵌晶,推测变质锆石可能生长于岩石的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不排除早期存在榴辉岩相变质的可能性,所获~496Ma的变质时代记录了一期与陆壳深俯冲相关的区域地质事件。利用LA-MC-ICP-MS法测定了变质重结晶锆石的176Hf/177Hf=0.282560~0.282663;以t=730Ma计算出εHf(t)=+8.6~+12.2;Hf模式年龄为867±43Ma。锆石残留核年龄和变质重结晶锆石的t DM(Hf)数值,表明该榴闪岩的原岩应老于729Ma,原岩物质从亏损地幔分离的时间不晚于867±43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松树沟榴闪岩是早期侵位的岩石遭受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4.
柴北缘西段团鱼山花岗闪长岩体SiO2 含量为66.35%~70.04%,具有富碱(Na2O+K2O=7.20%~7.57%),富钠(Na2O/ K2O=2.37~3.38),弱过铝质(A/CNK=1.00~1.02)以及低镁指数(Mg#=23~26)等特点,为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 具有较低的Y(4.65×10-6~6.31×10-6), Yb(0.38×10-6~0.54×10-6) 以及较高的Sr(858×10-6~1020×10-6) 含量,Sr/ Y=162~192,显示了高Sr 低Y 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的U- Pb 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团鱼山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为(437.4 ±3)Ma。结合柴北缘地区超高压变质年龄(423~458 Ma),认为该岩体是在陆壳俯冲背景下,基性下地壳加厚脱水引发部 分熔融的结果,熔融温压条件可能为P >1.2GPa 和T >800℃,源区残留相主要为石榴石+ 角闪石。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 其εHf(t )值变化于-11.4~8.15,二阶段模式年龄存在888~1078 Ma(具正的εHf(t )值颗粒)和1300~1699 Ma(具负的εHf(t )值颗粒)两组,另有两个核部测点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2.45 Ga 和3.00 Ga(对应测点的U-Pb 年龄>2.4 Ga),表明团鱼 山花岗闪长岩源区物质组成复杂,主要为中元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和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同时暗示柴北缘地区在太古 代已有地壳形成。  相似文献   
35.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桂北新寨花岗岩形成于中奥陶世(465±2Ma)。该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化学成分较均一,具有高硅(SiO_2=68.54%~74.57%)、富碱(K_2O+Na_2O=7.61%~8.31%)、更富钾(K_2O/Na_2O=1.77~2.35)、强过铝质(A/CNK=1.09~2.39)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等特征,属于S型花岗岩。新寨花岗岩具有比较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I_(Sr)=0.71137~0.71328,ε_(Nd)(t)=-7.89~-7.26)。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为:(~(176)Hf/~(177)Hf)_i=0.28232~0.28252,ε_(Hf)(t)=-6.18~+0.61,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67~2.11Ga之间。元素及Nd-Sr-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新寨花岗岩可能源自古元古代地壳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在成岩过程中有少量幔源组分的参与。新寨S型花岗岩可能是广西运动第二幕在桂北地区的岩石学响应,为早古生代构造-岩浆群事件的建立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36.
槽波地震勘探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槽波的形成及地震时间剖面上的表现规律,利用非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波动方程,应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并编制了计算程度,给出了一个3层不对称模型的两分量计算结果实例。  相似文献   
37.
在粤西云开地区东冲组内发现以双壳类占绝对优势的中奥陶世动物群,包括双壳类:Praenucula cf.sharpei Babin and Gutierrez-Marco,P.sp.,Homilodonta regularis(Portlock),Similodonta similis(Ulrich),S.cf.cerys Cope,S.sp.,Trigonoconcha acuta Sanchez,Concavodonta sp.,Arcodonta sp.,Sthenodonta cf.eastii(Tata),S.sp.,Nuculites cf.cylindricus(Portlock),N.sp.,Phestia sp.,Cardiolaria? sp.,Inaequidens cf.davisi Pojeta and Gilbert-Tomlinson,I.sp.,Mytilarca? sp.,Cyrtodonta sp.,Modiolopsis spp.,Carminodonta sp.,Famatinodonta sp.等及若干未命名的新属,同层产出的还有三叶虫和腕足类等.双壳类化石个体小、丰度高、分异度高,以古栉齿类占绝对优势,该发现丰富了我国及世界中奥陶世双壳类动物群,为研究区中-上奥陶统的划分对比以及华南板块古地理重建增添了新的古生物学证据,特别是为研究双壳类的早期演化和奥陶纪早期双壳类辐射演化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38.
本文应用电子微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在阿尔金地区的榴闪岩中发现了一种微米级含铀氧化物矿物,结合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该矿物的化学成分、赋存状态、物理及光学性质、晶体结构等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物在空间上与钛铁矿关系密切且主要产于其边部,为一种不透明矿物;主要化学组成为TiO2、ZrO2和UO2,实验化学式为(Zr,U)Ti2O6,其中U与Zr互为类质同象替代;具独特的拉曼光谱特征,初步确定为斜方晶系且具有序的铌钙矿结构。通过电子微探针U-Th-Pb定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451±49Ma,可能代表了寄主岩石的退变质年龄。将该矿物与化学成分类似的晶体进行对比,发现与斯里兰卡石等已知天然矿物存在差异,而与一种人工合成晶体Zr5Ti7O24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上较为相似,可以初步推断Ti-Zr-U氧化物为一种未被人们发现的新矿物。  相似文献   
39.
造山带岩石中一些特殊矿物出溶结构或显微结构的认定与研究,不仅成为识别该岩石是否经历超高压变质的可靠标志之一,而且在限定陆壳俯冲深度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等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长期受到地球科学家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0.
宋芳  牛志军  何垚砚  杨文强 《地质学报》2016,90(10):2661-2680
南华纪早期中扬子地区以鄂中古陆为主体,在其周缘发育以莲沱组为代表、以河流相为主的沉积。本文通过对湖北通山、长阳以及湖南杨家坪3个地区代表性剖面的莲沱组及相应层位碎屑锆石年龄谱的研究,结合研究区已发表的相关成果,对中扬子地区不同地理位置南华纪早期物源特征及其对古地理格局的约束进行探讨。根据研究区碎屑锆石年龄谱~810Ma、~860Ma、~2000Ma及~2500Ma的年龄峰值,认为其物源为典型的亲扬子型,主要物源区为鄂中古陆的隆起剥蚀区;3000Ma的崆岭杂岩物源只分布于宜昌莲沱、长阳以及随州大洪山地区,在该线南东方向应存在一个地势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